2021-01-21|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習慣等待直到某一刻

防疫考量,前天A群組裡說要取消週五晚上的聚餐,馬上冒出要去音樂會的念頭,不過又猶豫了兩天,在這個時候適合再揪人一起去嗎。週四了,剛剛又想到這件事情,仍然還沒有決定,倒是意識到我自己就是想去,揪人一起不過是在圖雙人套票的優惠,OK,那不如還是試試看揪人吧。至少先從寫臉書文開始,可以晚一點再決定要不要真的發文揪人。
其實整段思考過程也許在前天想去音樂會的念頭出現那一刻,就能得到答案了,猶豫兩天,好像也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意義。但我確實很常出現這種狀況,延遲做一些決定讓心裡感覺比較舒服一點。
探討一下可能原因:
  1. 做決定的慣性使然,很難溯及源頭,就是習慣於這種模式,拖延症病發。
  2. 在這個情境還揪人出遊,觀感上我有意識到這是有點白目的行為,因此不太想要做出這個決定。我確實會在意別人的觀感或想法,儘管有時候自己不自覺。
現在(其實就過了3分鐘)當我真的寫好一行字準備發臉書,掙扎倒是輕微了,有種寫都寫了就發、反正我就是想去的理直氣壯感,然後就發文了。現在時間也只是過去了10分鐘。覺察自己的思考模式,下一次也許就能更快決定了吧。
note一下可能相關聯的:
  • 昨天認賠賣了船票,不過今天又一直看,決定還是要再觀察個幾天,大不了再來回參與(賭性堅強)。
  • 最近在看netflix上的《前瞻時尚》,設計師聽到評語或要被淘汰時的表現,我覺得很有意思,他們不一定會接受評審判斷優劣高下,而且會直接真實呈現出情緒。也許是只要自己能確定有好好完成風格,就不一定需要別人認同。反正整個過程都是賺到的收穫。
  • 剛剛寫這篇文章並沒有想好目標,最後ending也是自己就冒出來了,像現在,這就寫完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