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1/2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影評《李希特舒眠曲 Max Richter Sleep》】睡吧! 聽見宇宙的反響之音

李希特舒眠曲
李希特舒眠曲
這的確顛覆了我們對於欣賞音樂的想像,通常出席一場正式的現場演出,眾人莫不正襟危坐,屏氣凝神的專注於舞台上的演出。打瞌睡,雖對於聆賞的過程不具殺傷力,但可是一件尷尬的事啊! 而李希特 (Max Richter) 卻在2015年寫了一首長達8小時的《舒眠曲》(Sleep),就是要你睡,要大家在睡眠的狀態中聆聽的音樂,藉以探索人們在入睡後的聽覺意識,最後還拍成了紀錄片,用100分鐘的影像來闡述李希特的音樂理念。
《舒眠曲》在倫敦惠康收藏館內的閱讀室進行首演,荷蘭阿姆斯特丹、澳洲雪梨、德國柏林、西班牙馬德里、法國巴黎、及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等,皆引起廣泛的迴響,也刷新了多項新記錄。現場擺放上百張的行軍床,讓人們躺著聆聽現場演出,並且要大家正大光明的呼呼大睡,這真的是一場音樂會嗎?
李希特鼓勵大家正大光明的呼呼大睡
李希特,這位畢業於英國皇家音樂學院 (Royal Academy of Music) 作曲系,並且在義大利師事重量級當代作曲家貝里歐 (Luciano Berio, 1925-2003),從小接受古典音樂完整訓練的作曲家兼鋼琴家,又是如何在「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用最單純的素材,使用調性音樂 (Tonality),以此做出「柔性的前衛」呢?
李希特就是用靜謐的力量,以靜制動,他以自成一格的聲響美學,為一向講求理性思考及複雜結構的當代音樂,注入了一股親和性,成為DG旗下最暢銷的當代作曲家,也是好萊塢炙手可熱的電影配樂師。
李希特長達8小時的演奏
通常提到當代音樂,常常給人的印象就是非調性音樂 (Atonality)、序列主義 (Serialism),重視理性與科學的分析,抽象到令人退避三舍,曲高和寡到無法與普羅大眾對話。然而在《舒眠曲》首演的同時,BBC廣播3台的直播亦正好配合當日慣常時段所播出的節目「科學與音樂」。李希特的音樂十足的具有當代的抽象性,可以從電影中李希特與其他人的談話,從音樂的節奏與和聲,抽絲剝繭的剖析一連串科學的理論。
其實這就是盛行於20世紀的「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是既復古又具有實驗性的藝術發想,就是一種創作的概念。早在1890年代,薩替 (Erik Satie, 1866-1925) 就搭著風行於歐洲的「象徵主義」(Symbolism) 「順風車」,向古老的藝術致敬,以致於他的作品具有既神秘又前衛,時而發思古之幽情,時而在俯仰於實驗性的抽象思維,但他的《三首古希臘裸男舞樂》(Gymnopédie) 一直是雅俗共賞的樂曲,給予人一種緩慢又舒適的氛圍。正是因為薩替的音樂具有規律嚴謹的親和性,而後也成為法國「六人組」(Les Six) 的精神導師,薩替的「觀念藝術」更被20世紀的作曲家奉為圭臬。
薩替有一首「無敵長」的曲子《煩惱》(Vexations),其實只有短短的三行譜表,沒有小節線,要緩慢的、莊嚴的連續彈奏840次,需要20多個小時才能彈完這首曲子,其實這就是「低限主義」(Minimalism) 的概念,藉由不斷的反覆來與時間對話,逐漸衍出那種無以名狀的音樂美學。
李希特那長達8小時的《舒眠曲》,又何嘗不是如此?
在和聲式的結構裡,飄盪著超脫、飄逸的韻律光暈,沉澱出冥想、內斂的靈魂色彩。也就是要達到精神上的寧靜,必須要先虛懷若谷的捨棄自我意識、客觀冷靜的自然裡。因此,李希特試圖逆向操作、回歸單純,力抗某些矯飾浮誇的世俗觀念。誠如老子所說:「五音令人耳聾」,過分追逐華麗音樂的享受,最後反而令人麻木不仁。
首先在樂曲裡聽到的是相當規律的節奏,和聲是以級進式的、靜態的、緩進飄移,像是透視法的畫面,在音樂裡不斷改變聲部的密度,速度大約是緩板 (Largo),大約每分鐘40~60,取睡眠時間的心跳頻率的平均值,因此這是一個安穩的狀態,可以使人氣定神閒的進入夢鄉。再則,李希特使絃樂演奏,到了樂曲的最後樂段才出現人聲,女高音輕柔而明亮的音色,猶如破曉時的微光,溫柔的喚醒大地。
這種規律、回歸人性的音樂思維,與1970年代由米拉伊 (Tristan Murail, b. 1947) 與格里塞(Gérard Grisey, b. 1946) 所提出的「頻譜樂派」(école spectrale) 前後呼應,就是用最貼近自然的方式來創作,用泛音列決定了和聲旋律,脈搏成了速度的依據,音樂的鬆緊則是呼吸的緩急,這不就是音樂最溫暖的感性價值嗎?
導演娜塔莉瓊斯 (Natalie Johns) 在電影中大量擷取現場演出的畫面,佐以節制的談話內容,讓影像與音樂說話。在電影中除了李希特本人的談話之外,他的妻子尤莉亞 (Yulia Mahr) 也是藝術家、電影製片,具有敏銳的視覺創意,與李希特結縭半輩子的相知相守,也讓觀眾瞭解李希特的創作能量,很多是來自家庭溫暖的支持。
《舒眠曲》的創作雖為探索睡眠者的聽覺意識,但其實整個演奏的過程,也像是李希特與自己對話,宛如一場藝術心靈旅程的探索,不但進入了音樂家的內心世界,也讓觀眾在聆聽的過程中發掘更深處的自己,靜靜的感受自己的呼吸與脈搏,與自己獨處,藉由音樂,產生冥想,尋求超越時空的遼闊,與宇宙自然交織出一種微妙關係,最後竟有一種恍然大悟的喜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