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沒有寫講稿。
《讀懂一本書》當中提到,不要寫講稿。 其主要的用意,是在於避免過度依賴講稿,像是對於 "執行企圖"、"習慣疊加"、"綁定喜好"等等這些概念並不清晰的時候, 寫了講稿就會很容易去想,講稿上寫了什麼?
此外,書中的作者有著大量的演講經驗,所以認為需要的是心智圖就好,要相信自己的大腦能夠順利講出來。不過,對於我來說,不寫講稿這件事情,更像是一個境界。一開始不是那麼有經驗的話,還是需要準備講稿的。
講稿的部分,我認為是用來幫助我銜接,不同概念之間的轉換以及相同觀念之間的延伸。
另外想提一下,就是《讓大象飛》中提到的"要小心未經驗證的想法"。
沒有寫講稿,這件事情,對於我而言,就是未經驗證的想法。
2.概念性與實際性
《讀懂一本書》和《原子習慣》這兩本書的內容,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偏向概念化,然後會在概念上逐步延伸;而後者則是在提到原理概念之後,直接轉入實際操作程面,並且舉出相當多真實的例子。我能記住概念,但記不住那些例子,導致能夠說的東西很欠缺。
3.緊張
直播中的緊張感造成,原先預計想要講的東西"短暫性的消失"。例如像是提到,習慣養成的四個步驟,要舉的例子,其實本來是要說動森的。玩動森,正在種南瓜,然後聽到氣球飄來的聲音,這就是提示。我會想去打氣球,這就是渴望。接著拿出彈弓去打,這是反應,最後從氣球中拿到禮物,這是獎賞。這樣就是一個基本的循環。然後接著可以說,氣球給的是一個禮物,這就是一個提示,想知道裡面是不是裝DIY,這是渴望.... 又可以解釋了一次循環的模式。
接著禮物裡面可能是DIY也可能不是,這屬於"變動獎賞",在《遊戲改變世界》這本書中有提到。為什麼這個這麼重要呢? .... para para之類就很容易去展開我想要說的內容。
結果因為緊張完全忘記... 只能單調的說著書本上的內容。
4.直播好? 還是影片呢?
這個我很認真的思考過,但是目前沒有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