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閱讀,所以寫作—《Bird by Bird 寫作課》
avatar-img
崎路
方格精選

因為閱讀,所以寫作—《Bird by Bird 寫作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二零二一/崎路  

二零二一/崎路  

  其實並沒有特意找講寫作的書,完全是因為那天在書店瞥見書名有Bird,眼光就被吸引去了。有鳥有寫作,不買嗎?再怎麼樣,衝動購書總比衝動購凱克鸚鵡安全些吧。

  書背註明本書適用在小說劇本...等寫作,我覺得其實就是講寫故事。我想強調的是,這和學術寫作天差地遠。的確,直到去年開始寫我想和你說個故事,關於爬山時我才慢慢領悟,學術寫作和這裡的寫作有多麼不同。雖說我也沒有真正好好地學過科學寫作,但畢竟從大學時期開始練習看科學文獻、念碩士投稿碩論投稿病歷報告,再念另一個碩士寫另一個碩論,我過去十年大腦都泡在學術文獻裡,練習怎麼從中擷取統整資訊、反向再練習怎麼有邏輯地呈現資訊,甚至連法文課都在學怎樣有邏輯有架構地寫文章。(這方面真心感佩法國文化,現在回頭看到有人連重點名詞都還沒定義就開始筆戰,突然很懂法文老師當年想揍學生的心情)

  但說故事時就不一樣了。就如本書作者所說,說故事時必須把關於是非判斷的機制先關掉。「只要你為直覺騰出空間,不再跟理性交換意見,便能找回它。理性並不能供應你寫作需要的養分。我們的文化極重視理性,因此你便認為它能為你提供真相,但事實並非如此。理性會把太多豐富、新鮮、奇妙的點子排除掉。」(p.154)

  或許職業所需、或是同溫層內的價值所然,過去太習慣於每一句話出口前都得自我審查、都得確定有實證(evidence-base)。認同對的、排斥錯的。但說故事絕對不應該是這樣子。

  書裡提到必須讓自己喜愛的腳色犯錯、必須好好利用負面的情境,必須放下完美主義。寫作需要觀察,觀察世界才能寫,閱讀只是輔助自己確認觀察是對的,無法取代實際的體驗;而要觀察世界,必須抱著萬物一體的觀念。我想,就是要能夠跳脫單一價值、忘記批判,單純地去觀察吧。

  不只面對外在萬物,其實面對自己時這也是個必要但不容易的功課:「你(寫作者)的任務是清楚呈現自己的角度和觀點,並看出人們真正的本質。要做到這點,你必須盡可能懷著體諒之心先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才能了解他人。」(p.139)
  覺得這真的超重要啊(畫五條線)。

  作者是個心裡戲很多、很神經質的人,忠實描寫了寫不出來、面對別人批判、面對成功的同儕等等困境時的心境。寫不出來,就坦然接受它吧;就寫篇自己多恨寫作把今日字數湊足就好了。不像村上春樹說寫作就應該是靈感泉源源源不絕的事,這裡的情況應該比較符合真實世界裡大多數人的情況吧。

  而且,大多數人的寫作都不會出版呦(笑)!作者到最後話鋒一轉開始強調為什麼要寫作:不應該是為了要出版。可以是為了寫一本書安慰自己心愛的人、為了寫一本書送給自己,因為覺得圖書館缺了一本自己很想看的書,那就自己來寫吧。

  又或者因為寫作是浪漫的吧:「寫作需要結合世故和純真,需要良知,需要擁有相信某事物因其正確而美麗的信念。」(p.253)

  好像太浮誇了。但我同意因為我們有幸是能感受故事的人,有幸能從故事中得到慰藉、共鳴、填滿自己。因此要寫作,自己創造自己的救贖。強迫科學批判腦關機,本身可能就是救贖。

  看太多群山之島,只好借用這句:這個幸運,來自於我們願意閱讀。

avatar-img
崎路
26會員
77內容數
小時候從書裡找到世界,長大後從世界回頭梳理人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崎路 的其他內容
旅程結束了,但並沒有獲得心裡期待的救贖。我懂那個感受。但這不代表我們要像被消除記憶一般變回原本的樣子。所有看過聽過感受過的都可能默默改變了什麼,無論變好或變壞。如同作者說的:「旅行的重點之一,在於返回之後,如何面對生活,那才是真正的蛻化成長。」
  2020年必須要好好謝謝的一本書。 沒有科學論述,就如同Munier的作品裡不會出現鼻孔中有吸管的海龜,作者用感性自嘲的口吻,拿自己與M作對比出與普世不同的觀點,對動物、對美與科學、對人類與世界的關係、對愛都有不同的看法。同時作者也描寫自己對攝影、等待的心情、人與動物的各種胡思亂
理論上,無論選擇哪一種方式待人,往往會得到相應的對待,久而久之,物以類聚彼相濡以沫,沒有對錯;但人類在這個舞池裡擺盪時卻必然發生擦槍走火,無心傷害或被傷害,錯過或失落。 (警告:內文有雷)
旅程結束了,但並沒有獲得心裡期待的救贖。我懂那個感受。但這不代表我們要像被消除記憶一般變回原本的樣子。所有看過聽過感受過的都可能默默改變了什麼,無論變好或變壞。如同作者說的:「旅行的重點之一,在於返回之後,如何面對生活,那才是真正的蛻化成長。」
  2020年必須要好好謝謝的一本書。 沒有科學論述,就如同Munier的作品裡不會出現鼻孔中有吸管的海龜,作者用感性自嘲的口吻,拿自己與M作對比出與普世不同的觀點,對動物、對美與科學、對人類與世界的關係、對愛都有不同的看法。同時作者也描寫自己對攝影、等待的心情、人與動物的各種胡思亂
理論上,無論選擇哪一種方式待人,往往會得到相應的對待,久而久之,物以類聚彼相濡以沫,沒有對錯;但人類在這個舞池裡擺盪時卻必然發生擦槍走火,無心傷害或被傷害,錯過或失落。 (警告:內文有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