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蹲在旁邊參與那人的『如此人生』

深夜不再熟睡,取而代之的是奶瓶、奶粉和熱水,養起寵物後的生活,值大夜班的日子,在等待熱奶的過程,一邊等一邊翻著這本書;每一篇短短的一個小故事,卻深刻道盡了每一個故事主角那有點無奈又只能苦笑面對的人生。
作者林立青,大部分人較熟知的應該是翻拍成戲劇的第一部作品「做工的人」,我喜歡立青老師精準刻劃每一個基層者的輪廓,他總是用簡單又接地氣的文字敘說著屬於被大部分的社會價值所規類的「基層」、「底層」、「邊緣」小人物的故事;能夠讓人感同身受的除了作者文字應用的能力外,我想真正身在其中的環境,真正的與這些主角們生活在一起,才能夠有如此深度的剖析。
「做工的人」,藉由作者工程專業從業人員的背景描繪的工地基層工作人員充滿了說服力,而這次的「如此人生」一樣描寫基層工作者的故事,但故事的觸角延伸到了八大女孩、酒促小姐等等女性的故事,書籍的前半段不同於「做工的人」道盡陽剛味下男性的無奈;「如此人生」多了一些柔美女性的辛酸。酒促小姐那極盡剝削的抽成制度、不甚舒適的性感制服和為了生意所要忍受的性騷擾;背債為家裡還債的酒店從業者,還完家中的實體債務後卻一次又一次的揹上一筆一筆的感情債...。作者記錄著這些主角不算舒適的生活,卻也很生動的描寫出這些工作者樂觀和充滿小確信的一面,例如:酒店老闆娘對待底下小姐們的貼心,用過來人的經驗的智慧提醒;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同事情誼...等,這些有喜有悲的過程,其實也和我們一般人的人生相同,而林立青用這本書讓讀者更深入的去認識這些行業,也傳達出這些工作者除了職業外,其他也和我們一般人一樣,有起有落。
書籍的中後段則回到立青老師的本業,描寫著一段又一段基層工程人員的故事,但不同的是這次多了一些比較軟性的議題,例如有幾篇提到勞工朋友們評比的基層美食,由作者的文字去撰述,都感覺到其實這些師傅、工程人員們對於食物的敏感度和評比都不亞於那些貼滿精美食物照片,偶爾擺擺網美姿勢的美食部落客。而書籍裡也會有關於作者本身對於台灣勞權的批判與倡議。
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像是跟著林立青一起蹲在身旁參與了這些故事中主角的一段段的人生經驗,故事中無論是作者自我的評論或是筆下小人物主角們的感嘆,句句都讓一樣身為所謂的"勞保階層"的我發自內心的感同身受,例如:
  • 要求弱者更加努力,是一種庶眼無知與卸責的藉口
  • 要了解勞工階級,就從三洋維士比和保力達B的廣告著手,可能比研究任何論文都來得有意義
  • 歷史與文化在塑造女性的美德樣貌時,無疑地,對於無力選擇的人也是一種壓迫
  • 唯有美食,不分階級
  • 許多人認為「好手好腳就可以去工地」,這刻板印象既不全面,更不客觀
出生在勞工階層家庭的我,現在的工作也和就業服務有點相關,對於書中的場景和樣貌更是會連結到屬於自己的個人經驗。在早療中心服務時,看到了隔代教養的家庭;單親爸爸為了承擔家計四處的打零工,領著與勞力付出幾不成正比的日薪,卻在工作意外中墜落離世,留下了發展遲緩的稚兒和年邁的媽媽,沒有投保勞健保的臨時工身份,最後只拿到了老闆人情賠償的幾萬塊錢;當時還年輕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做人命的不值錢;和朋友去越南小吃部唱歌時,若不加價只會陪唱的越南小姐和我聊著,不合理的抽成和家鄉的狀況,為了家人過好日子而來台淘金,為了能夠快速攢錢努力的推銷自己的肉體,只為了加價做S可以獲得多一點的薪水.....。
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獨立的電影,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會是這段電影中的配角或臨演,而我們用著刻板的印象去看著別人的人生,有時就像是毒舌的影評,對於劇情、運鏡手法等多所批評和負面苛責,卻不會真的去了解為什麼這部電影會拍成這樣,也不會去想到劇情鋪陳可能是因為投資者也可能是導演自己無法決定的苦衷,我們總是在面對比自己強的人時為自己貼上弱勢的標籤;對於比自己弱的人則戴上鄙視的眼鏡,就如同永遠聽不完的「誰叫他富二代,成功是必然」、「不讀書就去做工」,看完這本書或許我們不能夠真的對勞工權益帶來什麼很實質且快速的改善,但至少能夠多一點理解。
像這樣書寫社會議題,能讓人更願意去接觸所謂的社會學和社會政策,如果公民與道德或社會學的課本能夠如此的生動、易讀又接地氣那或許會讓更多的人理解整個社會樣態吧!廢話真的有點多,最後比較立青老師的二本書,我覺得「做工的人」較俱有深度,將工程現場和每一個工人的背景故事寫的很深入;「如此人生」則是較俱廣度,描寫了除了工程現場以外不同的職業或是勞工文化等。我覺得如果喜歡記實文學或是對於勞工議題充滿觀注,很值得一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