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的症狀並不代表這只是局部的問題,肢體上部的問題,例如肩關節疼痛(五十肩、肩夾擠症候群),通常不是只有肩關節的問題。利用針灸處理,最常用的配穴是患部對側的條口透承山(足部陽面),或是本門的常用穴腎關(足部陰面),再搭配同側經過痛處經絡的俞穴,處理後原本因疼痛而受限的肩關節,可以神奇的立即恢復原有的活動範圍,有些人就痊愈了,但有些人會再復發。
在最近閱讀《運動傷害完全復建指南》中看到一個故事,頗有啓發性:
一位因為投球慣用手肩盂唇撕裂而傷停的棒球選手,經過保守治療的復健後,仍然沒有完全恢復功能,並且持續在投球的過程中感到疼痛。作者仔細觀察患者的日常,有一天在運動防護室裡看到患者坐在一張桌上剪腳趾甲。他的右腳大腳趾有嚴重的趾甲內嵌,正好和他投球受傷的右側肩關節同一邊。
作者分析到:「這選手因為腳趾甲內嵌的問題已經疼痛了好幾個禮拜,症狀比肩關節的問題更早開始。想像一下如果他在投球的過程中,大腳趾推蹬地面時就會產生疼痛,他就必須稍微改變動作來閃避。為了代償疼痛的大腳趾,在投球過程中,他不自覺地將右腳的足掌外旋。這個些微的右足掌外旋可以讓他的足踝增加一些空間,在推蹬的過程中,身體的重心轉移到到中足的位置,減輕了施予在疼痛大腳趾處的壓力。然而,為了讓足掌外旋,他必須連帶做出髖關節外旋的動作,而這個動作使他在投球的過程必須將『腰椎骨盆髖關節複合體』打開。由於下半身向外旋轉,他的手臂因此稍微滯留在身體後方,使他在投擲的揮臂晚期出現不該有的肩關節水平外展角度。當他以這個不良的姿勢投球,在從揮臂晚期到加速期的過程中,他的上肢肌肉必須要有強大的離心收縮力量來協助手臂減速。有沒有可能是揮臂晚期出現的過度肩關節水平外展角度和不良姿勢,導致可能早已撕裂卻尚未出現症狀的盂唇開始痛,而使它需要進一步的手術治療呢?很有可能。當然這個選手的肩關節之所以開始出現症狀肯定有很多原因。然而,這個看似是「逐步發生的肩關節疼痛」,卻讓他的肩關節在沒有原因的狀況下受傷了。當時他的投球課表並沒有改變,也沒有練習新的投球動作,訓練上也沒有太大的變化。是否有可能是看似無害的趾甲發炎問題最終引起或導致更為嚴重的肩關節傷害呢?上述提到因腳趾甲發炎導致的下肢問題可能形成一連串動作失能的骨牌效應,而當新的動作模式成為投球的代償動作時,便導致了上肢的傷害。」
現在最新的運動醫學開始有『動作鍊的概念』,也觀察到在某些有著特定失能問題的人身上,即便兩個人在醫學上的診斷相同,需要處理的局部動作鍊問題也不盡然一樣。局部的動作鍊有許多不同的定義,可以是筋膜線、排列在一條線上的多個身體部位,可以單指上肢或下肢,也可以是脊柱等。處理疼痛的源頭是解決症狀來源(標),那麼處理局部動作鍊則是解決症狀的成因(本)。人體的代償本能短時間內可能不會有什麼問題,但長期下來可能發展成不良的代償模式。
開創性的著作《解剖列車》的作者 Thomas Myers,最具影響力的貢獻是致力於打破「人體組織是獨立運作」這個迷思。他提出的概念推廣了過去沒有被承認的觀點,亦即筋膜建構了一個相互交織、遍布全身的網絡,並且對人體的動作品質和功能有重要的影響。相較於把人體看成各別獨立的腔室單位,Myers認為我們應該是由不同的肌筋膜錬所組成的。他將啟發他研究的功勞歸於魯爾夫治療法(Rolfing)的創始人愛達・魯爾夫(Ida Rolf)說過的一句話:「人體是靠筋膜連結起來的。」若筋膜正確地滑動而且具有正常的彈性,肌筋膜的力量就能夠沿著筋膜線發揮它最大的潛能。然而,若是在筋膜線上有任何一個部位無法正常滑動,或不具備良好的反應,該處就會影響力量的傳遞。只要有一個地方是僵硬的,就會向上、向下影響到整條筋膜線。
在《解剖列車》中也有將其所歸納的“肌筋膜錬”與“中醫的經絡”相類比,似乎可以證明,古人眼中的經絡就是筋膜鍊。筋膜(fascia)是人體分布最為廣泛由普通的結締組織所形成的解剖學結構,長期以來並沒有引起醫學界的重視只是認為筋膜在人體中起到充填、分隔和緩沖作用。近年來隨著幹細胞、再生醫學、組織工程等研究的興起,筋膜作為幹細胞庫的概念已逐漸形成,引起許多科學家的重視,相關的學術期刊報告也漸漸普及。在臨床應用方面世界各國從事針灸、推拿按摩、康復物理治療、各類自然療法的保健師、物理治療師和按摩師等,都發現他們的工作對象和目標組織結構正是主流醫學所忽視的筋膜(結締組織)。
隨著現代筋膜的研究越多,與內經中的經絡與臟象理論相印證,內心不禁讚嘆“橫空出世”的古代中醫經典《黃帝內經》與《傷寒雜病論》的價值,舉“原絡配穴”為例,原穴可調整臟腑經絡的功能,既可補虛,又可瀉實,治療臟腑疾病療效很好。它們可單用,亦可與相表裏的絡穴配用。原穴是臟腑的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如果把“原氣”理解為“幹細胞”就不難理解原穴是啓動組織修復與再生的「開關」。
《運動傷害完全復建指南》作者指出:胸椎和腸道自律神經系統的平衡有著内部的關聯。一般整脊或整復對有胸椎旋轉、伸展不足的病患使用胸椎鬆動手法來解決問題,有時會發現過度刺激或者過度鬆動胸椎可能會誘發戰或逃(fight-or-flight)反應而使問題變得更糟。在這種情況下,鬆動胸椎可能有助於改善胸椎的活動度,但得付出讓交感神經系統被過度刺激的代價。比較好的做法應該是讓患者專注在橫膈呼吸這個較為緩和的脊椎運動,因為這些緩和的運動能讓人更容易做出旋轉的動作。這會舒緩那些可能影響脊椎和肩部力學的緊繃感,而且不會反覆觸發交感神經的「開關」。以呼吸為主軸的胸椎運動同時也能讓我們解除身體其他部位的限制,例如肋骨、頸部、前鋸肌、後鋸肌和闊背肌。控制良好的呼吸能促進副交感神經的「休息和恢復」反應,可以幫助減緩因為疼痛造成的肌肉張力。
腸道是另一個與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平衡密切相關的部位,Yoga Tune Up 的 Jill Miller 將腹部按摩和倡導以腹部按摩刺激迷走神經,及其這對副交感神經反應的重要性推廣出去。迷走神經是人體最長的腦神經,從腦部一路延伸到腸道。它同時具有內臟纖維和體神經纖維,這表示迷走神經會影響肌肉和器官。Jil的「腸道碾壓(gutsmashing)」技術可以舒緩緊繃的肌肉和筋膜內的硬化情況,同時也對內臟和副交感神經有影響。由於腰肌附著在這個區域,因此對那些下背痛的人來說,腹部按摩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舒緩效果。腹部按摩甚至可以幫助排除淋巴管裡那些可能會影響免疫系統功能的阻塞。
書中提到縱隔腔與十二指腸懸肌(見附圖),讓內臟器官與骨骼肌肉產生連結(脾主四肢),內臟器官活動度的好壞,對骨骼肌肉的結構有直接的影響,反之亦然。剛好印證《傷寒雜病論》指出瀉心湯證的心下痞(橫膈肌痙攣),反應出來的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傷寒雜病論》指稱的「腠理」似乎也是指涉筋膜,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氣血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筋膜是一層網狀的結締組織,包覆並交織在各器官、骨骼、肌肉和血管之間。不同於固定在局部如韌帶和肌腱的結締組織結構,筋膜橫跨多個局部動作錬,並且在全身各層的組織間盤根錯節。
筋膜是典型的結締組織,將我們的身體連結起來。可分為三種主要的筋膜類型,由於它們在皮膚下深度的不同,因此經常以不同的按摩技巧和工具來處理:
。淺層筋膜 。深層筋膜 。漿膜下筋膜
淺層筋膜 人體的皮膚下覆蓋著一層淺層的脂肪組織,其下接著深層的脂肪組織,而隔開深淺層脂肪組織的就是淺層筋膜。淺層筋膜由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不規則地排列所構成。年輕時這層膜富有彈性,而隨著我們年齡漸長會逐漸失去彈性,這就是我們會長皺紋的原因。淺層筋膜支撐著皮膚,筋膜中有許多血管,並且把皮膚分離開來,確保在動作的過程中,肌肉和皮膚之間地滑動。它是由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所構成,足夠的彈性纖維能夠避免筋膜成為傳遞力量的角色。然而淺層筋膜是由神經所支配,這表示淺層筋膜可能成為疼痛的源頭。 每一條皮下神經和感覺神經都必須穿過深層和淺層筋膜到達皮膚。若淺層筋膜變得僵硬,神經可能就會被卡住而受限,接著在動作的過程中被刺激。神經的疼痛會被動作誘發,但是在核磁共振、神經傳導檢查和肌電圖的檢查中會呈現陰性反應,因為這些診斷檢查無法辨識筋膜的緊繃。病患會被告知他們「很好」,而且所有的檢查結果都是陰性的,不過若是我們檢查淺層筋膜,就可能可以找到這些病患疼痛的原因。
深層筋膜 深層筋膜比淺層筋膜更加緻密,有更多的纖維組織,排列更加規則,並且與骨骼肌肉系統直接連結。在身體的某些部位,深層筋膜和較深的淺層筋膜是連在一起的,比如骨頭的骨突點,以及手掌和足底的腱膜。這就是為什麼很難用手指把這些區域的組織「提」起來的原因。深層筋膜在肌肉收縮的過程中能夠協助力量傳導,並且可以分成兩個不同的類型:腱膜化的筋膜(例如胸腰筋膜)和外漿膜筋膜。外漿膜筋膜和肌肉緊密連結在一起,例如軀幹的深層肌肉,並且幫助協同作用肌間力量的傳遞。瞭解深層筋膜可以傳遞力量後,將會挑戰我們過去對傳統肌力訓練和動作的理解。筋膜不只可以藉由同樣的運動單元傳遞力量,還可以跨越協同作用肌,對「全身性的動作」而言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肌肉的肌束膜似乎是肌腱的延伸,進一步促進了深層筋膜力量的傳導。”瞭解深層筋膜在力量傳導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是我們在規畫運動表現計畫中重要的躍進。
漿膜下筋膜 第三種筋膜類型是介於深層筋膜的內層和漿膜之間,這些漿膜排列在身體的腔體周圍,包裏著器官並且提供支撐。在談到內臟按摩的段落中,對這類型的筋膜做更詳細的討論。
隨著我們不斷探究人體以及人體如何以整體來運作,單一結構的概念正逐漸消失,而在解剖學上,認為人體的結構實際上是串連整個身體的想法逐漸興起。根據這種相鄰區域互相依賴的觀點,所有的組織間都應該是以最小的阻力相對滑動。這些解剖構造除了應該要能適當運作,還應該與動作鍊周圍以及沿線往上、往下的結構一起發揮功能。 (以上介紹筋膜的文字是引用自《運動傷害完全復建指南》)
如果將《傷寒雜病論》的六經與筋膜概念來類比,「太陽病上、中篇」是討論淺層筋膜調節失常的疾患,「太陽病中、下篇」是討論深層筋膜調節失常的疾患,「陽明病篇」是討論漿膜下筋膜調節失常的疾患,「少陽病」是討論橫膈肌調節失常的疾患,「太陰病」是討論上腹腔調節失常的疾患,「少陰病」是討論骨盆腔調節失常的疾患,「厥陰病」是討論縱隔腔調節失常的疾患。
所以不難發現具有『胸椎肩胛肩關節複合體』異常者(駝背、直背、胸椎曲度異常側彎、翼狀肩、直角肩、上交叉症候群),都會有厥陰病的證候,『腰椎骨盆髖關節複合體』異常者(骨盆前傾、骨盆後傾、骨盆前移、下交叉症候群)會有少陰病的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