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3|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重複悲慘人生的大腦模式-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實驗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實驗
小莫是一位身材纖細的女孩子,我知道她的經濟狀況一直不是很穩定。感情也是。
「老師,我覺得我有被虐狂,我的男友不工作賺錢,一直出軌,還打我,但是我一直都沒有勇氣離開他,也不敢對他發脾氣。」
我一邊吃著牛肉乾,頭也不抬的問:
「恩,我現在不想談妳的男友;我想要問一下,你是不是小時候常常犯點小錯,你父親就把你往死裡抽?」
小莫的表情非常震驚,然後忍不住落下了眼淚。
這個情況在診間經常出現。我相信這類型的人也常常出現在大家的身邊。為甚麼有很多人不從施暴者的身邊離開?相信這是大家經常想問的問題。
上個世紀的70年代,美國的心理學運動之父-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做了一個很知名的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實驗。
他將狗關在籠子裡面,只要蜂鳴器一響,就給狗狗施加電擊,小狗因為無法逃避,所以在籠中狂奔,驚恐哀叫,甚至屁滾尿流。
多次電擊後,只有蜂鳴器一響,小狗就趴在地上,驚恐哀叫,但是不奔逃了。
後來他們將小狗分成AB組,對A組的狗綁住,進行無法逃避的電擊,對於B組的狗不進行電擊。
之後,他們將狗狗被放置於一個籠子里,中間由一道低矮的障礙物隔開(稱為“雙分電擊籠”);籠子的一邊通電,另一邊不通電,只要跳過中間障礙物就可以免受電擊。當研究者打開電閘時,有意思的情景出現了:A組的狗(實驗中無規律電擊並無處可逃的狗)根本不嘗試跨過障礙物到安全的另一邊去。
後來賽里格曼對於小鼠與人類都做了類似的實驗,都得到了相似的結果。
因為當做任何努力都不會改變現況時,就會說服自己,不要抵抗,然後生出一萬個理由讓自己重複回到原先熟悉的狀態與情境中。
所以當人類在過去的成長階段時,體驗了各種失敗與挫折,然後當結果無法避免時,便會進入了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模式中。
其實千百萬年來,人類的一些本能直到今天都還沒有進化掉。當遇見危險或者受到傷害時,都會找地方躲起來以逃避傷害。最直接的表現是蜷縮在一個小角落,或者躲進一個地方不出來,這是人類的本能。
所以這不是病,這只是一種本能。

參考文獻:
*無助感:關於抑鬱,發展和死亡.Seligman, M.E.P. (1975). Helplessness: On Depression, Development, and Death. San Francisco: W.H. Freeman. ISBN 978-0-7167-2328-8.
*習得性無助在人類身上的作用:批判與重新制定.Abramson, L.Y.; Seligman, M.E.P.; Teasdale, JD (1978).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87 (1): 49–74. doi:10.1037/0021-843X.87.1.49. PMID 649856.
*學習動機的心理學,研究和理論的進步.Bower, Gordon H.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theory. Academic Press,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 30. ISBN 9780125433150. "The most popular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learned helplessness phenomenon to date is that of Seligman (1975) and Maier and Seligman (1976)."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