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4/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那麼講堂|狩獵第一課,獵人是山林規範的組成部分

講者 ◈ Namoh Ka’atay 那麼硬的心腸 編輯 ◈ 原獨俱樂部
「他們要開始放陷阱了,還是土地的神你們最清楚,祝福他們,讓他們不受傷、不受傷。」——太巴塱獵人禱詞
原住民狩獵問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在媒體報導中,並進入公眾和輿論的視野,昨日進行言詞辯論的布農獵人王光祿(Talum Suqluman)釋憲案則是近年來受到最多注意的案件,主要因為三審有罪判決定讞後檢察總長提起非常上訴,之後又經最高法院停止審理、聲請釋憲。當然這個問題有許多面向,不能一次盡論,今天先由阿美族評論人「那麼硬的心腸」為大家說明原住民狩獵的基本觀念。
關於原住民狩獵,論者有各種角度,例如從經濟學原理探討狩獵,以經濟需求解釋狩獵,從槍枝開放推論原住民濫捕濫獵等等。但這些論點甚至完全沒有觸碰到原住民狩獵的內涵。那麼硬的心腸指出:
如果搞不清楚獵人為何要上山,就會以為只是吃食的問題。
從現代人的知識觀點來觀察,原住民的狩獵活動跨越了好幾個思想與實踐領域,不只是獵取動物作為食物,狩獵的本身也是一種信仰,對特定人構成教養與成人的規則,此外也是整個群體維繫領域的方法之一。
那麼硬的心腸引述太巴塱老獵人的說法:「肉?市場不就有了?去山上放陷阱做什麼?那是如此累人,山上是如此危險。」更進一步的比喻:「一般人星期天都會去教會,我們也要去教會。獵人的教會在山上,我們在山上做禮拜。」
太巴塱老獵人說明,獵人會針對不同的獵物使用不同的獵具。太巴塱從來沒有因為開放獵槍,就每個人都有槍,沒有因此而大家都變成獵人,當然也就沒有外界認為原住民會大肆捕獵的事情發生。對太巴塱獵人而言,打獵是嚴正的事,不是休閒,更不是觀光體驗,不允許嬉鬧的人同行上山,也絕非所有人都能成為獵人。獵人在某程度上甚至與巫師相似,也需要具有與靈溝通的能力。但「獵人藉由狩獵來與靈對話」,是一個經過浪漫化的說法,事實上我們可以用更清晰的語彙來說明這背後的邏輯。
即使在部落生活裡,狩獵也是只有少數人能夠從事的活動,但這並不是原住民狩獵不會造成生態浩劫的原因。畢竟我們很容易在現代社會裡找到少數人的活動對生態環境和多數人造成重大影響的例子。原住民獵人之所以不會在山林裡大開殺戒,是因為獵人本身是一套規範/信仰的組成部分。這套規範將獵人牢固的定位在現代社會所謂的生態鏈裡,且禁止貪婪、快感、戲謔、娛樂的存在。於是從外觀看來,許多人將原住民狩獵解釋為擁抱生態保育的價值,實則應該調轉方向來說明——是當代社會痛定思痛發展起來的生態價值符合原住民的狩獵信仰。
獵人存活於山林,只因為他與山林動物是一體,就像雲豹。我們並不因為雲豹是掠食者,就說雲豹不該存在,而原住民獵人在山林裡恆常與動物競爭,獵人的存在與雲豹或黑熊沒有不同。沒有一隻黑熊會出於好玩或殺戮而獵捕不吃的動物,因為狩獵從來都是生存與生存的競爭,必須付出的最少代價是力氣,最大代價是性命。

已故的鄒族老獵人 Pasuy'e Tapangu(方東日)說過這樣一句話,精準捕捉獵人世界的精神。在那個世界裡,認知恆常以山林為場域,行腳則是理解的前提。
Ala miana'a tenac'u co'cohivi na a'ausna. 除非去過,不然稱不上知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