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9|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The Queen's Gambit》 你是一個奇蹟,但要學習如何生活

《Queen’s Gambit》第一眼看會以為又是另一個關於天才兒童戰無不勝或者自甘墮落的故事。其實這一套劇集,講的是一個高敏感又內向的女生,如何在女權崛起之前的冷戰年代,以人生輸家之姿,晉身頂級棋手的故事,同時講述一個女孩子的前半生。電影服裝美輪美奐,Elizabeth(Anya Taylor-Joy 飾)化身 biba女孩,演繹歌德風格,突顯出她的離群和孤獨;場景設計反映出她的人生就是一個棋盤走到另一個棋盤。由孩提時代到成年,觀眾會與她一同邂逅一切讓她戀愛、挫敗、受到啟發和成長的人,並藉此觀照自己人生,令人非常有共鳴。

后翼棄兵:爭取時間、以退爲進

截圖 Instagram @the.queensgambitnetflix (https://www.instagram.com/the.queensgambitnetflix/)
截圖 Instagram @the.queensgambitnetflix (https://www.instagram.com/the.queensgambitnetflix/)
劇集名稱《Queen’s Gambit》是西洋棋的開局策略,通常由白棋玩家所進行,以犧牲棋子來開局 ,以謀略更大的勝利。這一招,目的是爭取時間,增加自己能夠走路的次數;扭轉局面;讓敵人製造或者顯示弱點,也就是起初輸在起跑綫上的選手(黑棋先下)以退爲進的策略。
截圖 Instagram @the.queensgambitnetflix (https://www.instagram.com/the.queensgambitnetflix/)
劇集的 Queen (皇后)除了是棋盤上的棋子,也是女主角 Elizabeth, 后翼棄兵幾乎是她人生寫照。 Gambit 在意大利語是 gambetto,有設下陷阱、戲弄對手的意思。 雖然一開始不能走出棋盤上的第一步、佔下風,但是靠適當的謀略,以退爲進,可能開始時會吃虧,把握機會卻能扭轉局面,成爲贏家。輸在起跑綫上的 Elizabeth是一個孤兒,母親自殺剩下她一個,自小已經經歷家庭悲劇,被送到孤兒院之後,也是一個不太聽話的孩子,除了年紀小小就偷藥丸,也經常翹課走到地下室下棋。 她非常内向、執著,被領養之後,發現繼父母原來婚姻已經破裂,後來更與養母相依爲命,又再一次身處單親家庭。 第一天上學,已經被女同學嘲弄排斥,仿佛她是個來自另一個時空的怪小孩。
截圖 Instagram @the.queensgambitnetflix (https://www.instagram.com/the.queensgambitnetflix/)
她從學校退場,沒有設法融入女生的世界,只追求能夠下棋、競賽的成功感。對她來說這並非一個淑女學習所謂琴棋書畫般簡單,她要學,而且專注學得精。 她無疑成功扭轉自己的人生局面。最讓她慾火焚身的,就是腦海猶如mind palace一樣的虛擬棋盤。她幻視出棋盤的時候,有沒有讓你想起Benedict Cumberbatch飾演的福爾摩斯?

前半生:下棋是為了逃避人生和獲得勝利

截圖 Instagram @the.queensgambitnetflix (https://www.instagram.com/the.queensgambitnetflix/)
青少年到成年時期的 Beth,渴望勝利,就算無情也希望打敗所有對手,非常鋒利。她想勝利,是因爲童年開始她就是一個被放棄的女兒,沒有人認同或者理解她,沒有優渥的成長環境,在棋局中勝出,就是她獲得成功感的原因,下棋就是她的大腦麻藥。或許她對綠色藥丸依賴,但與母親不同,她是以藥丸作爲工具,進入自己腦袋清晰的棋盤,也就是自己的世界,讓別人頭昏腦脹的東西,反而讓她清醒。
劇中的蘇聯勁敵 Borgov,對她有以下的觀察: 只要她在棋盤受挫,她就會變得憤怒、危險。 下棋對 Beth來説,是可以灌注自己所有熱誠的事情,對於其他選手,或許只是用來生存、謀生、打發時間或者聯誼的事情,對她來説卻是生命一樣的存在。
Jessica Chastain主演的《Molly's Game》| 圖片來源 imdb
她的好勝讓人想起《Molly’s Game》的女主角,不過她們兩位主人公的好勝卻不同。 Molly從小就被教導要做勝利者,在任何範疇成功是一種必然,而且成長環境比較幸福。 Beth從小就是人生輸家,高齡被領養改善她的生活條件,但心靈的匱乏卻無法改善,她一直在邊緣徘徊、以旁觀者的姿態學習社會各人的常規,無法融入,自卑非常。自信來源,就是棋盤,正如她所説,下棋能夠推測、計算,可能性都是計算之内,棋盤是很安全的。其實她很膽小,唯一能夠讓她掌握和控制的,就是正正方方的棋盤世界。
不過,二人都是挑戰父權社會規則的表表者,她們的獨當一面、智慧過人,讓男人懼怕、讓女人羡慕。
從小被教導要成為「勝利者」的莫莉,其實有點幸運,因為作為一個女孩子,通常被教導得最多的是要「行為舉止得體」、「長得漂亮,要打扮」和「找一個好男人」等等,反而「競爭心理」不常見於女性的教育中,從性別化的兒童玩具(男孩玩車子,看英雄漫畫,對照女孩玩芭比等等)到主流教育,女性身上出現競爭心是非典型的,除了在女性運動員身上。莫莉被期望成為奧運滑雪選手,所以父親才會灌輸競爭心理,但莫莉在「奧運運動員夢」粉碎後,競爭心並沒有因而消失,反而在常規外的場域——賭博、賭局上面一展拳腳。她的競爭心和願意鋌而走險的勇氣,其實都很「陽剛」。
《Molly's Game》電影中,女主角打造的MB籌碼。 | 圖片來源 imdb
在運動競賽中,規條並非由她而定,一不小心就被淘汰出局,可是開辦賭局不同,她掌控大局、全女班的團隊由她一手網羅,規則由她而定,也從不以販賣肉體來換取更多的機會,基本上,她以自己的腦袋作賭本,獲得一個沒有邊界的勝利,而且更重要的,是她獲得比起「有權力的男人」更多的權力,那些賭客不是演員、富商就是政要,但他們都在莫莉的掌控之中,乖乖交出現金,換取莫莉賭局專屬的「MB」籌碼。
而 Beth就一直在傳統的西洋棋規則内,以自己的方法參與、越級、登上頂峰。不論是她登場的姿態,都比一般選手花姿招展,因爲她喜歡美麗的事物,她總是優雅登場。她感情用事,不是像機器一樣下棋,這是她的强項,後來變成弱點,但她亦能在處理自己創傷之後,再度勝利。她是挑戰傳統、父權的邊緣分子。 參加第一次比賽的時候,她沒有積分,沒有排名,被安排只能與女性選手對弈,她用能力和時間,挑戰最初不讓她進場競爭的男人。
不過,養母離世之後,她體會到自己人生的一塌糊塗,不論下棋有多傑出,也無法掩飾她不能經營生活的缺憾。

成長的下半場:真正的后翼棄兵

截圖 Instagram @the.queensgambitnetflix (https://www.instagram.com/the.queensgambitnetflix/)
Beth的人生道路是倒轉走的,大部分人先追求情感和感性上的需要,或者先順應別人期望,下半生才破繭而出,可是她要到成年之時、喪母之後,才知道自己有多糟糕。沒有人陪伴,也陷入財政困難,昔日對手們紛紛前來協助她,才讓她能夠鼓起勇氣再戰世界冠軍,並且獲得最終勝利。勝利不一定是快樂的,但是這次勝利,Beth快樂是因為對方認爲遇到畢生最好的對手 。
截圖 Instagram @the.queensgambitnetflix (https://www.instagram.com/the.queensgambitnetflix/)
養母離世之前,在墨西哥的五光十色中,尋找生命最後的愛情,與筆友重敘,生命力無窮,燃燒自己即將完結的身體到最後一刻。她叫女兒一起喝一杯,但是Beth想獨自練習下棋,養母就說: 你是一個奇蹟,但是要學習如何生活
喪母之後,現實一浪接一浪打垮 Beth,連房子也被養父收回,來回墨西哥和美國的機票也付不起。一個明日之星,怎麼會這樣潦倒?天才注定是生活低能?難道不能兩者兼得?她開始沈淪,喝大量酒精,對人隨便。
截圖 Instagram @the.queensgambitnetflix (https://www.instagram.com/the.queensgambitnetflix/)
為何她最後能夠重新站起來?第一,是因為她真正面對自己過去的陰霾,也就是生母的自殺傾向和對方帶來的長期憂鬱感。 在最後蘇聯一戰,面對世界冠軍Borgov的前夕,她竟然滴酒未沾,甚至連綠色藥丸也不需要了,她一邊把藥丸倒進馬桶,平衡剪接,看見她的生母死前企圖以交通意外謀殺女兒和自己的場景,道出Beth最大的心魔不是在棋局上落敗,而是兒時悲慘的經歷帶來的恐懼。
截圖 Instagram @the.queensgambitnetflix (https://www.instagram.com/the.queensgambitnetflix/)
Beth一直逃避的是有精神問題的生母,她以為自己注定和生母一樣被自己毀掉,才自暴自棄,但是兒時好友、劇中的黑人女配角 Jolene(Moses Ingram飾)提醒她:你不要再往舊事裡面鑽了,你不用跟隨生母的步伐。 Beth一團糟,是因為自我放棄、濫用藥物和酒精。
截圖 Instagram @the.queensgambitnetflix (https://www.instagram.com/the.queensgambitnetflix/)
第二,因為有停下來重新整理人生和自己的態度,下棋對她來說不再是證明自己的手段,她回歸初心,下棋變成她最喜愛的腦部運動,結局她走在蘇聯街頭,與一群年紀老邁的民間高手下棋,Let’s Play。對方或許沒有排名,但她一視同仁,這也是她希望被看待的方法,而不是因為自己棋藝精湛,就要替資本主義的美國打敗共產主義的蘇聯,然後當上政權的木偶。她只是喜歡下棋。
與 Jolene回到孤兒院的時候,院長已經變成要靠拐杖行動的老人,但院長只提醒了 Beth一句:女孩子,你這個時候,應該回到教堂裡。 院長的意思並非叫她信奉耶穌,而是希望她能夠找到人生的光與信念,要有自覺地活,因為正如劇中所講,選擇導致後果(Choices make consequences.)
截圖 Instagram @the.queensgambitnetflix (https://www.instagram.com/the.queensgambitnetflix/)
Jolene沒有如Beth一樣被領養,但是她顯然活得更加有條理,甚至希望能夠當上律師,將來希望成為激進改革份子(radical)。 Beth說,從來沒有想過當激進份子能夠是事業的選擇,儘管她半生都在擔當激進的邊緣份子。我們知道,劇集的故事設於1950年代,而一個年代之後,美國將會迎來民權運動思潮,女權主義即將崛起,而Jolene身上的黑色皮外套,預示了黑豹(Black Panthers)、Angela Davis等黑人民運人士的到來。過後,就是一個新的世界,身處邊緣的,將會成為主流。

參考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