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8|閱讀時間 ‧ 約 13 分鐘

《槍炮、病菌與鋼鐵》:解答人類不平等根源的經典巨作!

你有沒有想過:為何當初是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而不是美洲的原住民跨海發現歐洲?或者可以嚴肅一點的問:為什麼當初越過大洋進行殺戮、征服和滅絕的,不是美洲、非洲或澳洲的土著,而是歐洲人和亞洲人呢?
今天要談的這本《槍炮、病菌與鋼鐵》就是想解答這個大哉問。本書的作者賈德.戴蒙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士。在人類學、生物學、語言學以及遺傳學各個領域都有相當的研究與見解,被譽為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達爾文」。
他想解答的這問題的緣起,是在1972年到新幾內亞做鳥類研究時,被當地的居民亞力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是白人製造出那麼多貨物,再運來這裡?為什麼我們黑人沒搞出過什麼名堂?」這看似簡單卻一針見血的問題,直插入戴蒙的內心,而在25年後,他用這本書作為答案。
上面的種種問題,戴蒙認為可以簡單重述成:為何各大洲的人文發展速率迥異?
平平都是人,為什麼各地區的發展差距如此大呢?一種常見的說法是假定族群間有生物差異,簡單說,美洲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的基因就是悲劇。但戴蒙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因此認為必須提出一個可信、詳盡的解釋作為共識基礎,不然可能很多人還是會疑惑,甚至認為說不定種族決定論是對的。
那戴蒙的解答是什麼?
一句話總結:各族群的歷史,循著不同軌跡開展。那是「環境」差異造成的,而非生物差異。
為什麼他會這麼說呢?讓我們先從西方征服的近因談起。

【近因:槍炮、病菌與鋼鐵】

這裡,我們先來講個經典的征服故事:卡哈馬卡戰役。想知道細節可以參考維基百科的敘述。簡單說,一支由皮薩羅領導的西班牙人小部隊,在與印加帝國君主阿塔花普接觸的短短幾分鐘內就將他俘虜,而從此印加帝國便邁向滅亡之路。
為什麼西班牙人僅憑不到兩百人,就殺掉了數千名土著,且一兵未損。最直接的原因便是武器的差距。擁有槍炮、鐵製武器和盔甲的西班牙人自然是慘虐只有棍棒的和肉盾的印加士兵。馬匹則是一個原因,居高臨下的西班牙騎兵,可以輕鬆將印地安人踩在腳下。
而把眼光稍稍放遠,還有一個因素也很重要:病菌。當時阿塔花普和其大軍之所以在卡哈馬卡,是因為他們是內戰獲勝的一方,而內戰的導火線是歐洲人傳來的天花。在1526年附近,天花蹂躪印加帝國,連皇帝卡帕克因染命而駕崩。阿塔花普雖在與同父異母的兄弟對決中勝出,但印加帝國已經元氣大傷。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間接的原因讓美洲陷落。像是唯有西班牙的這樣的中央政治組織,才能有財力、技術、人員打造船隻,跨越大洋。文字也是重要的因素,比起口語,文字能將資訊傳播得更遠,皮薩羅的征服事蹟很快地就傳遍歐洲,讓許多冒險家前來掠奪。
綜合以上,西方大敗美洲原民的近因可以歸結給槍炮、鐵製武器等軍事科技,同時歐洲來的傳染病也幫了大忙,而海事技術,中央集權政治體系和文字對征服同樣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他像是澳洲或非洲的征服,也都大同小異。
因此,問題變成了:為什麼這些優勢都掌握在西方人手上呢?這便牽涉到後面要談的關鍵因:農業畜牧
槍砲是美洲被征服的近因

【關鍵因:農業與畜牧】

戴蒙認為造成這些近因的關鍵是農業與畜牧的發展。我將書中提到發展農業與畜牧所產生的影響整理成五項:

〔一、更多的卡路里
最直接的影響便是糧食變多了,可以養活更多的人。野生動植物多半不能成為食物,難吃就算了說不定還有毒。因此如果是由人類選擇可食用的動植物,大規模的種植和畜養,就能讓人類快速的繁衍。
此外,畜養的動物還能更進一步幫助農業發展。比方說,大家都知道,牛糞是很好的肥料,動物排泄物對農業是好棒棒的存在。同時,牲畜還可以幫忙耕田,這絕對比人徒手耙田要有效率得多。

〔二、定居〕
農業發展另外一這種大影響,便是人類需要定居下來耕作。而造成人類的生育間隔週期變短。這應該不難理解,因為採集狩獵聚落中的母親,並沒有太多餘力照顧行動不利索的孩子,甚至某些狩獵族群還須透過殺嬰來降低人口。農業聚落沒這困擾,自然就更有意願作人,導致人口密度大增。

〔三、軍事優勢〕
以上兩點,造就了農業族群的軍事優勢,讓他們可以爆打隔壁採集狩獵的鄰居。畢竟三個農夫要打架還是可以虐爆一個獵人。此外,就像上面提過的騎兵一樣,牲畜可以用來打仗和運送物資。這讓農業族群的武力優勢更加明顯。

〔四、造就不事生產的專家〕
農業社會的另一重點,是開始出現不事生產的專家,比方說國王和官僚便是屬於這類型。農業的發展和定居社會的形成,讓社會得以儲存多餘的食物。要知道,對於採集狩獵族群來說,囤食物沒有任何好處,根本帶不走。而在農業社會中,這些「專家」,則可透過徵收等制度生存。因此農業發展可說是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濫觴。
此外,還有像是全職的士兵和神職人員與鑄造刀劍槍炮的技術的工匠等,都是拜糧食生產能力增加,才能養活的專職人員。這也使得文明和科技的發展,像是文字。試想如果倉頡整天要忙著找食物養活自己,那他恐怕就沒那個美國時間創造文字了。

〔五、產生病菌〕
另一個重要的影響便是病菌。相信經過這次COVID-19肆虐,大家對病菌的生成與傳播應該都有更深的認識。農業畜牧可說是傳染病的源頭。就像這次肺炎被懷疑是從華南市場的動物傳給人類一樣,史上許多的傳染病都是來自於人類豢養的動物身上。同時定居群聚的社會,也是病菌能傳播的關鍵(所以隔離很重要)。
事實上,歐洲能征服美洲,最關鍵的角色其實是病菌。被傳染病殺死的美洲土著比被槍炮刀劍殺死還要多得多。印地安人因為從未接觸過這些致命病菌,無從產生抵抗力和基因變化,而只能被病毒屠殺。
由此,農業畜牧造成的後果逐漸清晰了。在糧食可以剩餘囤積下,農業族群逐漸發展成出中央集權的大政府,而文明科技也隨之高速發展。最終,造就了那些上面提過的那些獲勝近因:槍炮、病菌與鋼鐵。
農業對文明發展至關重要

【終極因:馴化難易度與大陸軸線】

有了上面的論述,我們知道了農業畜牧的發展對槍炮病菌等近因有重大貢獻。那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各個地方的農業畜牧發展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兩大因素扮演了關鍵要角:

〔一、馴化難易度〕
首先要來講一下什麼是馴化。根據維基百科,馴化指的是一種生物的成長與生殖逐漸受另一種生物利用與掌控的過程。以人類馴化野生動植物來說,指的就是栽種或畜養牠們,讓使其產生基因變化,而對人類有用。有了成功的馴化,才有所謂的農業與畜牧生成,糧食生產力才能大幅提升。
事實上,歷史上成功獨立發展出這類生產食物方法的只有五個地方,分別是肥沃月彎、中國、中美(墨西哥中南部)、南美(安地斯山區)和美洲東部。而就如大家所知道的,許多地方千百年來一直維持著採集狩獵的生活,自然也就沒機會發展出後面的槍炮、病菌與鋼鐵。
那為什麼只有少數地方有這樣的能力發展出農業和畜牧呢?因為它們得天獨厚。
先來講講植物。地理學家從幾千種野草中找出了五十六種稱作「大地精華」,也就是種子最大的作物。而這五十六種種子在地球上分布的並不均勻。肥沃月灣天賦異稟,囊括了其中三十二種,包括了大麥和四倍體小麥。其他地區則相形見拙,加州和南非只有一種,西南澳更是掛零。
談完植物來談動物。只有少數幾種大型陸居食草動物當的了牲畜(大型指的是要超過四十五公斤)。在二十世紀前只有十四種大型哺乳類合乎標準。你應該也猜到了,這十四種動物的野生始祖在地球上分布的同樣很不均勻。歐亞大陸有十三種,南美只有一種(草尼馬的祖先),北美、澳洲和非洲則啥都沒有。
你可能會問,非洲不是野生動物很多嗎?為什麼當地的人不去馴化呢?其實很多動物,就算以現在的科技依然無法馴化。像是惡名昭彰的斑馬,咬了人就不鬆口,每年在美國動物園造成的傷害比老虎還多。還有優美的獵豹,因為雌豹需要在「跑給與雄豹追」的情境下,飛奔數日才能排卵,在獸欄裡,這樣的追求戲碼難以上演。
而美洲和澳洲的大型哺乳類,在更新世末期就都滅亡了。戴蒙認為這是因為人類較晚到達這些土地,那裡的動物沒有與人一起演化,不敵現在智人高超的狩獵技術,而淪為刀下魂。之後住在那的人類便嚐到沒有牲畜可養的苦果。
因此我們發現,歐亞大陸得上天之嬌寵,可供馴化的物種最多。這讓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搶得先機,發展出成熟的農牧業。

〔二、大陸軸線〕
除了動植物的先天差異,戴蒙認為還有一樣非常重要的原因:大陸軸線。因為這會影響到所有技術的傳播難易度。為什麼這樣說呢?上面提到獨立發展出農業的地方非常少,因此許多地區需要引進外地的作物。畜牧業也是如此,畢竟拿其他地方已經馴化的物種來栽種或是畜養總是比較容易的。
那這與軸線有什麼關係呢?答案就是歐亞大陸的東西向軸線比較方便物種傳播。同緯度的東西兩地,每一天的長度和季節變化相同,溫度降雨也就差不多,植物自然就更好適應。而動物同樣也喜歡生活在類似的氣候下。
這樣的情況到美洲或是非洲就大不同了,因為這兩地是南北軸線,因此傳遞相對困難許多。族群間缺少了相互交流的機會,只能自己努力馴化物種,效率自然就差的多。像是玉米就是在墨西哥馴化的幾千年後才終於傳到了北美,因此出現燦爛的密西西比文化,但在哥倫布帶著病毒登陸後,馬上就被擊潰……
軸向的影響還不只有動植物,其他的科技文明也會受到牽連。因為作物、牲畜交流頻繁,其他的面向也就更有機會互通有無,進而教學相長。
此外,地理生態也對傳播扮演重要角色。像是美洲的地理生態非常破碎,中美洲和南美洲就難有交流。書中提到,公元前三千年中美洲就發明了輪子,南美洲則馴化了駱馬。結果駱馬這美洲唯一的負重牲畜和輪子始終無法碰頭,對於兩邊的發展自然都受到極大限制。
地理對文明發展很重要啊

【總結】

走筆至此,終於能把戴蒙的不平等根源論述梳理清晰了。造成最後歐亞大陸的居民勝出的關鍵就是「生物地理」的先天優勢。
歐亞大陸有著非常理想的動植物包裹,可以成功迅速地進行馴化,進而發展出的農業與畜牧;而因為東西向的軸線,讓動植物可以迅速的傳播,文明科技能等技術也能順利的交流。最終,產生的中央集權大政府,帶著槍砲病菌前來征服。
反觀其他地區,不但先天不良,後天又失調。既沒有好的動植物可以馴化,導致發展落後,技術又無法快速交流,讓研發前進的可能被阻絕。最後既沒發展出可以對抗槍炮、鋼鐵的科技,又沒有演化出可以對抗病菌的基因。因此在歐洲人進入後,只能節節敗退。
書中非常貼心的用一張圖,把這錯綜複雜的關係講清楚:
戴蒙對不平等的解答

【後記】

之前在《如何閱讀一本書》就曾說過要重讀此書,並寫下心得。而在〈我的年末儀式:2020寫作總檢+2021寫作計畫〉更是明確的將它列為今年要重讀輸出的四本書之一。現在寫出來,總算把欠的心得債還了一點。
這本書當初是在國小當替代役時讀的,感謝當時的老闆(總務主任)願意讓我在閒餘時在總務處座位上讀書(笑)。
對於那時的我來說,許多觀念和論述都相當新鮮,可說是幫我開眼的一本書。這篇心得,嘗試用非常簡略,甚至可說是粗暴的方式,將書中的內容縮到一篇文章中,絕對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像是書中談語言的演化的部分,當初就讓我相當震撼,也因此對語言學習產生更多興趣。此外,關於人類的國家如何誕生、政治和宗教又是如何演化的章節,則讓我想更深入地理解社會和歷史學,之後也閱讀許多相關書籍。
老實說,我很懷念那當替代役那段日子。每天就是除了站導護、澆花、割草、漆油漆和各種文書作業外(怎麼好像也很多事……),就是孜孜不倦的看書,而且唸的多半都不是什麼實用類書籍。
之前才在《鬼地方》檢討過工作後小說看得少,其實像這類書籍上班後也讀得不多了。當然很多商管、理財、時間管理的書也很棒,但還是有些懷念當初那種不為什麼而讀書的純粹!
話癆了,總之這是本我很愛的書,趁寫心得需要,再重讀一遍依然很快樂。如果對這本書有興趣,也可以看看CASE說書人的這部影片,請到王道還老師(此書的共同譯者)來講這本書,相當精彩。
當然這不是本容易的書,但賈蒙的論述清晰有據,內容綿密工整,讀起來非常舒服,所以不要被它超過500頁的厚度給嚇著了。順道一提,我這次看的是此書的25週年暢銷紀念版。我在替代役時看的是舊版。之前就一直想買新版,因為舊版封面實在是…(如下圖),但總覺得浪費錢。這次趁要寫心得,終於順理成章地買了(?)
舊版的封面設計真的輸很多啊…
總之,經典之所以會是經典必有其道理,這是我心目中必讀的書之一,推薦給大家!

如果大家喜歡這篇文章,可以幫我按個愛心或是在讚賞公民上幫我拍拍手!有任何想法意見也歡迎大家留言跟我說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姆斯的閱讀空間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