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不是在看書,而是溶在一種旋律與節奏裡──我讀《空橋上的少年》(文/非少年)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原文刊載於博客來,經原作者同意轉貼。
前幾天剛好有一個很長的空檔,讓我能把這本小說看完。
感恩我擁有這麼一個連續無干擾的時段,在讀著本書單數章節(拉達克之旅)與雙數章節(青少年精神科日間病房記錄)的來回游移間,愈來愈讓我感覺,不是在看書,而是溶在一種旋律與節奏裡,因著作者在單數銜接到雙數章節間隱約擺設的共通、關連性、最後的相交,以及一章是印度壯闊奇幻的景象、簡單卻饒富深意的對談,下一章又跳到我們身邊常見的台味對話與角色、家庭與青少年所面對的問題,讓我不禁連結到:我在內心世界與表相生活之間的擺盪,以及這個世界在二元之間的移動。那種動態,像是跟本書一塊兒映照著。
很難寫一篇完整的讀後心得,就把特別有感覺的幾點摘要紀錄下來吧~
  • 沒有指標的嘛呢(意為珍寶)牆:沒有指標,但看到它就知道你在路上了,沿著它走總會抵達某個地方──像我們內在的導向系統。
  • 前往喇嘛玉如的路上,車上電子鐘顯示10:00……10:37……:59……:00……13:12……13:44……14:09……14:21:用數字鐘卻反而給人明顯的時鐘指針轉動的感覺。看似一直往前行,其實終將回歸零點。
  • 對曼陀羅的觀察,構成完成此曼陀羅的一部份;觀者,也在「之間」。
  • 達瓦說的:「曼陀羅就是最好的地方」、「剛好就是最好」──如同楊定一博士說,一切都是剛剛好,都是完美。
  • 「真的想要來我們醫院,還是只是想離開?」「我強迫自己停下來。我在做什麼?我究竟想要去哪?」「電腦螢幕上1、I指標原地跳動,後方一片空白」──像是沒有終點的一直轉嗎?然而,作者說「這就是道路」,「在你不斷尋找你是誰的過程中,那就已經是你了」
  • 其他許多就請大家自己看書體會囉!
最後,也感恩世界上有這樣一個「青少年日間病房」,讓需要的孩子有這麼溫暖的地方可以待。台灣有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部小說來自一位精神科醫師之筆,描繪一名懼學的十七歲少年,在日間病房裡勇敢跨越恐懼的生命之旅;以及另一名年輕醫師,奔逃至拉達克一路追尋心中渴望的過程。雙線緊密交織,共同探問成長與自我認同的種種困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是一本好的故事書,在敘事中隨時隨地能夠找到自己可以遮蔽的處所。勇敢意味著什麼?跳出舒適圈?做出一個新的選擇?或漸漸地聆聽自己?旅行或冒險在本質上是否相似?治療少年的醫師、陪伴少年的護理師、還有嚮往熱情的老師,卸下角色的面具,每一個人也都是有故事的人,繼續聚在一起創作故事。想起哈克說自己設計這麼多…
(編按:這篇文章真的是讀者投稿,和內心其實藏了搞笑魂的作者毫無關連唷!) Q1:這輩子哪本書讓你讀超過五遍以上的? A:《空橋上的少年》! Q2:這本書讓你讀那麼多遍的原因是什麼? A: 1. 不能出國所以解想出國的饞。 2. 與工作性質有共鳴。 3. 裡面有很多梗每次讀都會有解鎖的感覺…
拿到書的第一眼,還沒仔細看封面文字,就已經被封面的圖給吸引了,我用「孤獨」二個字來形容、貫串這本小說應該可以吧!為什麼呢?這是第一眼的直覺。「太勇敢的人,或者太害怕的人,是不會來到這裡的。」那麼是什麼樣的人來到這裡?孤獨者,孤獨、迷惘、困惑、想找出口的人才會勇敢的來到這裡…
《Into the Wild》故事進展(我只看過電影,就以電影為主)和本小說類似之處頗多,都將旅遊、回憶與自我探索,兩線結合在一起,表面上看兩故事三主角行為:朋城一次逃家、懼學,蔡醫師到拉達克旅遊,Christopher McCandless離開既有的舒適圈、到不同階級體會不同生活,三者都有離開…
旅遊線裡,蔡醫師錯過了班公錯,拉達克最有名的景點;結尾也終會離開拉達克,從拉達克畢業,回到現實。醫療線故事開頭,楊醫師離開、蔡醫師進入日間病房,期間有病人離開、新病人進來;結尾朋城終究不再是「永遠的班長」,得去大學,蔡醫師也會如楊醫師般離開,暗示天下終無不散的宴席,外在環境改變終究無人可擋…
透過兩線表面故事的交疊映襯,激發讀者專屬於自己多線的故事,是作者用意所在,也是這故事真正亮眼之處。達瓦做了曼陀羅,給蔡醫師參與,作者也做了宛如曼陀羅般的作品,讓讀者經歷其中一切,閱讀前和閱讀後,有屬於自己的感受。如同曼陀羅:要參與其中,才能讓曼陀羅完整,而每個人都在其間有各自屬於自己的感受。所以…
這是一本好的故事書,在敘事中隨時隨地能夠找到自己可以遮蔽的處所。勇敢意味著什麼?跳出舒適圈?做出一個新的選擇?或漸漸地聆聽自己?旅行或冒險在本質上是否相似?治療少年的醫師、陪伴少年的護理師、還有嚮往熱情的老師,卸下角色的面具,每一個人也都是有故事的人,繼續聚在一起創作故事。想起哈克說自己設計這麼多…
(編按:這篇文章真的是讀者投稿,和內心其實藏了搞笑魂的作者毫無關連唷!) Q1:這輩子哪本書讓你讀超過五遍以上的? A:《空橋上的少年》! Q2:這本書讓你讀那麼多遍的原因是什麼? A: 1. 不能出國所以解想出國的饞。 2. 與工作性質有共鳴。 3. 裡面有很多梗每次讀都會有解鎖的感覺…
拿到書的第一眼,還沒仔細看封面文字,就已經被封面的圖給吸引了,我用「孤獨」二個字來形容、貫串這本小說應該可以吧!為什麼呢?這是第一眼的直覺。「太勇敢的人,或者太害怕的人,是不會來到這裡的。」那麼是什麼樣的人來到這裡?孤獨者,孤獨、迷惘、困惑、想找出口的人才會勇敢的來到這裡…
《Into the Wild》故事進展(我只看過電影,就以電影為主)和本小說類似之處頗多,都將旅遊、回憶與自我探索,兩線結合在一起,表面上看兩故事三主角行為:朋城一次逃家、懼學,蔡醫師到拉達克旅遊,Christopher McCandless離開既有的舒適圈、到不同階級體會不同生活,三者都有離開…
旅遊線裡,蔡醫師錯過了班公錯,拉達克最有名的景點;結尾也終會離開拉達克,從拉達克畢業,回到現實。醫療線故事開頭,楊醫師離開、蔡醫師進入日間病房,期間有病人離開、新病人進來;結尾朋城終究不再是「永遠的班長」,得去大學,蔡醫師也會如楊醫師般離開,暗示天下終無不散的宴席,外在環境改變終究無人可擋…
透過兩線表面故事的交疊映襯,激發讀者專屬於自己多線的故事,是作者用意所在,也是這故事真正亮眼之處。達瓦做了曼陀羅,給蔡醫師參與,作者也做了宛如曼陀羅般的作品,讓讀者經歷其中一切,閱讀前和閱讀後,有屬於自己的感受。如同曼陀羅:要參與其中,才能讓曼陀羅完整,而每個人都在其間有各自屬於自己的感受。所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和好-療癒內在小孩這本書,是4年前我首刷的書。 當我在打開這本書看的時候,一瞬間還想說 嗯,我當年真的有好好的看了這本書嗎?怎麼覺得差很多 一行禪師對於療癒內在小孩的看法 就是要先把自己的心結打開,每天每天練習。 不要以為這個過程一天就會結束。 但不練習、不面對就沒有開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國中時期常去的書店裡,經常聽到的一個音樂歌單,並介紹了這個歌單對作者的意義和回憶。文章內容充滿了個人情感和成長故事。
03/14/2014 追風箏的孩子 一本368頁的書。 一頁接著一頁,就這樣,不能停止的,一天讀完了。 即使後天我就要參加國家考試了,仍不能阻止我讀完這本書的念頭。 內容平淡的沒有懸疑,也沒有激情或煽情,但反而讓我不自止的閱讀下去。 塔利班神學士的描述,活躍於紙上但不驚悚。 讓讀者可以
看完一章就休息,是適合看這本書的節奏 有關於中華商場,這個某一世代的臺灣人都知道、甚至去過的地方 作者寫了他對中華商場的回憶,有人,有物,有景,有情 說是虛幻嘛,有真實的地和人啊 若說是真實,好多情節也太不可思議了 魔術師是要角,串連起每一章節,如果沒有魔術師,就沒有這本書 所以,因為魔
可以緩緩讀完洪明道第一本小說集《等路》而沒有負擔。沒有征服窮山惡水的閱讀壓力,像是偶爾興之所然而起的鄉間之旅,不知不覺逗留超過了時間,想想也好,就再多待點吧。 收錄在此的諸篇小說,即使「小說集」本身選錄本應有個標準,《等路》裡的的篇章在風格上、水準上還是特別令人感受到平均與整齊。也許首篇〈改札口〉
Thumbnail
《午夜圖書館》充滿力量。很奇妙,不管我前面做什麼,只要手上拿起這本書、翻開我接續要讀的部分,就能馬上進入狀況,像諾拉一次次進入圖書館那般——從原本覺得垂死掙扎不想動,到充滿起身的力量、再次埋頭苦幹到該去的地方,發現「我活著」是那樣地值得憐愛。 (這本書作者文筆極好邏輯又極佳,想看金句記得要看圖!)
Thumbnail
每次漫步在圖書館,隨手從架子上取下書本,拿到沙發上看,或是進一步把它借回宿舍閱讀,都是一個個奇妙的緣分。 昨天我借的這本書——由慧敏法師寫的《停下來,才能看見》首先是因為書名吸引我,因為我覺得現階段的我,在像一隻箭很認真地不斷往前衝了很久之後,需要停下來,否則我的*「智商」、「感性」和「靈性」這
Thumbnail
和好-療癒內在小孩這本書,是4年前我首刷的書。 當我在打開這本書看的時候,一瞬間還想說 嗯,我當年真的有好好的看了這本書嗎?怎麼覺得差很多 一行禪師對於療癒內在小孩的看法 就是要先把自己的心結打開,每天每天練習。 不要以為這個過程一天就會結束。 但不練習、不面對就沒有開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國中時期常去的書店裡,經常聽到的一個音樂歌單,並介紹了這個歌單對作者的意義和回憶。文章內容充滿了個人情感和成長故事。
03/14/2014 追風箏的孩子 一本368頁的書。 一頁接著一頁,就這樣,不能停止的,一天讀完了。 即使後天我就要參加國家考試了,仍不能阻止我讀完這本書的念頭。 內容平淡的沒有懸疑,也沒有激情或煽情,但反而讓我不自止的閱讀下去。 塔利班神學士的描述,活躍於紙上但不驚悚。 讓讀者可以
看完一章就休息,是適合看這本書的節奏 有關於中華商場,這個某一世代的臺灣人都知道、甚至去過的地方 作者寫了他對中華商場的回憶,有人,有物,有景,有情 說是虛幻嘛,有真實的地和人啊 若說是真實,好多情節也太不可思議了 魔術師是要角,串連起每一章節,如果沒有魔術師,就沒有這本書 所以,因為魔
可以緩緩讀完洪明道第一本小說集《等路》而沒有負擔。沒有征服窮山惡水的閱讀壓力,像是偶爾興之所然而起的鄉間之旅,不知不覺逗留超過了時間,想想也好,就再多待點吧。 收錄在此的諸篇小說,即使「小說集」本身選錄本應有個標準,《等路》裡的的篇章在風格上、水準上還是特別令人感受到平均與整齊。也許首篇〈改札口〉
Thumbnail
《午夜圖書館》充滿力量。很奇妙,不管我前面做什麼,只要手上拿起這本書、翻開我接續要讀的部分,就能馬上進入狀況,像諾拉一次次進入圖書館那般——從原本覺得垂死掙扎不想動,到充滿起身的力量、再次埋頭苦幹到該去的地方,發現「我活著」是那樣地值得憐愛。 (這本書作者文筆極好邏輯又極佳,想看金句記得要看圖!)
Thumbnail
每次漫步在圖書館,隨手從架子上取下書本,拿到沙發上看,或是進一步把它借回宿舍閱讀,都是一個個奇妙的緣分。 昨天我借的這本書——由慧敏法師寫的《停下來,才能看見》首先是因為書名吸引我,因為我覺得現階段的我,在像一隻箭很認真地不斷往前衝了很久之後,需要停下來,否則我的*「智商」、「感性」和「靈性」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