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空橋上的少年》讀後想法:火花不存在但悄悄存在過(文/15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成長不是轉換模式,成長是不斷適應、不斷蛻變、一直努力下去,
改變自己,這就是生命的火花。
怎麼是想法而不是心得呢?
心得是看完後要吸收再展現;而想法是我看到的與我的經歷。
拿到書的第一眼,還沒仔細看封面文字,就已經被封面的圖給吸引了,我用「孤獨」二個字來形容、貫串這本小說應該可以吧!為什麼呢?這是第一眼的直覺。「太勇敢的人,或者太害怕的人,是不會來到這裡的。」那麼是什麼樣的人來到這裡?孤獨者,孤獨、迷惘、困惑、想找出口的人才會勇敢的來到這裡!
學生時代的我曾寫「寫給父親的一封信」,裡面提到,你是一個人來,也是一個人走,留下孤獨的我,獨自面對未來,你可知道,我是多麼想知道,你怎麼熬過那孤獨的痛苦。稚小的我無法體會當時的你,你是勇士,我是逃兵;你勇敢面對,我懦弱離開。你的不得已離開,卻要我勇敢面對未來。孤獨之於你;孤獨之於我。現在有那麼一點體會當時的你的孤單、無奈,而我也在努力改變自己迎向未來,你看到了嗎?我不會是你,你也不是我,而我們共同的樣子是孤獨與勇敢吧!我想像有一天能再與你見面,與你分享生活點滴,我清楚這的確是想像……
孤獨有許多層面,非單一。外人看似的美好,非也,有時好像似空虛!
自幼兒園開始,只要有人欺負我,我就會收好自己的東西走出教室,推開校門,沿著娃娃車開過的山路獨自走回家,我的目標就是專心走回家,我從來不說發生什麼事,家人覺得我難搞、我任性,到底我想怎樣啦?無所謂,答案在我心底。小說的字裡行間,似乎見著了似曾相似的感覺,朋城是那個曾經的我嗎?年輕蔡醫師也是曾經的那個我嗎?我有比朋城嚴重嗎?我是誰?為何來到這裡?
我帶著羨慕的眼光讀這本小說,羨慕那說走就走,揹起背包踏上空橋遨遊天際,尋找答案,困惑給的勇氣吧!即使迷失了,至少我們都還在路上!只要你沉靜下來閉上眼深呼吸,心會給你方向、指引你。一路上相遇的人、事、物,似乎是早就安排好了,等你的到來,我是這麼想的。如果沒有邁向空橋出發,一切不會相遇,如同曼陀羅一樣,如果沒有同心協力專注完成,你是不會看到它的完美呈現,曼陀羅是我們,我們皆是曼陀羅。
拉達克的所見所聞所感受迸出生命火花、日間病房的朋城也有火花,只是個自綻放不同亮度、色彩。成長不是轉換模式,成長是不斷適應、不斷蛻變、一直努力下去,改變自己,這就是生命的火花。我存在亦不存在;火花不存在但悄悄存在過,火花如同曼陀羅,存在亦消逝,朱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部小說來自一位精神科醫師之筆,描繪一名懼學的十七歲少年,在日間病房裡勇敢跨越恐懼的生命之旅;以及另一名年輕醫師,奔逃至拉達克一路追尋心中渴望的過程。雙線緊密交織,共同探問成長與自我認同的種種困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Into the Wild》故事進展(我只看過電影,就以電影為主)和本小說類似之處頗多,都將旅遊、回憶與自我探索,兩線結合在一起,表面上看兩故事三主角行為:朋城一次逃家、懼學,蔡醫師到拉達克旅遊,Christopher McCandless離開既有的舒適圈、到不同階級體會不同生活,三者都有離開…
旅遊線裡,蔡醫師錯過了班公錯,拉達克最有名的景點;結尾也終會離開拉達克,從拉達克畢業,回到現實。醫療線故事開頭,楊醫師離開、蔡醫師進入日間病房,期間有病人離開、新病人進來;結尾朋城終究不再是「永遠的班長」,得去大學,蔡醫師也會如楊醫師般離開,暗示天下終無不散的宴席,外在環境改變終究無人可擋…
透過兩線表面故事的交疊映襯,激發讀者專屬於自己多線的故事,是作者用意所在,也是這故事真正亮眼之處。達瓦做了曼陀羅,給蔡醫師參與,作者也做了宛如曼陀羅般的作品,讓讀者經歷其中一切,閱讀前和閱讀後,有屬於自己的感受。如同曼陀羅:要參與其中,才能讓曼陀羅完整,而每個人都在其間有各自屬於自己的感受。所以…
讀著讀著,我逐漸開始領悟: 其實這趟找尋之旅、治療之旅,答案一直不在終點,反而,存在旅途之中。 (原文張貼於PTT book板) 蔡伯鑫的《空橋上的少年》,對我來說,是個有點奇妙的小說。表面上,這是本很典型的「成長小說」:懼學的憂鬱少年,經過精神科醫師的開導,終於化解心魔、順利畢業,最後還發表精彩…
《Into the Wild》故事進展(我只看過電影,就以電影為主)和本小說類似之處頗多,都將旅遊、回憶與自我探索,兩線結合在一起,表面上看兩故事三主角行為:朋城一次逃家、懼學,蔡醫師到拉達克旅遊,Christopher McCandless離開既有的舒適圈、到不同階級體會不同生活,三者都有離開…
旅遊線裡,蔡醫師錯過了班公錯,拉達克最有名的景點;結尾也終會離開拉達克,從拉達克畢業,回到現實。醫療線故事開頭,楊醫師離開、蔡醫師進入日間病房,期間有病人離開、新病人進來;結尾朋城終究不再是「永遠的班長」,得去大學,蔡醫師也會如楊醫師般離開,暗示天下終無不散的宴席,外在環境改變終究無人可擋…
透過兩線表面故事的交疊映襯,激發讀者專屬於自己多線的故事,是作者用意所在,也是這故事真正亮眼之處。達瓦做了曼陀羅,給蔡醫師參與,作者也做了宛如曼陀羅般的作品,讓讀者經歷其中一切,閱讀前和閱讀後,有屬於自己的感受。如同曼陀羅:要參與其中,才能讓曼陀羅完整,而每個人都在其間有各自屬於自己的感受。所以…
讀著讀著,我逐漸開始領悟: 其實這趟找尋之旅、治療之旅,答案一直不在終點,反而,存在旅途之中。 (原文張貼於PTT book板) 蔡伯鑫的《空橋上的少年》,對我來說,是個有點奇妙的小說。表面上,這是本很典型的「成長小說」:懼學的憂鬱少年,經過精神科醫師的開導,終於化解心魔、順利畢業,最後還發表精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將我的心湖 恢復一定的平靜假象 不想孤單的風 吹亂我故作平靜的心湖 將孤單的我 我的心湖 留下愛的回憶 在我這一生的時光 請不要在我的心湖 吹走我已迷亂的心湖 我不需要太多漣漪 不想戴著堅強的面具 (註明:這是出社會工作的詩作,有年輕的壯志和憂傷,以詩的形式記錄下來的
Thumbnail
孤獨不一定是負面的,它可以是一種自我反省和成長的機會。梭羅在《湖濱散記》中強調,通過孤獨,人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並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你嘗試將孤獨視為一種自我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完全負面的情感體驗。通過閱讀、寫作或其他個人活動,或有助於你在孤獨中找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並從中獲得力量。
Thumbnail
有人說過,一個小孩出生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他的個性,是安穩、是狂野。是守序、是破壞。是安逸、是挑戰。內心住著對曠野嚮往的野狼,被關在籠子裡,真的能澆熄牠想回奔曠野的夢想嗎?如果我可以寫一篇故事,結局我一定會寫成:野狼回歸到屬於牠的地方,「曠野」。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有些小說看完之後要一段時間的沈澱才能轉化爲啟發,『鏡之孤成』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奇幻故事的體材是我很喜歡的,今年因為工作與失學青少年有關,所以這本書的故事自然而然地吸引了我。
Thumbnail
容我開門見山說一句,我對於這本書說不上喜歡,不過這書對我有特別意義。 仍記得我於多年前隨手翻閱,讀到盧梭描述自己遭遇眾叛親離的心情,坦率的揭露內心那股強烈的憤恨和孤獨感。雖然我當時對盧梭的著作、主張和經歷毫無認識(現時也不見得有多熟悉💁🏻‍♀️),不過當時陷入情緒谷底的我對於這一段非常感觸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孤獨的感悟,從恐懼孤獨到學會獨立。文章提出兩種方式來感受生命的完滿:對生命的愛和對彼此的愛。最後,提供了冥想練習,幫助讀者探索自己對孤獨的感受,並鼓勵他們勇敢地獨立或與他人同行,以克服對孤獨的恐懼。
Thumbnail
第一部分:孤獨 之中的 #霸凌與自找霸凌的孤獨 -3   第三篇讀後感,在第一篇讀後感上線後4個月又8天完成。其實已經跟最原始想的內容不太一樣了,不過這也是寫作有趣的地方之一,人是活的,內容也是活的。我相信這也是某些人說只有在寫作的時候才感覺到自己活著的其中一個原因...
Thumbnail
我從來不知道別人的想法 因為我活在自己的天地之中 孤獨的生活早已經習慣 為了理想我必須學會關懷別人 在不斷的付出與關心之中 我就叫它為菩薩行誼   我依然不知道別人的想法 因為我不想瞭解別人的想法 單純的生活努力的營造 為了使命我必須學會成全別人 在不斷的付出與關心之中 我就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對於求學階段的回憶幾乎為空白,也分享了對於過去分享與交流的懷疑,以及對於現在孤獨生活的思考。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將我的心湖 恢復一定的平靜假象 不想孤單的風 吹亂我故作平靜的心湖 將孤單的我 我的心湖 留下愛的回憶 在我這一生的時光 請不要在我的心湖 吹走我已迷亂的心湖 我不需要太多漣漪 不想戴著堅強的面具 (註明:這是出社會工作的詩作,有年輕的壯志和憂傷,以詩的形式記錄下來的
Thumbnail
孤獨不一定是負面的,它可以是一種自我反省和成長的機會。梭羅在《湖濱散記》中強調,通過孤獨,人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並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你嘗試將孤獨視為一種自我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完全負面的情感體驗。通過閱讀、寫作或其他個人活動,或有助於你在孤獨中找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並從中獲得力量。
Thumbnail
有人說過,一個小孩出生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他的個性,是安穩、是狂野。是守序、是破壞。是安逸、是挑戰。內心住著對曠野嚮往的野狼,被關在籠子裡,真的能澆熄牠想回奔曠野的夢想嗎?如果我可以寫一篇故事,結局我一定會寫成:野狼回歸到屬於牠的地方,「曠野」。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有些小說看完之後要一段時間的沈澱才能轉化爲啟發,『鏡之孤成』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奇幻故事的體材是我很喜歡的,今年因為工作與失學青少年有關,所以這本書的故事自然而然地吸引了我。
Thumbnail
容我開門見山說一句,我對於這本書說不上喜歡,不過這書對我有特別意義。 仍記得我於多年前隨手翻閱,讀到盧梭描述自己遭遇眾叛親離的心情,坦率的揭露內心那股強烈的憤恨和孤獨感。雖然我當時對盧梭的著作、主張和經歷毫無認識(現時也不見得有多熟悉💁🏻‍♀️),不過當時陷入情緒谷底的我對於這一段非常感觸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孤獨的感悟,從恐懼孤獨到學會獨立。文章提出兩種方式來感受生命的完滿:對生命的愛和對彼此的愛。最後,提供了冥想練習,幫助讀者探索自己對孤獨的感受,並鼓勵他們勇敢地獨立或與他人同行,以克服對孤獨的恐懼。
Thumbnail
第一部分:孤獨 之中的 #霸凌與自找霸凌的孤獨 -3   第三篇讀後感,在第一篇讀後感上線後4個月又8天完成。其實已經跟最原始想的內容不太一樣了,不過這也是寫作有趣的地方之一,人是活的,內容也是活的。我相信這也是某些人說只有在寫作的時候才感覺到自己活著的其中一個原因...
Thumbnail
我從來不知道別人的想法 因為我活在自己的天地之中 孤獨的生活早已經習慣 為了理想我必須學會關懷別人 在不斷的付出與關心之中 我就叫它為菩薩行誼   我依然不知道別人的想法 因為我不想瞭解別人的想法 單純的生活努力的營造 為了使命我必須學會成全別人 在不斷的付出與關心之中 我就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對於求學階段的回憶幾乎為空白,也分享了對於過去分享與交流的懷疑,以及對於現在孤獨生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