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指這裡指的房子是住人的,以下的訊息給預計要買人生第一間房的參考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 台灣男女初婚年齡約 30 ~ 35 (平均數、中位數差異不大),而購買房子的主要年齡分布也是 30 ~ 40 左右,顯示結婚後會想要有個家是大多數人的想法。
撇除投資、繼承、借名登記...,如果你能在30多歲開始購買自己的房屋,你就已經是跑在前面,重點在於你的考量和需求,至少要看以下幾點:
家庭成員考量: 先確定有多少人+ 小動物入住,這會影響你之後的裝潢和一切規劃。有無小孩也會影響、有無長輩也會影響... ; 現在的小家庭,建議與長輩保持一碗粥的距離 ,15min 左右可以抵達,相互關心但又不過多摩擦,房間也可以不用那麼多,壓低價格。現在大多是小家庭購屋,以後脫手也比較輕鬆。 新屋 or 舊屋: 如果想要long stay,預算夠當然就買新的 ; 如果沒有打算久住,只是過客,也可以先用租的,不要衝動。 台灣不缺房子,缺的是新房子 ,價格相對高。舊屋空間比較實用,但屋齡大。要注意的是,通常沒有管理,甚至大門壞了、燈管壞了都沒人要換,惡鄰居也沒人處理(亂丟菸蒂、半夜大小聲、生活習慣差...等),平日要追垃圾車。 物業管理 & 公設:相對於舊屋可能遇到的問題,新屋有人幫你處理,包裹信件有人收,冷凍商品也不怕 ; 代價就是多付出管理費 ($3000上下較為常見),若想裝死會被管委會提告,訊息貼電梯,之後要賣屋也是要繳清。 公共交通 or 自駕: 要考量附近是否有交通工具,又或者因為平時通勤方便需要購買車位等。對於老社區來說,缺乏停車位應該是常態,甚至每兩個月就要去公有停車位排隊抽籤...等。若能有自己的車位除了保值也能省下租金,有開車的人建議選有車位的,省事省心很多。 室內面積 & 高度:室內面積建議10坪/人,這樣的面積效益高之外,要當作真正的家必須要讓自己舒服。 e.g. 2大一小,室內建議25~30坪左右會最為舒適。但其實除了面積以外,樓層本身的高度也會影響住起來的感覺(3米6 會較開闊)。 房子的格局盡量方正,狹長型或不規則形狀,有可能會浪費室內空間。 樓層選擇: 低樓層無可避免就是小動物會比較多,中高樓層蚊子真的少很多。若附近有高架橋,要聽看看開窗後的感覺,以及晚上實際的音量。若樓層真的很高,風切聲也是要注意。但基本上氣密窗 + 交換機 or 空調可以解決大部分問題。高樓層可能會有噴水頭,要做天花板隱藏。 市區 or 郊區: 住市區的,要忍受附近營業噪音、車流量大、人來人往的問題,但相對來說就是方便; 住郊區就比較住商分離,花時間通勤&處理購物,時間換空間。 嫌惡設施 : 一般大眾認為的嫌惡設施,有以下常見的 : 宮廟、電塔、飛機路線、加油站、餐廳...。不外乎是造成噪音,被迫早起 ; 但若樓下是做吃的 (火鍋、燒烤、炸物...),你洗出來的衣服可能會有味道,小動物也會比較多。這些都是只要有管理好或保持距離就好,不可能附近什麼都沒有,只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或房屋面向,其實就OK了。 預算 & 房貸: 基本上現在都要自備 20~30%,貸款利率 1.X%,買之前還是要考量本身的經濟收入、未來成長、以及揹著個房貸的人數...,房貸不便宜,但若考慮薪水的增加、小家庭結婚後共同承擔,其實是相對輕鬆的。每月的房貸,要控制在 30% ~ 50%,真的不能再多,否則一有緊急狀況,現金流會不夠。房子不像是股票投資,沒辦法快速變現,賣兩三個月以上都算是正常。平常要儲備安全水位,建議有家庭開銷 * 6個月的現金。 建設公司&成本:建設公司這邊不詳細列出了,但我之前有一張表,算是用來自我提醒,慎選建設公司。其實不同的建設公司風格都不同,各有優缺(就像有人喜歡簡單吃、有人要豪華大餐,沒有對錯)。至於相關公司的評價,網路上都找的到 (蓋屋速成、漏水、空心磚、爐渣、白華、隔音差...) ,這些建案也因此比附近的案子會便宜個 10~20% ; 我不認為是欺騙消費者。有做功課的其實都應該知道,算是公開資訊,比較便宜自然就有些小毛病。 住戶組成: 一層樓的戶數,建議 4~6是最佳 ; 戶數太少公設費自然高(8000 up),戶數太多等電梯困難,人員進出複雜 ; 有看過一層 12戶,可能都是小套房型式,租給附近的工作者。買房子至少要看三次 : 自己看、家人看、晚上看。信箱也要看,可以知道欠管理費的多不多,投資客多不多,社區的情況等...。警衛伯伯多打聽 ! 產權不明: 除了投資之外,買法拍屋自助要很小心。即使是市場上的名人都曾經吃虧。遇到那種不點交的(祖產分割、房屋和土地擁有者多人...),基本上很難處理,你還要額外付出一筆錢請人搬家。即使打了官司贏了,要順利入住都沒那麼輕鬆,房子可能會被大整修 (電線剪斷、馬桶灌水泥、窗戶窗框敲爛、地板鑽洞、牆壁破壞...),比毛胚屋更難處理,花錢買罪受。 地上權: 這種房子雖然可以居住一段時間 (50~70年左右),但時間到了之後需要歸還 (殘餘價值由100%往下降至0%)。可簡單當成長期租屋來看待,也因此整體的價格比附近大概少了3~4成,建案很多,買的時候特別便宜要打聽清楚。 你買到的沒有土地,也沒有建物,就是合約。甚至之前爆發租金的問題 ,總之要多考慮清楚。 農舍: 有一陣子很熱門,後來似乎要有農民證等才能購買。總之買了也不太好脫手那種。畢竟一般的房子就不好賣了,更何況是農地興建。不要看農地便宜就買,說不定底下有埋廢棄物啥的...
不論你在哪,主要的工作一定是往主要城市集中,這點在全世界都是通用,所以形成了一些超大都市(紐約、東京、上海、... 千萬人等級)。也因為大家都往大城市打拼。多人想要住的地方,當然就貴,這是常理!
我之前也對於炒房的效應感到反感,前輩告訴我,不要有那種房子便宜賣我的心態,因為有便宜的房子你也買不到,甚至一輩子都無法有自己的房子 。假設: 你1000萬買房子,之後漲價到1300萬,你願意用1100萬賣給下個屋主嗎? 因為他說你賺太多了,不要那麼貪心,你又會是什麼心情? 行情1300,意思是我隨便 1280放出去都可能被秒殺,我幹嘛不賣那些人,要賣1100給你呢?
另外,想看看現在500$能買什麼東西,吃些什麼? 相較於之前是否縮水很多了? 買屋不見得能賺錢 (很多稅金和交易費用),但是保值不成問題。 "也許房價腰斬就買得起了" ,但就算真的崩盤,你到時候也不敢買了 ; 會造成大跌價的環境因素也要考量進去,一定是有什麼事件造成大眾恐慌,那時候最重要的也許是想辦法活下去,而不是買房; 且炒房的機構會比你買得快,其實獲利的人不會是一般人。租屋你一樣能活、學生時期住宿舍、共生住宅、合宜住宅一樣能活...想看看房子的必要性 "房子是奢侈品,不是必需品 ”,平均30多歲才會買屋,且背負貸款幾十年,你不需要提前擔心,你必定會住到適合自己的地方。把房子想成你想為你的家庭,提供的一個舒適環境。考量本身收入,開源節流 (重點是開源) ,不為買而買 ; 不要把自己變成屋奴,縮衣節食餐餐泡麵、哪都不敢去、沒了夢想、不敢換工作,整天只剩下討論錢,這不是想要的結果。
PS. 之前遇到一對外國夫妻,他們不擁有房子,卻在全世界不少國家都待過,每個地方待1~2年後搬家。這樣的人生體驗,不比擁有房子差
PS. 現在少子化,多少人都不用買房子了。等著繼承或者都更,等分房子一堆。買新房的人會有,舊房子要小心之後的脫手。不要因為別人有房你就緊張,也不要因為自己沒有就擔心 ; 很多人買房子是全家的資源投入,非憑一己之力。甚至是祖先之前就置產在台北,都市計畫變更之後就有很多房子,這些都佔很大因素。高價的房子甚至淪為投資工具或者房屋之間的交易遊戲。
希望這篇對你有幫助
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