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少年時期有段時間我很喜歡吃飯糰。尤其是當早餐的那種;熱騰騰的、充滿飽足香氣的中式飯糰。通常搭配豆漿或牛奶,就足以當作早、午餐,輕鬆簡單的解決了食的問題,無論上學、野餐、郊遊、旅行...都很適合。
步入職場後,閒適安逸不再,需要慢慢咀嚼才能體會幸福感的飯糰,很自然地就被遺忘在忙與盲之間。
直到開始旅行後,並且隨著遊走的範圍愈加擴大、愈加體會到各種文化對於同樣食材用不同烹調手法的妙趣之處後,飯糰又再次重現餐桌,並且是親手做的。
一直沒有忘記,在某次旅行日本鄉郊途中的午餐結束後,店家很熱心地在桌邊幫我將整碗沒吃的白米飯捏成了一個飯糰,說是要讓我帶在旅途中,若是餓了還可以拿出來吃。
在接過那個飽滿的飯糰的當下,除了感受到店家的溫暖善意外,也同時引起了內心巨大的迴響。沒想到日本人是如此珍惜一米一粒,對於當地人來說,再平常不過的一個舉動,卻把這樣深遠的傳統包進了飯糰裡。
經由這個貼近日本民間生活的經驗,讓我回憶起節目裡經常看到漁人、農家在午休時段把飯糰吃的津津有味的片段,當下恍然大悟,因為吃飽了,才有精神氣力幹活,難怪精神、氣力這幾個字都有個「米」字啊!是米,讓多數亞洲人的歷史得以存續,並且發揚光大至今。
而那雙手捧著飯糰進食的模樣也讓我很有感觸。
雖說食乃人之大欲,但是若能學會感激與珍惜米飯的滋味,那麼;就距離知足常樂這個人生道理更近一步了。
後來,我買了一個製作飯糰的模具,用了稍微有點溫和黏性的白米混合五穀米與雜糧,以1杯白米,1杯五穀米+燕麥+亞麻子的比例,煮了一鍋同時具有Q度及一點黏性、並且符合現代人飲食健康概念的米飯,在撥鬆及等候水氣排出的空檔,攪了納豆,做飯糰的餡料。
僅管這自製三角飯糰上不了自家以外的檯面,不過正因為簡單清淡,所以能夠分明地吃出各種食材的味道,偶而讓腸胃輕鬆一下,或是為自己多爭取一些時間,包個自選配料的飯糰,三兩下就可以步出家門,再次回味記憶中那段無論上學、野餐、郊遊、旅行...都很適合的美好光陰。
也再次透過米香,體會了不貪求更多的極簡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