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讀者問事:中國保護日本海上生命線的劇本,什麼條件下能出現?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讀者我是荻生提問:
在什麼條件下才能出現這種劇本:中國戮力保護日本海上生命線,換取日本放棄第一島鏈的角色?
這是第一篇問事寫作,訂閱一次一年期「問事方案」的人可以提出,筆者會依照時間狀況,跟確定會寫的題目,幫問事人寫一篇筆者個人的看法。有些題目不被接受,主要原因大概兩個,一個是超出本人能力太多,另一個是題目太大到跟論文一樣,要隨便寫可以但是會對不起讀者。
讀者提問這個題目,筆者就先從反問開始:
「現在日本的海上生命線是誰在保護的?如何達到此種條件?」
其實,每一個「涉及現狀運作邏輯」的改變,都可以這樣問,有助於你釐清自己的問題點。

日本海上生命線的歷史脈絡

日本的海上生命線需求,是在明治維新後開始工業化才產生,也就是從日本確定解除鎖國後,工業化原物料、能源、產品的進出口需求,就注定離不開航運。讀者可以參考一下現代的這張航運圖:
百多年來的變化並沒有那麼大,主要水道就是那一些,航運路線幾乎都確定了。二戰後新增石油跟化學電子產業物品,也是在這些航線中,沒有超出整個大格局。
稍微提一下歷史,日清戰爭(中國稱甲午戰爭)之所以爆發,單看中學課本是不足的,若我們回顧日本明治初期,當北洋艦隊成軍後,日本全國爆發的不安全感,節衣縮食也要買軍艦的氣氛,就不難看出日本對於被封鎖有多恐懼。一戰前沒有航母,也沒有飛彈,主要的封鎖手段是用軍艦在港口外海,使用艦砲跟魚雷(還沒有很成熟)讓一艘船都出不去。
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戰擊敗北洋艦隊後,大致確定東亞海權霸主的地位,但這是非常不安穩的。即使相對周邊國家,日本確實是海上強國,但面對歐洲列強還是沒有辦法。此時英國與俄國交惡,在東亞找上日本作為盟友,日本霎時解除大半危機,只剩下俄國艦隊是敵人。
日俄戰爭的細節就不提了,總之在俄國失去東亞海上戰力後,日本明確的得到東亞海域的霸主地位。英國還是盟友,從日本出海往南,經由麻六甲往印度洋,再通向歐洲的航線基本上都處在安全狀態,東邊大海的美澳也不是敵人,在海上幾乎絕對優勢下,日本才能快速的取得中國東北,以及東南亞的各種利權。
講到這裡,讀者應該心理能夠明白,日本的海上能源生命線,並不是某一天起床就形成,有一個完整的歷史脈絡。既然透過與歐美列強結盟,獲得了區域霸權的地位,那麼這也相對代表,日本若想追求「絕對安全」就勢必與原盟友衝突。因為,在二次大戰前,日本的資源需要依靠東南亞進口,而這都是歐洲國家的殖民地,除非日本甘願做為英國海權的東亞小弟,並竭力維持其大英帝國利益,保護歐洲在東南亞的利權,問題還不大。
但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日本內部擴張太快,尤其是軍隊部分已經不受控制,大量軍需撐起國內經濟,為了軍工產業的發展,勢必需要大量原物料進口維持。一旦日本開始使用超出原先預期的武力,海軍急速擴大到不僅僅是維持東亞海權,還有對外輸出的威脅性,原有的歐美強權就會反應。
這是二戰前的背景,日本帝國已經大到沒有辦法回頭,一旦擴張受阻,內部就會經濟動盪,大量失業需要軍隊吸收,過剩人力與資源灌注在軍方,結果就是戰爭,唯有戰爭這種不講道理的消耗,無視效率的損失,才能維持這個體制。
如果讀者看到這邊,很難理解這跟主題有何關係,那筆者必須說,這就是答案。
日本在區域內無敵手,就得要自行負擔所有的安全支出,一旦產業發展失衡,倒向某一個領域,就會出現問題。而二戰前的解決方案是擴軍,內部則是愛國主義高漲,和平派、穩健派都被暗殺,實際上就無人能阻止軍隊暴走。
這是為了追求絕對安全的後遺症,二戰前日本軍人不少話語紀錄,都可以表達出他們對於大日本帝國缺乏安全的恐懼,而且是一種不理性的滑坡心態,擔心在某一個地方的失敗,將會禍及全國,直到皇國崩潰。

二戰後的美日利益共同體──美國發包部分海權給日本

當然,我們都知道,解決這問題的是美國海軍。日本海軍崩潰後,美國無縫接軌了整個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安全,英國實際上是和平轉交了全球海權給美國。若讀者無法理解為何,那筆者可以說一個數據,那就是日本造艦30年打造了一隻300多艘軍艦的艦隊,其中戰艦10艘、航母10艘,數十艘巡洋艦跟上百艘驅逐艦。
美國在開戰後,一年內造了50艘輕重型航母,同時期日本把家底燒下去蓋了5艘。
雙方的造艦能力差了10倍,也就是二戰結束後,美國海軍擁有的軍艦數量,足以完全替代原有的日本與英國海軍,還有一大堆剩下的拿去當魚礁、核爆測試,更多還在船塢蓋一半的直接中止。
這就是所謂戰後日本海上能源生命線倍美國保護的真相,強大的海軍實力,以及日本實際上處於戰敗國,附屬於美國管理之下。
「不然還能怎樣。」
讀者問第一島鏈的腳色,這其實是與海權鉤在一起的議題,島鏈是為了扼守大陸強權出海而設立,當大陸國家出海慾望越強,島鏈的鏈鎖地位就越重要。所以這個問題的本質,將會回到百年前的狀態,當興起的陸權想要出海(大清),與本身是島國的日本產生衝突,就必然會爆發戰爭。
戰爭起源於不信任,所以讀者的問題,日本要如何心甘情願地讓出第一島鏈腳色,讓中國保護其能源生命線?這首先就是日本要相信中國,是一個足以託付信任的國家。
這幾乎不可能,因為這種信任建立在利益共同體上,美國重建日本工業,海上利益幾乎重疊,自衛隊可說完全是美國授權的海外版。中國要替代,要給日本什麼保障?或者我們說,請各位讀者站在日本的角度去思考,假設今天日本砍掉所有海上自衛隊、消除所有可能威脅大海的軍力,將海上問題交給中國來處理。
那麼,中國要反悔,反過來封鎖日本,日本有反制能力嗎?顯然沒有,那日本有其他可以威脅中國不能反悔的能力嗎?顯然也沒有。
這其實變成人質的概念。請讀者小心注意,弱者對強者獻上人質,不是為了給強者放心,是要「表達」自己絕無異心。真正的強者不需要弱者的人質,弱者反叛的話直接就滅了,何須抓著人質?若中國夠強大,強大到可以替代日本保護自己的生命線,日本也處在無法反制的狀況,實質上等於附庸國了。
反過來說,若日本不夠弱小,為何要把生命線讓給中國?
讀者若很難想通,那換成日本把台灣海峽以南到南海的生命線,交給台灣海軍去保護好了。請問日本要付出什麼?只要算盤打一打,覺得可以省下大筆費用,然後給予台灣外交承認,做一個合理的交易,那當然可以談。
因為,台灣比日本弱,技術上需要依靠日本的部分多,軍隊實力也遜於自衛隊,今天台灣毀約,日本有充分的實力可以讓台灣加倍返還。而中國呢,反悔了也沒處罰的辦法,而中國還在反日活動勃發的階段,要拿什麼讓日本相信,中國的承諾是可靠的?
那日本對美國呢?基本立場也一樣,美國發包了一部分的東亞海權給日本,日本實際上得到了超越一般國家軍隊的軍力,附屬於美國可以得到技術支援、市場資格,而反過來日本想要打擊美國,美國也有遠超日本的實力,根本不需要擔心。
也就是讀者問的這個問題,本質上是誤解了海洋生命線的意義,當今的大海之所以是美國在負擔全球巡弋的任務,並不是美國使用武力去奪取的,而是從大航海時代,數百年來歐洲強權的競逐,直到二次大戰後美國去承接的。已經形成的全球貿易航線,對大家都有利益,而美國作為最大的工廠與市場,自然受益最大。當英國已經無力擔負全球安全的責任,美國不去接手,那就是回到地方割據的時代,保險費用會激增,任誰都吃不消。

所以,中國改變現狀的可能性?

今天,中國要取得東亞的海權地位,成為雄霸一方的海上霸主,就邏輯上而言不是不行,只是沒有道理。
因為,如果中國要以不改變現狀去擔負這個責任,那根本不需要建立一支對抗美軍的艦隊,更不需要攻擊性的登陸艦隊,嚴格說只要增加巡防艦的數量即可。加入現有的美國海上安全網中,透過國際組織參與即可,何必處處針對美國?
若要改變現狀,即便在一場戰爭中取勝,美國暫時退出西太平洋,日本就會乖乖聽從新的中國秩序?不可能。因為中國解放軍現狀的實力,勉強抵達藍水海軍的邊邊,突破第一島鏈都很困難,更不要提進入印度洋,還能取代美國、印度等所有地方艦隊,成為一股新的帝國勢力。
中國的艦艇在帳面上很多,但大多噸位數不足,近海巡弋有餘,遠洋震攝能力太差。美國之所以可以代表全球去保衛大海,不是僅有艦隊,還有佈滿全球的港口基地,隨時可以補給,實質替代各國在該地的警衛。中國現在要拿什麼去替換整套美國海軍建立的全球安全體系?
只要替換不了,日本就不會聽從新的秩序,更何況中國跟日本沒有互信,要建立信任得花數十到上百年的時間。
所以,讀者的問題,怎樣的劇本可以達成?兩種可能。
第一,中國花數十年的時間與日本和解,達成共榮共存的共識,而且從官方到民間皆是如此。這得要雙方在典章制度、契約習慣上都一致才可以。
第二,中國從現在開始,認真地打造可以替代美國秩序的全球海軍,航母要至少可比擬美國舊型的尼米茲級,巡洋艦、驅逐艦的噸位都要比現在大好幾圈。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是美國快速衰退,就是打一場決定性勝利的海戰。
若是第一種可能性,那麼也不用討論了,這實際上就是中國真正現代化,融入國際體制中。
第二種呢?那就是日本帝國路線,持續擴張到跟美國決戰一場,這也不是說不行,問題是……
美國還沒有開動戰爭機器,中國確認要在幾年內,累積可以摧毀美國生產能力的強大艦隊?
筆者可以提供一個很少人知道的訊息,美國現在帳面上的艦隊數量是比中國少,但噸位數可不是喔,而且若把封存艦艇都開出來,狀況又會不同喔。
講歷史的原因,是想讓提問的讀者知道,現狀的劇本有其成因,若要替代現狀,這個邏輯必須先理解,不然會出現兩個大問題:
「達成前是如何?」
「達成後又該如何?」
你會發現,前後的劇情連貫不上,只能完全的空想,不然不具一絲可能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0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國家進行非常規戰爭,等於讓自己的正當性喪失,舉國支持非常規作戰,無異於宣稱自己去文明化。弱者的武器必須相當程度建立在正當性上,若正當性僅存於自己,而沒有普及擴展的可能,那終究只是暴力的中二病而已。
政府與叛亂軍在時間上都有其要求,若是沒辦法於開戰即決戰,立刻促成政治局勢的變化,那麼第二個要素就會凸顯出來,我們稱之為「空間」。也就是我們說的地理,但又有一點不大一樣。空間指的是生存範圍,或是控制範圍,跟地理要素很有相關性,但也不是絕對如此。
大體上所有的非常規戰爭,都是為了打破既有體制,所以從而延伸出的活動,都遵循三個要素,其重要性依序為:1. 時間、2. 空間、3. 支援。
非常規戰爭,現在最常被人想到的是「恐怖攻擊」,但其實過去這指的是「叛亂」,稱內亂也可以。因為常規戰爭指的是「國對國」、「國家對組織」、「組織對組織」,內部的叛亂究竟算哪個,很難定義,所以歸類到非常規。 
比起單一種兵種戰略的極致發揮,我們要追求的方向,應當是三軍種協同能力。怎樣才是戰爭或國防的勝利,戰爭條件必須隨著地理狀況去調整,攻防雙方面臨的情況也不相同,怎樣討論與理解,是不變的課題。
空軍始終需要基地,地理限制就會出現。談論空權卻不談論地理形勢的影響,更不談技術面的限制,一切都是空想,沒有對話的意義。
國家進行非常規戰爭,等於讓自己的正當性喪失,舉國支持非常規作戰,無異於宣稱自己去文明化。弱者的武器必須相當程度建立在正當性上,若正當性僅存於自己,而沒有普及擴展的可能,那終究只是暴力的中二病而已。
政府與叛亂軍在時間上都有其要求,若是沒辦法於開戰即決戰,立刻促成政治局勢的變化,那麼第二個要素就會凸顯出來,我們稱之為「空間」。也就是我們說的地理,但又有一點不大一樣。空間指的是生存範圍,或是控制範圍,跟地理要素很有相關性,但也不是絕對如此。
大體上所有的非常規戰爭,都是為了打破既有體制,所以從而延伸出的活動,都遵循三個要素,其重要性依序為:1. 時間、2. 空間、3. 支援。
非常規戰爭,現在最常被人想到的是「恐怖攻擊」,但其實過去這指的是「叛亂」,稱內亂也可以。因為常規戰爭指的是「國對國」、「國家對組織」、「組織對組織」,內部的叛亂究竟算哪個,很難定義,所以歸類到非常規。 
比起單一種兵種戰略的極致發揮,我們要追求的方向,應當是三軍種協同能力。怎樣才是戰爭或國防的勝利,戰爭條件必須隨著地理狀況去調整,攻防雙方面臨的情況也不相同,怎樣討論與理解,是不變的課題。
空軍始終需要基地,地理限制就會出現。談論空權卻不談論地理形勢的影響,更不談技術面的限制,一切都是空想,沒有對話的意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Thumbnail
中日甲午戰爭後,海軍幾乎全軍覆沒的清政府仍謀求重建海軍。1907年,清廷財政逐漸好轉,尤其在載洵統領海軍部後,清廷開始積極考慮購買新的軍艦,與英、美等國迅速走近,商討購買新主力艦事宜。
Thumbnail
二次大戰歐洲戰場上,西歐上德國法西斯所向無敵,只有隔海相望的英國和德國對抗,德國海軍出動潛艇攻擊了英國海上運輸船隊,使英國運輸船損失慘重,影響了英國繼續抵抗德國法西斯的力量,英國急需護航力量來保護海上生命線。
Thumbnail
大東溝海戰是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大鹿島附近海域及大連莊河黑石礁西戰場進行的決戰。北洋水師在海戰的最高潮階段被日本聯合艦隊本隊和第一游擊隊面對面包圍夾擊,損失慘重,其後丁汝昌避免與日本海軍再次決戰,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日本帝國陸軍得以執行花園口登陸及榮成灣登陸作戰。
Thumbnail
日本媒體《日經亞洲》報導,中國正與俄羅斯、北韓展開磋商,想要取得圖門江的出海口航行權。日媒憂心,一旦此事成真,將對日本的國家安全造成巨大的衝擊。原因在於中國將取得進出日本海的方便航道,屆時恐怕不只有中國漁船與商船通行,包括海警船與解放軍的海軍艦艇,都有可能從圖門江直接進入日本海.......
Thumbnail
大海是很難封鎖的,二戰末期就算美軍到處擊沉日本各種船隻,但是依舊有部分船隻安全抵達。中國想封鎖台灣,如果沒有一開始類似偷襲珍珠港的全面打擊,馬上進入戰爭狀態,看到船就打的威脅,要在和平時期進行封鎖台灣,就會被台灣武力一個一個下水餃。 海上封鎖是極為消耗資源的行動,尤其台灣的海島國家是360度環海,
Thumbnail
除了聚焦在台灣的土地或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曾經在大航海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的島嶼,是否能用更巨觀的視角來探究這塊島嶼的歷史?在更全面了解台灣史的同時,如今也在國際上能見度日增的台灣人們,能不能經由過去的經驗,來引導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向?
這就是為何中國要在台海動武必須先打沖繩的原因。沖繩後撤關島,中國將範圍擴大改採A2/AD(殲滅驅逐),而成為一場拉鋸戰。
中華民國解除戒嚴。一九九六之後發生了什麼事? 當有心人成了天成的眷屬! 並非天成。是自己願成或不願而已。
Thumbnail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二战的中途岛战役中,日本可以做些什么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四艘航母呢?诚然,日本海军因为密码被美军破译了的原因,导致中途岛海战失败,但是其实即便如此,日本联合舰队依旧是可以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来降低损失的。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在第二次世界大
Thumbnail
年初的這趟瀨戶內之旅雖然看了很多火車,但我在出發之前給自己的題目是要去看看與「改變臺灣的戰爭」有關的地點。臺灣的日本時代始於日清之間的甲午戰爭,終於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後被同盟國接管,旅程的第一天我前往了下關參觀當年日清講和的地點,因此最後的行程便是來到迫使日本無條件交出臺灣的原爆之地:廣島平和記念公園
Thumbnail
中日甲午戰爭後,海軍幾乎全軍覆沒的清政府仍謀求重建海軍。1907年,清廷財政逐漸好轉,尤其在載洵統領海軍部後,清廷開始積極考慮購買新的軍艦,與英、美等國迅速走近,商討購買新主力艦事宜。
Thumbnail
二次大戰歐洲戰場上,西歐上德國法西斯所向無敵,只有隔海相望的英國和德國對抗,德國海軍出動潛艇攻擊了英國海上運輸船隊,使英國運輸船損失慘重,影響了英國繼續抵抗德國法西斯的力量,英國急需護航力量來保護海上生命線。
Thumbnail
大東溝海戰是甲午戰爭中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大鹿島附近海域及大連莊河黑石礁西戰場進行的決戰。北洋水師在海戰的最高潮階段被日本聯合艦隊本隊和第一游擊隊面對面包圍夾擊,損失慘重,其後丁汝昌避免與日本海軍再次決戰,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日本帝國陸軍得以執行花園口登陸及榮成灣登陸作戰。
Thumbnail
日本媒體《日經亞洲》報導,中國正與俄羅斯、北韓展開磋商,想要取得圖門江的出海口航行權。日媒憂心,一旦此事成真,將對日本的國家安全造成巨大的衝擊。原因在於中國將取得進出日本海的方便航道,屆時恐怕不只有中國漁船與商船通行,包括海警船與解放軍的海軍艦艇,都有可能從圖門江直接進入日本海.......
Thumbnail
大海是很難封鎖的,二戰末期就算美軍到處擊沉日本各種船隻,但是依舊有部分船隻安全抵達。中國想封鎖台灣,如果沒有一開始類似偷襲珍珠港的全面打擊,馬上進入戰爭狀態,看到船就打的威脅,要在和平時期進行封鎖台灣,就會被台灣武力一個一個下水餃。 海上封鎖是極為消耗資源的行動,尤其台灣的海島國家是360度環海,
Thumbnail
除了聚焦在台灣的土地或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曾經在大航海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的島嶼,是否能用更巨觀的視角來探究這塊島嶼的歷史?在更全面了解台灣史的同時,如今也在國際上能見度日增的台灣人們,能不能經由過去的經驗,來引導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向?
這就是為何中國要在台海動武必須先打沖繩的原因。沖繩後撤關島,中國將範圍擴大改採A2/AD(殲滅驅逐),而成為一場拉鋸戰。
中華民國解除戒嚴。一九九六之後發生了什麼事? 當有心人成了天成的眷屬! 並非天成。是自己願成或不願而已。
Thumbnail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二战的中途岛战役中,日本可以做些什么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四艘航母呢?诚然,日本海军因为密码被美军破译了的原因,导致中途岛海战失败,但是其实即便如此,日本联合舰队依旧是可以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来降低损失的。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在第二次世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