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荷蘭黃金時代的瓷器貿易—淺談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的瓷器(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圖一 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外觀

圖一 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外觀

  荷蘭,這個遠在歐洲大陸西方一隅的國家,國人對它普遍的印象及認知,除了來自歷史課本裡提及四百年前,荷蘭曾是臺灣短暫的殖民國之外,剩下的大半透過大眾媒體而得知的數個印象:風車、鬱金香、腳踏車、起司。

  較鮮為人知的是,荷蘭為西歐其中一個君主立憲的民主國家,其正式國名為尼德蘭(the Netherlands/Nederland),它的國土略大於臺灣,人口卻只有臺灣的七成。而荷蘭與亞洲的相互影響,不只限於政治、航海、貿易、宗教,在文化及藝術上的交融,更是自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向東遠征開始,跨越海洋及地域的藝術風格和技法在異地生根、內化,至今演變出獨樹一格的樣貌。最廣為人知的,便是中國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大量製造的景德鎮青花瓷,除了成為荷蘭藍陶(Delftware)的濫殤,亦是日本伊萬里瓷(或稱作肥前瓷器)最初仿造的瓷器器型和圖案範本。

  討論荷蘭─中國─日本三角跨國瓷器貿易的著作並不罕見,至今在中國、日本、臺灣、荷蘭、甚至東南亞國家的各大博物館亦有豐富的館藏,而本文希冀藉由荷蘭國立民族學博物館(Rijksmuseum Volkenkunde)館藏為出發點,進一步將荷蘭東亞收藏的探討範圍擴張至位於荷蘭漢學重鎮萊登市(Leiden)的日本博物館(Japanmuseum SieboldHuis)及藍陶起源地臺夫特市(Delft)的王子博物館(Museum Prinsenhof Delft),將三個博物館的瓷器收藏做成具脈絡的介紹。

民族學博物館中日館藏概況

圖二  左:平戶燒儲酒器 1775∼1829 產地日本  右:19世紀晚期 明治花瓶 產地日本

圖二 左:平戶燒儲酒器 1775∼1829 產地日本 右:19世紀晚期 明治花瓶 產地日本

  民族學博物館的歷史悠久,成立於一八三七年,為世界最早成立的民族學博物館之一,它位於南荷蘭省的萊登市,從Leiden Centraal火車站的前門出發,往前直行約三分鐘,越過一座小橋,即可見它矗立在運河旁(圖一)。其建築原址為萊登大學醫學中心(Leids Universitair Medisch Centrum),在醫學中心與醫院遷至火車站後方後,此處便成為現今民族學博物館的位址。

  博物館展場分為特展區和常設展區,年度的大型特展由館內研究員策展,結合館藏和年度主題,展示不同地區的宗教、工藝與文化。常設展區則是使 用人類學的分類方式,以地區為界而分出亞洲館、大洋洲館、北美洲館、非洲館、歐亞館,再以民族和國家細分子區,例如亞洲館則是將東亞區獨立成子館,再劃分成中、日韓兩個展區。走進東亞館,迎面而來是日韓區的收藏。

  整體而言,日本展區的陳列並不以年代做為脈絡,而是以器物的用途及種類來區分,其中不乏十八世紀後做工精細的漆器、屏風、瓷器等等(圖二)。然而,場中有一部份以日荷交流為主題的方式陳列展品,亦是民族學博物館的重點館藏─ 荷蘭東印度公司委託日本長崎製造的伊萬里瓷收藏。

圖三 17世紀出島模型

圖三 17世紀出島模型

  博物館製作具建築和街道的房屋模型,並將館藏中出現荷蘭人肖像的浮世繪製作成解說影片,試圖重現當時滯日荷人的居住與活動地點,也就是當時隸屬肥前國的人工島、現為長崎市一部份陸地的出島(Dejima)(圖三)。同時,民族學博物館亦與長崎復元整備室(Dejima Restoration Office, Nagasaki)合作,長期展出日本在十七世紀與荷蘭人貿易時所留下的陶瓷和餐具(圖四)。

圖四 18世紀 有田燒殘片 挖掘於長崎市,白瓷瓶上的字Japansch Zoya為日本醬油的荷文

圖四 18世紀 有田燒殘片 挖掘於長崎市,白瓷瓶上的字Japansch Zoya為日本醬油的荷文

  中國區在東亞館的盡頭,觀眾需穿越日韓區才得以進入。甫踏進中國區,即可看見佛教的十八羅漢像排列在左右兩面牆上;筆者於二〇一二年首次參觀時,牆上陳列的是道教裡各種位階的神祇。可能是策展人的偏好,也可能是限於空間,這樣陳列的方式,或多或少給予觀眾宗教在中國非常重要的印象。中國區的陳列方式與日本區迥異,基本上以年代為序並結合不同主題,從先秦至民初,展示青銅器、唐三彩和陶瓷等器物,並懸掛清末民初畫家的繪畫,包含徐悲鴻、傅抱石、林風眠和齊白石。在瓷器展示的選擇上,以中國瓷器的發展及演進為主,包含彩瓷、青瓷(圖五)、青花瓷(圖六)。

  除此之外,博物館在中國館另陳列了一系列清末民初的攝影作品, 觀眾可透過作品一窺當時的平民市景。這些相片來自三位一九〇〇至一九二〇年代旅居北京的荷蘭人:駐京使節A.C. van Citters、攝影師E.C. Le Munyon和漢學家J.J.L. Duyvendak。

圖五 中國區的彩瓷、青瓷陳列方式

圖五 中國區的彩瓷、青瓷陳列方式

圖六 18世紀 清代青花瓷 產地中國

圖六 18世紀 清代青花瓷 產地中國

從中荷貿易到日蘭貿易

  何以荷蘭的博物館不只注重他們與中國的貿易,亦特別強調他們與日本在十七世 紀時的貿易往來?得先從當時的國際情況開始說起。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一六〇二年於阿姆斯特丹成立之後,獲得尼德蘭共和國的許可,擁有發行貨幣、自組傭兵、代表國家與他國訂立條約、行使殖民與統治的權力後,便開始出海進行跨國的貿易,前往富含香料、瓷器、絲綢的遙遠東方。東印度公司成功佔領巴達維亞(今雅加達)之後,便以巴達維亞為貿易的轉運站,擴張版圖至遠東,也就是中國和日本。自一六〇三年於阿姆斯特丹拍賣會中國瓷器大獲好評之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深知,中國瓷器在歐洲已成為異國收藏的珍寶,大量輸入中國瓷器回歐洲市場為勢在必行,便以江西景德鎮的青花瓷為首要貿易目標。

  擁有瓷土燒製技法的景德鎮,曾在萬曆年間接受東印度公司大量的訂單。為了製 作專門銷售歐洲的瓷器,匠工們迎合歐洲人的對於瓷器外型和圖案的喜好,甚至以西方的宗教、風景、人物圖像取代中國山水、人物畫的構圖和風格。雖然景德鎮瓷器風行一時,然而好景不常,由於明代的海禁政策和內戰頻繁,加上一六四四年景德鎮窯場發生火災,外銷瓷產量大減,東印度公司與中國的貿易愈發困難,甫研發出製造青花瓷技法、且大量模仿中國瓷器的日本伊萬里瓷,便成為荷蘭人眼中景德鎮外銷瓷的替代品。

  當荷蘭人前往日本時,正值德川幕府時期(1603~1868)鎖國時期,經過多次的鎖國令,荷蘭商館於一六四一年從平戶遷到出島,取代原本和長崎進行買賣的葡萄牙商館,成為日本當時唯一進行國際貿易的對象。由於嚴格的鎖國制度,日本居民除了公事外不得進入出島,荷商也只能於出島上活動,不得靠近長崎沿岸,通商季節只限冬季。從當時的史料記載和浮世繪上的文字可知,這些日本人口中的「阿蘭陀人」駐守出島,直到一八五九年荷蘭商館因簽訂《日蘭和親條約》而關閉,最後得以自由進入日本本土進行貿易。而荷蘭人對於日本的影響,不只是帶來異國貨物、增加日本瓷器的訂單,更是促進日本的科學、醫學接受西洋技術的刺激,這些學科總稱為「蘭學」。

(原文〈荷蘭黃⾦時代的瓷器貿易─淺談國立⺠族學博物館的瓷器收藏〉
刊載於《⼤觀》雜誌,第67期,2015年4⽉號,⾴66-71。)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選愛心、分享或留言互動,這都是支持我探索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展覽並持續書寫的動力。若您想免費贊助,歡迎您點擊下方拍手按讚的小圖,連按最多五次,就可輕鬆達成免費贊助創作者的鼓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幸慈的沙龍
31會員
30內容數
這是關於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展覽敘事的觀察實錄,希望透過多元角度的討論,挖掘藝術史學者、策展人和藝術家如何將他們的論述與作品呈現在觀眾眼前。
王幸慈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6/23
「臨場音樂:本能行為」展覽探討面臨健康危機之時,我們如何看待自身對醫療知識、器材與儀式的感知?在不同的文化語境裡,當參展藝術家以玩味的角度重新詮釋醫療、健康與身體記憶,我們身為有血有肉的高智慧體,能否從中在傳統儀式和現代醫學實踐上取得平衡,甚或建立新的認知系統?
Thumbnail
2023/06/23
「臨場音樂:本能行為」展覽探討面臨健康危機之時,我們如何看待自身對醫療知識、器材與儀式的感知?在不同的文化語境裡,當參展藝術家以玩味的角度重新詮釋醫療、健康與身體記憶,我們身為有血有肉的高智慧體,能否從中在傳統儀式和現代醫學實踐上取得平衡,甚或建立新的認知系統?
Thumbnail
2023/06/02
回顧2021年春天,隨著疫情趨緩,歐洲開始逐步開放學校、非民生必需品的商店、餐飲業,接著是博物館、電影院、球場等等娛樂場所。 在2020-2021年裡,面對沒有觀眾、門票收入、展覽檔期延宕或取消,歐洲的博物館及藝文機構如何生存?而藝文愛好者,甚至是從事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又是如何調適突如其來的改變?
Thumbnail
2023/06/02
回顧2021年春天,隨著疫情趨緩,歐洲開始逐步開放學校、非民生必需品的商店、餐飲業,接著是博物館、電影院、球場等等娛樂場所。 在2020-2021年裡,面對沒有觀眾、門票收入、展覽檔期延宕或取消,歐洲的博物館及藝文機構如何生存?而藝文愛好者,甚至是從事藝術創作的藝術家,又是如何調適突如其來的改變?
Thumbnail
2022/07/14
除了博物館,荷蘭的獨立藝文機構也相當活絡,各個空間有自己的特性和著重的展覽議題。以探討當代藝術與科學、科技、生物、食物、生態等等關係的代表性藝術單位,自今年五月起,在台夫特新開幕的當代藝術中心RADIUS也加入行列,結合藝術與生態學,成為以作品呼籲人們重視永續經營與氣候變遷的新據點。
Thumbnail
2022/07/14
除了博物館,荷蘭的獨立藝文機構也相當活絡,各個空間有自己的特性和著重的展覽議題。以探討當代藝術與科學、科技、生物、食物、生態等等關係的代表性藝術單位,自今年五月起,在台夫特新開幕的當代藝術中心RADIUS也加入行列,結合藝術與生態學,成為以作品呼籲人們重視永續經營與氣候變遷的新據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回首台灣歷史荷人統治是個重大轉折,沒有荷人統治並引進漢人農人,台灣不會成為漢人生息之地,歷史如果那樣發展,今天大概不會有人說出「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樣的話了。
Thumbnail
回首台灣歷史荷人統治是個重大轉折,沒有荷人統治並引進漢人農人,台灣不會成為漢人生息之地,歷史如果那樣發展,今天大概不會有人說出「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樣的話了。
Thumbnail
15世紀,素有航海王子之稱的葡萄牙英雄「亨利」推動了歷史新氣象───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掀起了歐洲商業革命及帝國主義思潮,歐洲國家紛紛尋求海外殖民與貿易。而15世紀末,葡萄牙人東來,觀其美麗之島,不禁讚歎「FORMOSA」,至此,臺灣即有「福爾摩莎」美名之稱。 史前文化 臺灣史前時代文化,最早於距今五
Thumbnail
15世紀,素有航海王子之稱的葡萄牙英雄「亨利」推動了歷史新氣象───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掀起了歐洲商業革命及帝國主義思潮,歐洲國家紛紛尋求海外殖民與貿易。而15世紀末,葡萄牙人東來,觀其美麗之島,不禁讚歎「FORMOSA」,至此,臺灣即有「福爾摩莎」美名之稱。 史前文化 臺灣史前時代文化,最早於距今五
Thumbnail
荷蘭人占據台灣的原始目的是在經營中日之間的轉口貿易,以圖舒緩VOC的財務壓力。幾經波折,中日轉口貿易終於在1630年代末期出現榮景,但至1941年與鄭芝龍交惡後,中國商品的來源幾乎被阻斷。但荷蘭治理台灣卻開啟了漢人殖民的契機,在荷蘭人的軍事保護下,漢人得以進入原住民的獵場狩獵,並拓展農地,從事甘蔗
Thumbnail
荷蘭人占據台灣的原始目的是在經營中日之間的轉口貿易,以圖舒緩VOC的財務壓力。幾經波折,中日轉口貿易終於在1630年代末期出現榮景,但至1941年與鄭芝龍交惡後,中國商品的來源幾乎被阻斷。但荷蘭治理台灣卻開啟了漢人殖民的契機,在荷蘭人的軍事保護下,漢人得以進入原住民的獵場狩獵,並拓展農地,從事甘蔗
Thumbnail
本文試圖觀察十六十七世紀之交,繼葡萄牙人之後,西班牙與荷蘭人相繼東來尋求亞洲貿易據點,促使台灣成為國際航線轉運站之過程,輸入台灣的玻璃珠與煙斗等外來物質的樣貌。臺灣本島的玻璃珠輸入起始年代很早,約自距今1800年前,進入金屬器時代,玻璃珠物質的使用更為普及
Thumbnail
本文試圖觀察十六十七世紀之交,繼葡萄牙人之後,西班牙與荷蘭人相繼東來尋求亞洲貿易據點,促使台灣成為國際航線轉運站之過程,輸入台灣的玻璃珠與煙斗等外來物質的樣貌。臺灣本島的玻璃珠輸入起始年代很早,約自距今1800年前,進入金屬器時代,玻璃珠物質的使用更為普及
Thumbnail
縱觀荷蘭境內擁有豐富中日瓷器館藏的博物館,包含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國立博物館、呂伐登的公主陶瓷博物館、臺夫特的王子博物館等等,可發現外銷瓷的種類多,在不同的時期,會因著上釉、鑲嵌金屬材質的技術演進和圖像的風格轉變,而有不同的呈現。
Thumbnail
縱觀荷蘭境內擁有豐富中日瓷器館藏的博物館,包含位於阿姆斯特丹的國立博物館、呂伐登的公主陶瓷博物館、臺夫特的王子博物館等等,可發現外銷瓷的種類多,在不同的時期,會因著上釉、鑲嵌金屬材質的技術演進和圖像的風格轉變,而有不同的呈現。
Thumbnail
討論荷蘭─中國─日本三角跨國瓷器貿易的著作並不罕見,至今在中國、日本、臺灣、荷蘭、甚至東南亞國家的各大博物館亦有豐富的館藏,而本文希冀藉由荷蘭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館藏為出發點,進一步將荷蘭東亞收藏的探討範圍擴張至位於荷蘭漢學重鎮萊登市的日本博物館及藍陶起源地臺夫特市的王子博物館,介紹博物館的瓷器收藏。
Thumbnail
討論荷蘭─中國─日本三角跨國瓷器貿易的著作並不罕見,至今在中國、日本、臺灣、荷蘭、甚至東南亞國家的各大博物館亦有豐富的館藏,而本文希冀藉由荷蘭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館藏為出發點,進一步將荷蘭東亞收藏的探討範圍擴張至位於荷蘭漢學重鎮萊登市的日本博物館及藍陶起源地臺夫特市的王子博物館,介紹博物館的瓷器收藏。
Thumbnail
最近為完成課堂作業,流連於各大博物館的網上館藏頁面,觀看各種中國外銷瓷器。其中最勾起我興趣的,是這件大英博物館所藏明代晚期(約天啟年間)景德鎮所製的青花盤。這件不太起眼,算不上精美的瓷盤有何特別? 大英博物館藏品。博物館編號: Franks.1476 高: 2.8cm,口徑: 27cm https
Thumbnail
最近為完成課堂作業,流連於各大博物館的網上館藏頁面,觀看各種中國外銷瓷器。其中最勾起我興趣的,是這件大英博物館所藏明代晚期(約天啟年間)景德鎮所製的青花盤。這件不太起眼,算不上精美的瓷盤有何特別? 大英博物館藏品。博物館編號: Franks.1476 高: 2.8cm,口徑: 27cm https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