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在兩廳院的氣候危機講座,感謝工作人員的歸納整理!
這一題目原非我所專精,於我算是個不大不小的挑戰。尤其氣候危機的理論細節並非多數人所熟悉,很多背景資訊必須臨場提供,又有一些避不開的術語和理論,在此情況下要促成討論,不確定性會比較高。但大家都還滿積極發言的,算是讓我鬆了一口氣。
這也再次讓我體認到,討論問題的設計其實很難。首先要盡量避開一切可能的誤讀或解讀落差,確保每位聽眾都清楚我們現在要思考的點是什麼;其次是問題範圍不能太廣或太狹,太廣的話大家的回應會發散不聚焦,太狹的話大家的回應會太相似。最理想的情況是,問題點很清楚,易於認知與判斷,而且眾人意見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如此一來,才能讓聽眾感到,原來大家想的和我不太一樣,而且想去弄清楚為什麼會不一樣。相較於在不同論點之間爭個好壞優劣,更多人的討論動機是由此而起。
準備這次講座讓我學到很多,也發現能源議題必定越來越重要,最近的停電缺電,大家應該開始有感了吧。事實上我認為,根據文化變遷的三層次:器物、制度與理念,綠能遲早會由器物上升到制度、由制度上升到理念。如果我們承認生產模式會改變文化,甚至是形塑文化的最大推手之一,那綠能就是未來文化類型的重要組成。
當然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人類文明能夠延續一個健康美麗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