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6/0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反覆 #腹痛、#拉肚子…別以為只是單純腸胃炎,可能是 #腸躁症 或 #發炎性腸道疾病在作怪

    「醫生,我可能是吃到什麼不乾淨的食物了,最近老是肚子痛!」

    30歲年輕帥氣的業務阿光,前陣子因公司特別忙碌,每天一早準備上班前總覺得肚子絞痛不已,因頻頻上廁所關係,幾乎每天晨會都遲到而被長官盯上,只好前來求診。問診後,他說自己從學生時代開始便常出現一天跑2~3次廁所解便的狀況,而且都發生在有考試時。
    像這種長期腹瀉、#排便次數增加、肚子絞痛,往往從學生時期就已產生,且隨壓力越大,症狀也越嚴重的疾病,和吃壞肚子無關,而是所謂的「#大腸激躁症候群」(IBS),即大家常聽到的腸躁症
    這種腸胃道功能異常病症,還可分為 #便秘型#腹瀉型#慢性便秘#混和型 共四種類型。值得注意的是,長期有慢性肚子痛、腹脹、拉肚子或是便秘情形,未必都是腸躁症引起,好發於年輕青壯族群的還有發炎性腸道疾病(IBD)。

    每5人就有1人受腸躁症所苦! —緊張、壓力大易誘發

    西方流行病學顯示全球將近1/4的人患有大腸激躁症,台灣發生率則是1/5左右,並且有越來越多的趨勢。目前導致腸躁症的確切原因還未明確,可能的原因包括 #腸道菌叢失衡#自律神經內臟器官較敏感、飲食因素、身心壓力、大腦腸軸溝通發生異常及胃腸道蠕動異常等。而情緒和壓力一般被認為是誘發和惡化的因素。
    腸躁症主要臨床表現為急性或是慢性腹痛,有時還會伴隨腹部不適感、腹脹、排便習慣改變(包括腹瀉或便秘,或者兩者交替產生)。可能會造成便秘、脹氣,甚至噁心、想吐、頭暈等症狀,有時會讓人有必須立刻解便的感覺。
    由於這是一種腸道功能性障礙疾病,也就是病人會反覆發作,但經過檢查後卻沒有任何腸道結構異常的消化道疾病。因此在診斷上會以患者的臨床症狀為主,
    目前最新的診斷準則為2016年Rome IV criteria(羅馬準則第四版),診斷條件是病患發生反覆腹痛及腹脹等腸胃不適症狀,時間超過六個月以上,且最近三個月每週至少超過一天以上,並合併有下列三種症狀中至少兩項:
    腹痛、脹氣等腸胃不適與排便有關,即症狀在排便後會暫時緩解 排便次數出現變化 大便型態改變,例如從硬便轉為稀軟便或是水便,反之亦然

    腹瀉腹痛伴隨 #血便、體重減輕 —是「發炎性腸道疾病」警訊

    發炎性腸道疾病則是一種與人體 #自體免疫 相關的腸道疾病,主要分成 #潰瘍性腸炎#克隆氏症。目前的詳細機轉仍不甚清楚,成因也複雜,目前認為主要和基因、免疫、環境因素、腸道菌叢及心理神經免疫學有關。
    這種疾病會造成消化系統慢性發炎,而產生腹痛、腹瀉等不適症狀,還會進一步破壞腸道結構。因此當醫師透過內視鏡、手術或切片等檢查時,會看到腸胃道有急性、慢性發炎,或是潰瘍、腸道狹窄、廔管、自發性出血等情形。
    因此一般而言,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臨床症狀,會比大腸激躁症來得更嚴重,包括會有血便或黑便,長期下來可能也有食慾變差或體重減輕的狀況,或可能因腸道有潰瘍、化膿而出現發燒症狀。由於是源自免疫系統失調的疾病,有時還會伴隨一些腸胃道以外的病症,例如關節炎、壞疽性膿皮病、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口腔復發性潰瘍等等。

    發炎性腸道疾病恐增 #大腸癌 風險! —定期鏡檢有必要

    提醒罹患有 #潰瘍性結腸炎 的人,應接受正規治療好好控制發炎症狀。臨床上曾有一位50幾歲的婦女阿麗,因解完大量血便後突然暈倒而被送來醫院,經大腸鏡檢查後發現整段大腸黏膜脆弱、潰瘍發炎嚴重,還有自發性出血的情形。
    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她十年前就被北部某間醫學中心診斷出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當時也接受了治療。後來因故中斷回診,更聽信了朋友介紹的偏方,結果腹瀉變得越來越嚴重,人也消瘦了,如廁時常出現血便……。
    所幸阿麗在「達標治療(Treat-to-target)」的原則下,使用傳統藥物搭配生物製劑治療後,情況便大幅改善。半年後再以大腸鏡追蹤,腸黏膜潰瘍都已經好得差不多,而過去造成她生活大受影響的腹痛、腹瀉及血便等情形,也從此消失了。
    除了發作時配合治療之外,即使症狀獲得緩解,潰瘍性結腸炎病人也要依照醫囑持續服藥與追蹤。因為當疾病的嚴重程度較高、侵犯範圍越廣時,將提升大腸癌的發生率。
    若罹病超過15年,發生大腸癌的機率會是一般人的兩倍,且每隔五年危險性都會再倍增。通常建議發炎性腸道疾病罹病超過十年者,每年應定期做大腸鏡以追蹤腸道黏膜組織。
    #明義診所 #方冠傑 醫師的健康叮嚀
    若有長期或慢性的腸胃不適,千萬別輕忽!建議應立即就醫讓消化內科專科醫師幫您診斷,做最好最及時的治療。
    不過,臨床上要分辨腸躁症與發炎性腸道疾病,有時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如果在醫師初步給予藥物治療後,仍然懷疑症狀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話,就該進一步做檢查釐清,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一般可能需要的檢查,包括抽血、驗糞便,甚至要透過大腸內視鏡檢查腸黏膜,必要時還會做腸黏膜組織切片,或者安排電腦斷層與其他影像學檢查等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