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書單】《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重與輕只是一種二分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04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在台灣出版,我正好當時迷上法國文學,看了第一次,那時我還未成年,有許多不明白的部分;十年後,台灣出版社發行了30週年紀念版,我又重溫了一次。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探討的是「存在主義」的問題,米蘭·昆德拉藉此小說奠定了他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而歐洲文學幾乎不管是什麼時代,都是有著類似的場景與氛圍,既視感(Déjà vu)特別深,尤其是哲學方面的議題,隨著主角的對白與思考,幾乎是跨越時代的。


總會覺得好像自己曾在哪裡聽過這句話,或者是我經歷過了類似的情境?

比較特別的是1984年小說出版三年後上映原著改編電影,由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主演的,大概很多亞洲的觀眾都是從此部電影認識她,照理當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在台灣有一定知名度,卻沒有出版商順勢出版小說,而是將近20年後才出了台灣的繁體中文版?

然後說到「輕」與「重」的選擇,能夠隨興發生性行為的藝術家與年輕內斂的服務生,十幾歲的時候我以為身為女性絕對是要唾棄過於輕浮的女人——當然是我當時並沒有理解到其中的政治意涵,同情將情感(性愛)看得很重、缺乏安全感卻又愛上渣男的年輕女孩。

但十年後我卻有不同的想法,我開始像個男人一樣覺得處於弱勢的泰瑞莎很讓人困擾,好像因為她的脆弱、不安就非得要男人愛上她、照顧她,大概是因為我當時剛好遇到一個義大利男人選擇了一位威脅要自殺的義大利女人。

那男人告訴我,他「必須」和威脅自殺的女人在一起,因為他知道我足夠堅強可以應付失去他。

兩位女性主角的塑造,我個人明顯喜歡薩賓納的角色,她很灑脫、反叛,而她身上有的魅力可能就是大家對於「共產黨女性」的想法,儘管她自己討厭這個身份。當故事有時在描述她其中一個「輕」的行為,反而讓我感覺到她的重量。

泰瑞莎的存在一直讓我很不耐煩,我討厭那種充滿侵略性(對我而言是絕對侵略的),一個依附在某個男人身邊的女人,就像我曾經遇到的那位以通俗小說情節翻轉命運的女生。當時看電影的時候,只要是茱麗葉畢諾許一出現,我就會很想快轉,突然也對茱麗葉感到很煩!

我猜想,作家在敘述一個有生命力、熱情的人,往往可能會是比較年輕、貌美,才能展現出一定的說服力。「重量」出現在年輕人當中,或許是比較能接受的,不至於讓人喘不過氣;而相對有些年紀的人,可能歷經生命中的許多苦難,她也不可能太有重量。

輕與重,對我而言是很難用二分法的

薩賓納到「西方世界」後突然發現,人們聚集在一起反抗的事情,對於布拉格人而言並不是這麼的重要⋯⋯就像街頭抗爭在台灣一向很「流行」,會用「流行」這個字眼是因為我一直覺得很多人當時並不了解主張的是什麼,但他就要跟著一起去。

1968年巴黎五月學運的時候,就有媒體很諷刺的說:「現在跟著一起革命,才能感覺到你是個知識份子。」(巴黎初體驗也有這樣的台詞)如同你不加入學運的群體,就好像無法融入同溫層。

「參與者」和「旁觀者」也就正好分為兩類。

而我的觀念中,生命是不可能選擇「輕」或「重」的。在瑞士沒有工作、沒有腳踏實地的生活感、沒有熟悉的語言與朋友,無法承受自由世界的「輕」的泰瑞莎,於是選擇獨自一人回到那有著沉重束縛的故鄉捷克。

她的先生托馬士也以為能因她的離去感到輕鬆,但事實卻是他無法忍受沒有泰瑞莎的重量,兩人終究只能綁在一起。

兩個人「只能」在一起,是很悲哀的。

薩賓納其實更是個矛盾的個體,理解她的托馬士不愛她;無法理解她的佛蘭茲卻崇拜她。在看的時候我也一直聯想到這就是典型的CCR,生長在自由瑞士的佛蘭茲是不可能理解一個生活在共產世界下的女子?

她帶有神秘又有點悲哀的背景才讓令一個世界的男人愛上她,但等她走出自己的世界後才發現「原來我是個很平凡的人」。還有她身上所的形式面,包括保留爺爺流下的紳士帽、到美國開始畫「自由派」來表現自由⋯⋯然後又回歸她自己說的:我不是討厭共產,而是媚俗。

因為所有的形式就等於是媚俗。

(抱歉,這是一篇舊文分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in的沙龍
202會員
231內容數
反意識形態的寫作者
Ch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15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時(其實是新曆的11月)無產階級成功,猶太人離開了,有部分逃往中國,本來也只是借居,移民對他們而言都是迫於無奈。 同一年,卓别林拍了一部短片叫做《移民》(The Immigrant)——那是六月的片,早了十月革命半年——歐洲的移民和難民搭船到了紐約,看到自由女神像,卻
Thumbnail
2024/07/15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時(其實是新曆的11月)無產階級成功,猶太人離開了,有部分逃往中國,本來也只是借居,移民對他們而言都是迫於無奈。 同一年,卓别林拍了一部短片叫做《移民》(The Immigrant)——那是六月的片,早了十月革命半年——歐洲的移民和難民搭船到了紐約,看到自由女神像,卻
Thumbnail
2024/07/11
前陣子忘了方格子帳密,今天重新登入。距離上篇文章也已經過了將近一年,對於站上的修改還需要一些時間習慣,也還在揣摩該寫哪些文章,或者就直接寫下去?
Thumbnail
2024/07/11
前陣子忘了方格子帳密,今天重新登入。距離上篇文章也已經過了將近一年,對於站上的修改還需要一些時間習慣,也還在揣摩該寫哪些文章,或者就直接寫下去?
Thumbnail
2023/07/18
這是一篇很臨時起意的隨想,一陣子沒有時間發文章,看到出版文化界的動態又有些忍不住想參與討論,可是又不能像以前一樣純粹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看事情。
Thumbnail
2023/07/18
這是一篇很臨時起意的隨想,一陣子沒有時間發文章,看到出版文化界的動態又有些忍不住想參與討論,可是又不能像以前一樣純粹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看事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光是書名的哲學意味便相當濃厚,既然是「 輕 」,為何不能承受呢?承受不住的,應該是「 重 」的呀!
Thumbnail
光是書名的哲學意味便相當濃厚,既然是「 輕 」,為何不能承受呢?承受不住的,應該是「 重 」的呀!
Thumbnail
只發生一次的事情,其實談不上有什麼意義可言。就像法國大革命,這麼多充滿熱情與正義的人死在羅伯斯比的手上。那些熱情與憤怒卻最終只變成文字和回憶,而人類這個群體的輪迴卻不會停止下一次的重複。布拉格之春、阿拉伯之春...為理念死去的人們,只會一再的為理念死去。
Thumbnail
只發生一次的事情,其實談不上有什麼意義可言。就像法國大革命,這麼多充滿熱情與正義的人死在羅伯斯比的手上。那些熱情與憤怒卻最終只變成文字和回憶,而人類這個群體的輪迴卻不會停止下一次的重複。布拉格之春、阿拉伯之春...為理念死去的人們,只會一再的為理念死去。
Thumbnail
追逐眾多女人的男人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在所有女人的身上尋找自己的夢想,尋找他們對於女人的主觀想像。另一類則是被某種慾望驅使,想要佔有客觀女性世界無窮無盡的不同類型。 第一類男人的執迷是一種抒情詩式的執迷:他們在女人身上找的,是他們自己,是他們的理想,他們總是一再一再地失望,因為理想啊,我們也知道,就
Thumbnail
追逐眾多女人的男人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在所有女人的身上尋找自己的夢想,尋找他們對於女人的主觀想像。另一類則是被某種慾望驅使,想要佔有客觀女性世界無窮無盡的不同類型。 第一類男人的執迷是一種抒情詩式的執迷:他們在女人身上找的,是他們自己,是他們的理想,他們總是一再一再地失望,因為理想啊,我們也知道,就
Thumbnail
「性愛、戀愛與婚禮誓言,這三者的排序,捷克人的順序會是什麼呢?」 「當然是性囉!」他只想了一秒鐘就回答。 我有點驚訝的追問:「為什麼呀?」 「大概是在pub酒精對大腦的作用吧! 而且辦婚禮太貴了!」Jiri笑的輕鬆 當巴黎街、高級跑車、古董車變成年輕人追求的認同 捷克人的愛情,在浪漫美麗的城市背後,
Thumbnail
「性愛、戀愛與婚禮誓言,這三者的排序,捷克人的順序會是什麼呢?」 「當然是性囉!」他只想了一秒鐘就回答。 我有點驚訝的追問:「為什麼呀?」 「大概是在pub酒精對大腦的作用吧! 而且辦婚禮太貴了!」Jiri笑的輕鬆 當巴黎街、高級跑車、古董車變成年輕人追求的認同 捷克人的愛情,在浪漫美麗的城市背後,
Thumbnail
「人永遠都無法得知自己該去企求什麼,因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既不能拿生命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世改正什麼。」
Thumbnail
「人永遠都無法得知自己該去企求什麼,因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既不能拿生命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來世改正什麼。」
Thumbnail
2004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在台灣出版,我正好當時迷上法國文學,看了第一次,那時我還未成年,有許多不明白的部分;十年後,台灣出版社發行了30週年紀念版,我又重溫了一次。
Thumbnail
2004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在台灣出版,我正好當時迷上法國文學,看了第一次,那時我還未成年,有許多不明白的部分;十年後,台灣出版社發行了30週年紀念版,我又重溫了一次。
Thumbnail
我很喜歡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的文字,赤裸裸地解析出各階層的女人,雖然茨威格描述的不只是女人,但身為女性總佩服他點出的心境轉換,在《變形的陶醉》中針對主角郵務助理克莉絲提娜為期九天的變形記更是如此。
Thumbnail
我很喜歡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的文字,赤裸裸地解析出各階層的女人,雖然茨威格描述的不只是女人,但身為女性總佩服他點出的心境轉換,在《變形的陶醉》中針對主角郵務助理克莉絲提娜為期九天的變形記更是如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