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策展私語】暮然回首,一切都在檯面之下淋漓中

你的人生正在過彎嗎?

對菲比而言,人生處處是路口,有時恰巧遇上綠燈,順順直行,但更多時候遇到第一個紅燈後,便如多米諾效應般開始一路長紅,這時的每個路口都得停下來,有人會就此下車,但也有人會因此上車;有時同行者很少,少到覺得路上只剩下自己;但有時候也會滿載同路人,並且,有時等著等著就等到了紅燈右轉,處處總是有相逢。
會有這樣的想法,可能得追溯到菲比國中時非常喜歡的作家侯文詠,他在1994年出版的有聲書《在生命轉彎的地方那幾年陪著我轉了幾次彎,有幾次因迴旋空間不夠害怕過彎,但時間本身有種(無法抵抗的)特性一一無論願意與否,都得持續推進。縱使不安還是得硬頸前行,自此,我算真知道了人生的每次選擇都是一道彎。
人生現場如此,同個模子帶到菲比的工作中亦然。就展覽策劃而言,確定想說的話之後,先來一段讀書期,接著和自己的想法相互驗證,做一些取捨後開始謀劃其中佈局。但是,在展覽中費心佈局並不是要讓人落入陷阱,而是要讓除你之外的其他人,能透過展覽知道你要說什麼(這和人生中會遇到的「被設計」情形完全相反)。所以,團隊會努力將(無形的)想法視覺化、感知化(盡量讓人感同身受)。其中的操作充滿無數次選擇(以及做選擇前所需的大量資訊),以至於最終能完成一檔(策展人期望你看得明白的)展覽。
但那些過程中被捨去,難以被視覺化的隱性因子,例如:創作者的價值觀與感覺尺度,有些熟知創作者的親友們,依然能按圖索驥尋到幾處彩蛋,但更多時候它們就此隱匿在作品之中。
有趣的是,隨著停過越多次的人生路口,讓菲比深切體悟到那些留在生命中最重要的(藏在心底最深沉之處的)可能不是存在(present),而是不在(absent)。邀請生命中正在過彎,或趕巧遇上紅燈的你,也許可以趁機想想這個有趣的問題。

我們不以為的以為是不是可以有另一種以為?

待台北當代藝術館重新開館後,歡迎參觀 On The Other Hand 這個計畫,看看「我們不以為的以為是不是可以有另一種以為?」過去,菲比以為展覽記者會、預展、開幕、大眾開展會(自然而然地)循序發生,但2021年5月14日on the other hand 記者會後直接(滾動式)休館至今,以展覽精神 On The Other Hand 而言,或許焉知非福,但在實際開館前,還請靜心平安。
註(一):此次呂兆宏與莊惠琳都有使用PET環保紗線(感謝新光合成纖維贊助提供),菲比也因此知道1980年,新纖投資設立泛亞聚酯,引進日本PET(瓶用)技術,購入ASB吹瓶機台,生產台灣第一支PET(醬油)瓶。 對應菲比的真實人生,我在同一年被媽媽生出來。 在此之前,我從不知道我和台灣第一支PET瓶同年。
註(二):(承上)1981年,採納公司同仁施火灶建議,取PET瓶中文諧音,將其命名為「寶特瓶」並申請註冊。 同樣地,在此之前,我從沒想過隨口說到的「寶特瓶」居然是被新纖註冊的名詞。
註(三):在可回收塑料系列中唯有PET( 編號1 )以及HDPE( 編號2 )製程中不需加入塑化劑。此次,參展藝術家,陳郁君的創作媒材就是HDPE。
以上舉出的三項備註,你都不會在展覽中看見,因為它們都是被切掉(但又非常重要)的資訊,而就展覽而言,還有更多被切掉的重要部位,可人生必須捨得,若把所有資訊都塞入有限空間,可能會讓觀眾因過量餵食,變成肥肝( foie gras )。捨棄它們,換觀眾一個看得明白,我們也覺得值得了。
對菲比而言,最幸福的時刻無非就是偶爾能夠把頭往下一歪,去看看那些在檯面下依然精彩淋漓的亮點們,On The Other Hand,可能就是因為它們被封存在了檯面下,所以比起那些曾經隆重登台的,它們的亮度始終不減也不滅
暮然回首,一切都在檯面之下淋漓中
On The Other Hand 展期:號稱2021.05.14-07.25實際展期滾動調整中 地點: 台北當代藝術館 藝術商店 MoCART SHOP 創作:王安琪、呂兆宏、沈菲比、莊惠琳、陳郁君、趙永惠 展場全彩緹花布: 仁美商標 視覺:龔維德 影像:陳若軒 音樂:吳亞林 策展:沈菲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