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問,就不要給建議

沒有人問,就不要給建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也許你的身邊會有些親朋好友,遇到某些困境,正在不知所措的時候。我們會想好心可以給予一些建議。但你可能跟我遇過同個情境,就是給予建議後,有種「好心被雷劈」的情況,甚至還會影響到原本兩人之間的關係。或是身邊很親近的人,在我們眼中會看到一些對方可以改進的部分,於是想給予點建議,也還會被嫌管太多,也就是俗稱的管到海邊去。

然而,為什麼我們心中的好意,會被曲解或是令人反感呢?

《沒人問但給建議,可能就踩到真相觸發機制》

換個情境思考一下,如果某人突然跟我們說「我覺得你可以改進_______,這樣人生應該會更好」,這時候會不會覺得莫名其妙?好像對方如同我們的父母一樣,突然就跟我們說要改進什麼。

而且對方建議要改進的事情,可能連我們自己也沒覺得需要改變,從此我們就會覺得這個某人很奇怪,沒來由的老是說要改進什麼,甚至覺得對方很煩。最後甚至覺得對方這樣的行為非常白目

而造成反感最大的原因在於「雙邊認知的差異」,也就是對方眼中的自己,以及自己眼中的自己,這兩者是有落差的。在「謝謝你的指教」這本書中,把這種情況稱為「真相觸發機制」,也就是對方陳述的,跟自己認知的具有落差。既然對方所言並非事實,那麼我們也不用做任何的改變。

而在我自己的經驗當中,「真相觸發機制」範圍更廣,只要是對方陳述的與自己的認知不符,往往我們就不會再願意繼續聽下去,因為我們就覺得對方既然是錯的,那後面論述的事情,大概也會繼續錯下去,根本沒聽的必要

《有人問,再給建議》

所以什麼時候可以給建議?「就是對方主動來問的時候」,而為什麼這個時候可以給建議呢?以下是幾個關鍵原因

  • 對方主動詢問代表真的有所體悟:可能事情的影響太大,讓對方心中真的有所改變,這時我們的建議,對方才能真的聽進去
  • 對方比較會說實話:如果兩個人關係並不是到非常好,那麽在給建議或是討論過程當中,可能就會有所隱瞞,這時候給的建議容易有誤差
  • 對方才會感激:主動給建議是好心被雷劈,被動給建議則會變成天降甘霖,好的建議能夠讓對方如獲至寶的感受

因此,我現在居多都是「聆聽者」的角色,也就是當對方跟我說了什麼,如果對方沒問建議,我會給個回饋或是認同,或是再「提問」挖掘更深的內容,但是我就不會直接給建議了。

avatar-img
把自己當實驗品的人生的沙龍
12會員
6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這本書,我會用「真實」來形容,甚至真實到難以面對。雖然每篇文章都不常,但是許多都可以引起內心的共鳴。 也可說這本書包含了許多書籍的重點,比如說我很喜歡的「1月13日 - 小事精通,累積自信」,看到這個標題我腦袋想到好幾本書都有提到類似的概念,甚至許多的Podcast也有提到。 建立
無論是新鮮人求職或是職場老鳥,面對職涯心裡總是會有個盤據已久的疑問「我的興趣能不能變成工作?」,你覺得呢?興趣該不該變成工作呢? 那麼我們用一個情境來做思考,大多數的人都會喜歡出國旅遊,如果有一個人非常熱愛旅遊,於是他依照自己的興趣找了一份導遊的工作,是不是就非常符合興趣呢? 這是在真實的情況下,我
閱讀對某些人來說只是一種「興趣」,但是能將書中的知識落地為實際的應用,甚至透過一連串的實驗之後,打造出專屬一個人的「夢幻工作」,這本書就是作者綜合了大量的閱讀以及實作之後,轉變自己人生的故事。 這本書是由閱讀前哨站的站長-瓦基所寫的第一本書,作者本身沒有特別的背景,前份工作是台積電的高階工程師。而是
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這本書,我會用「真實」來形容,甚至真實到難以面對。雖然每篇文章都不常,但是許多都可以引起內心的共鳴。 也可說這本書包含了許多書籍的重點,比如說我很喜歡的「1月13日 - 小事精通,累積自信」,看到這個標題我腦袋想到好幾本書都有提到類似的概念,甚至許多的Podcast也有提到。 建立
無論是新鮮人求職或是職場老鳥,面對職涯心裡總是會有個盤據已久的疑問「我的興趣能不能變成工作?」,你覺得呢?興趣該不該變成工作呢? 那麼我們用一個情境來做思考,大多數的人都會喜歡出國旅遊,如果有一個人非常熱愛旅遊,於是他依照自己的興趣找了一份導遊的工作,是不是就非常符合興趣呢? 這是在真實的情況下,我
閱讀對某些人來說只是一種「興趣」,但是能將書中的知識落地為實際的應用,甚至透過一連串的實驗之後,打造出專屬一個人的「夢幻工作」,這本書就是作者綜合了大量的閱讀以及實作之後,轉變自己人生的故事。 這本書是由閱讀前哨站的站長-瓦基所寫的第一本書,作者本身沒有特別的背景,前份工作是台積電的高階工程師。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