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善意總換來失落感嗎?致 每個充滿善意卻又容易受傷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曾因為自己的善意舉動換來了許多失落感,因此決定收起善意。然而收起善意之後卻發現..我更不快樂了..於是我決定從「心」思考問題、學會分清責任界線、理解詢問與尊重的關聯,使得我逐漸開始拾回「我最喜歡的樣子」。你,認識自己最喜歡的樣子嗎?
(你的善意總換來失落感嗎?致 每個充滿善意卻又容易受傷的人)

假如捨棄善意,只為迴避失落感,你還願意喜歡自己嗎?

前陣子在網路上看見一則發文,關於要不要繼續給他人建議這件事:貼文裡提及了發文者,因為時常給他人建議,而發現有時候當對方不領情、或是給了以後,卻不見對方有任何行為改變時,往往因此感到沮喪與失落,使得這位發文者決定,以後除非對方主動詢問,否則自己不再主動給予任何建議。
我想,我能理解他的感受,因為這沮喪的過程,曾經也伴隨著我好一陣子:在我剛開始接觸腦科學以及領導力時,我時常在聽取別人闡述自己的問題之後,便開始急著將自己的所學分享給對方,希望對方嘗試、做出行為改變。
可是漸漸的卻發現,當我看到對方一點行為改變都沒有、而且每每見面時,卻還一直在重述著同樣的問題,我內心其實會感覺到厭煩與無奈。
我厭煩著,為什麼花時間抱怨而不做改變;我無奈著,能給的建議都給了,我還能幫忙你什麼?在這些負面情緒的干擾下,我也曾作出不再給建議的選擇,只為尊重我的善意。
可是呢,經過一陣子之後,我逐漸意識到,當我不再給建議時,我變得更不快樂…我不願意喜歡那樣的自己…
讀者們,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假如捨棄善意,只為迴避失落感,你還願意喜歡自己嗎?)

讓我受傷的從來不是給建議,而是過高的期待

說來慚愧,學習領導力教會我:「給建議並不是幫助一個人最好的選擇,因為我們所給的建議內容,可能並不適合對方。」
就以我個人為例,小的時候我媽媽總會給我一個就業建議:去薪資穩定的公司上班。可是對於喜歡挑戰、喜歡創意創造、不安於坐在辦公室的我來說,雖然薪資穩定挺誘人,但這建議與我的性格相反,自然在我聽到之後,便不會想採用,甚至聽久了還覺得煩。
由此可知,說不定我們給對方建議時,雖然對方很感謝我們的善意,但不等於他的內心對於建議的內容是充滿可能、可行的想法,說不定還萌生了更多的害怕與擔憂。
可是呢,對於我這種人來說,給建議的背後,其實充滿著許多的善意,我因為幫助人而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喜悅,然而,這樣的性格卻更需要學習「降低期望」。
我個人覺得,有時很有善意、很喜歡幫助別人、會主動伸出援手的人,往往心中都有著樂觀性格,以至於會有很多的期望產生:期望看見他人能因為自己,而從問題中走出;期望大家都能順順利利的過好日子等。
事與願違,人生並不是都按照這樣的劇情再走,每個人對事情的決策與判斷,都會受到環境而影響,我們充滿善意的想給對方建議,有時可能也是種一意孤行、容易忽略他人感受的行為,因此當對方的行為表現,跟自己的內心不相符時,才會覺得失望、覺得沮喪..
不知道讀者是否也跟我有過一樣的感受呢?
(為自己情緒負責的樣子,而這就是我認識自己最喜歡的樣子,充滿人性會有的樣子)

你認識自己最喜歡的樣子嗎?

我想,領導力已經教會我,給建議並不是幫助一個人最好的選擇;但對於一個充滿善意的人來說,要他們看見問題而不伸手幫忙,其實更容易導致自己不快樂,這該如何是好?
我嘗試不在二元對立的觀點之下找答案,於是我先接受自己給建議這件事的背後,本質來說充滿著善意,而這善意能讓我從內心感到踏實,只是我需要明白無須對其注入太多的期待。
只因,當我因為給建議而感到失落時,其實也等於我一起扛起了對方的問題,導致下意識的認為,對方的成敗,自己也需要負責。此時,我已經跨過了對方該負起責任的界線。
但說穿了,對方聽完建議之後做與不做,全都是對方的責任與選擇,我根本無權干涉。這是我當時反省之後的體悟。
再來,我善用領導力教會我的提問,不急著給建議,就只是向對方提問,然後在需要時詢問對方:「需要我給你一點建議嗎?」當對方同意之後,我便給予建議,但如果對方不需要,其實對我自己來說也無損失。
這樣的調整,讓現在的我依然會適時給建議、也會適時地使用提問來幫助對方,雖然有時還是會出現,因期望而產生的失落感,但我理解這很正常,而且更多時候內心很踏實。
我享受著幫助別人時的成就感,也享受著當對方不需要我的建議時,我為自己情緒負責的樣子,而這就是我認識自己最喜歡的樣子,充滿人性會有的樣子。
我們努力的活在這充滿挑戰、不確定;需要維持生計、需要成就感洗禮;時而溫暖、時而沮喪的世界裡,能握住讓自己打從心裡感到開心,並且有意義的行為,絕對是件幸事。
你,認識自己最喜歡的樣子嗎?
Kai.楷富

你好我是楷富,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邀請你「分享」與「訂閱」,也歡迎到我的Podcast:Wow這就是人生,收聽更多與人生有關的話題喔。
  • 合作洽詢:jaycine0420@gmail.com
  • 邀你追蹤: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認識自己最喜歡的樣子嗎?我們活在節奏飛快的世界裡,有更多時刻都忘了,好好從心而外的整理自己,以至於有時我們會對自己、對生活產生疑慮與擔憂。 我專注於自我成長,透過腦科學、職場發展、人際關係、人生哲學與感情經營的視角,探索生活中無數的大小議題,並藉由腦科學、領導力概念與各位閒聊人生中的大小事,幫助你獲得更多的選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直到我們有意識開始,比較心態便不斷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伴隨著每分、每時、每刻。也許,我們能藉由比較的心態,讓自己成長茁壯,卻也可能因此陷入妒忌與迷惘。無論是哪一種選擇,我想,有深陷過比較心態的人應該都能體會,過程是如此讓人不安與痛苦,甚至我們開始會謾罵自己的生命、厭惡自己的生活。然而此刻,我卻只有一個
有人曾教過你如何看待「生」,與看待「死」嗎?至少在我的成長環境裡,沒有!而且死這個字還是個禁字。 我記得小時候,每當講到有關死的話題或是用字時,總會立馬被喝止,彷彿說了與死有關的事,變會招致不幸一樣,使得我直到了中學時期,其實不太喜歡探討關於死的議題。 但當時的我心裡其實非常納悶,因為身邊的人說死這
直到我們有意識開始,比較心態便不斷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伴隨著每分、每時、每刻。也許,我們能藉由比較的心態,讓自己成長茁壯,卻也可能因此陷入妒忌與迷惘。無論是哪一種選擇,我想,有深陷過比較心態的人應該都能體會,過程是如此讓人不安與痛苦,甚至我們開始會謾罵自己的生命、厭惡自己的生活。然而此刻,我卻只有一個
有人曾教過你如何看待「生」,與看待「死」嗎?至少在我的成長環境裡,沒有!而且死這個字還是個禁字。 我記得小時候,每當講到有關死的話題或是用字時,總會立馬被喝止,彷彿說了與死有關的事,變會招致不幸一樣,使得我直到了中學時期,其實不太喜歡探討關於死的議題。 但當時的我心裡其實非常納悶,因為身邊的人說死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在職場中,許多主管以為微笑和善意能贏得團隊的信任與尊重,但實際上,過度依賴微笑掩飾問題,反而削弱了領導力與權威。當微笑成為討好或尋求安全感的工具時,團隊可能將其視為無原則的象徵,導致忽視甚至挑戰主管的決策。真正的領導力在於設立清晰界線、用行動贏得尊重,而非單靠善意維繫關係。
Thumbnail
善意底下其實不完全只有愛,更多的是自我,這份自我傷害的善念,也傷害那個接收善念的人,讓這份善的愛,無法流動出去。
Thumbnail
本書是《褪色的我與染上夕色的妳》續集,描述在第一集結束後主角尹心譽遇到的兩個事件︰〈狼人殺謀殺案〉及〈露草色薔薇密碼〉。 〈狼人殺謀殺案〉描述在學生使用的學習用APP中,有些學生利用聊天室的功能在玩狼人殺,但沒想到,遊戲的結果卻是真實的帳號被殺死……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看到認為有瑕疵的觀點時,我總會想"好心"地提點對方。但這種自以為的善舉,對方不見得能心領,有時候反而還會因此為自己招致了仇恨。
我要做的,就是「Be a choice giver, not a choice maker」,我愈是這樣在心中告誡自己,便愈不容易不自覺地把自身的意志強加在別人身上。相比之下,那些動不動就用「都是為你好」的名義逼使對方作出某些選擇的人,他們往往會慣性對對方作出情緒勒索或道德綁架而不自知。
Thumbnail
此文章在描述作者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值得擁有幸福的想法,甚至對世界感到失望。每當有人給予善意和關懷時,常懷疑自己是否配得上這份好意。然而,現在作者逐漸擁有了信心和勇氣,願意接受他人的溫柔和愛。開始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也開始感受到世界給予的愛。
Thumbnail
開始認識神老師這號人物,是臉書上的粉絲團,讀過神老師分享的好多文章,但這是第一次讀神老師所寫的書。作者本身是三個孩子的媽,教育路上為特教生發聲的神老師,最小的女兒出生不久也被鑑定為特教兒童,肌肉耐力不足,發展較慢,學習能力也較弱,需定......
比如一個人如果正在生氣,你應該看的出來,如果正在開心你也看的出來,但如果是對你的感覺,對方不說你永遠不知道。 所以與對方交談時,要傳達你的善意就必須說出來給對方知道。傳達善意的方式就是判斷雙方關係程度,配合對方的喜好,保持微笑看對方眼睛,誠心讚美對方亮點。 運用智慧將善意傳遞出去 你還在默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在職場中,許多主管以為微笑和善意能贏得團隊的信任與尊重,但實際上,過度依賴微笑掩飾問題,反而削弱了領導力與權威。當微笑成為討好或尋求安全感的工具時,團隊可能將其視為無原則的象徵,導致忽視甚至挑戰主管的決策。真正的領導力在於設立清晰界線、用行動贏得尊重,而非單靠善意維繫關係。
Thumbnail
善意底下其實不完全只有愛,更多的是自我,這份自我傷害的善念,也傷害那個接收善念的人,讓這份善的愛,無法流動出去。
Thumbnail
本書是《褪色的我與染上夕色的妳》續集,描述在第一集結束後主角尹心譽遇到的兩個事件︰〈狼人殺謀殺案〉及〈露草色薔薇密碼〉。 〈狼人殺謀殺案〉描述在學生使用的學習用APP中,有些學生利用聊天室的功能在玩狼人殺,但沒想到,遊戲的結果卻是真實的帳號被殺死……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看到認為有瑕疵的觀點時,我總會想"好心"地提點對方。但這種自以為的善舉,對方不見得能心領,有時候反而還會因此為自己招致了仇恨。
我要做的,就是「Be a choice giver, not a choice maker」,我愈是這樣在心中告誡自己,便愈不容易不自覺地把自身的意志強加在別人身上。相比之下,那些動不動就用「都是為你好」的名義逼使對方作出某些選擇的人,他們往往會慣性對對方作出情緒勒索或道德綁架而不自知。
Thumbnail
此文章在描述作者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值得擁有幸福的想法,甚至對世界感到失望。每當有人給予善意和關懷時,常懷疑自己是否配得上這份好意。然而,現在作者逐漸擁有了信心和勇氣,願意接受他人的溫柔和愛。開始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也開始感受到世界給予的愛。
Thumbnail
開始認識神老師這號人物,是臉書上的粉絲團,讀過神老師分享的好多文章,但這是第一次讀神老師所寫的書。作者本身是三個孩子的媽,教育路上為特教生發聲的神老師,最小的女兒出生不久也被鑑定為特教兒童,肌肉耐力不足,發展較慢,學習能力也較弱,需定......
比如一個人如果正在生氣,你應該看的出來,如果正在開心你也看的出來,但如果是對你的感覺,對方不說你永遠不知道。 所以與對方交談時,要傳達你的善意就必須說出來給對方知道。傳達善意的方式就是判斷雙方關係程度,配合對方的喜好,保持微笑看對方眼睛,誠心讚美對方亮點。 運用智慧將善意傳遞出去 你還在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