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人如何發明永動機 (教育隨筆)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達文西他們想不到原來東方已經發明了永動機,什麼是永動機。「永遠自動具生產力的機器」,那麼有什麼原理?讀書讀書讀書
東亞人讀書文化可以追尋到孔子。
  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提及,儒家子弟要懂得一以貫之, 如同荀子「以一知萬」「以一持萬」,也是曾子主張「忠恕」,「忠」是 親身觀察取知識。「恕」意思是推論,可以聞一知十,舉一反三。
  孔子所說的推論,其實就是思慮加學習。不思考而只是學習是不行,只思考而不學習也是不行。 「但學習(讀書)比思考更重要」「多聞多見而識之」 孔子所說的學習是讀書讀書讀書。 所以後世人錯誤追隨他,結果就會變成君主的政治宣傳,士人政府,精英主義,讀死書,不懂變通。
去到漢代,漢武帝獨尊儒術,當時政府有部門去整理周代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清朝還在研究幾千年前的文。然而研究中又銷毀了好多古籍。
去到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確立了有錢人先可以讀書,做到官先算成功。
去到唐宋明清,科舉制度出現,「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已經根深蒂固在東亞社會。但他們沒有想過⋯⋯
有人喜歡計數,有人喜歡讀哲學文言文。與我無關。
何解不給多點時間,讓他們自己做自己有興趣的事。
沒有讀書品性就不好。其實這應該要歸咎於父母和當代的教育風氣。你可以看見上一代人,他們父母不是打就是鬧,當然他們就會這樣。 讀書了書又如何,即使現在大學生也會用粗口對普通話老師。唐英年,鄭若華律政司也有僭建。一個人接受了這麼多批評,仍然不會改變,我指林鄭月娥。 坦白而言,一個人沒有讀書的人也比他們的品性好。父母的教育對小朋友的品性的影響,大於讀書的影響。
我認同,學校提供了一個環境,讓大家適應社會的規則,但是現在我反而認為我們學的東西,箝制了我們的發展。但是現在的怪獸家長在這樣緊張的教育制度下,還要揠苗助長,參加超多興趣班,小朋友一世就被你們⋯⋯
看到這麼多學生自殺,其實社會一早就要改革這個教育制度。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認為各司其職,這個社會才會美好。
讀不了書就要勞碌工作,這種思想已經深入民心,但哪一個人不是勞碌地工作。難道讀了書,工作不需要勞碌。大學教授四年要寫幾多篇論文,六篇,每篇也幾十頁起計。所以這些人仍然抱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傳統思想。這種傳統思想,令我們接受讀書,令我們不再想思考讀書以外的道路。
假如將來每個人也是大學生,公司一定會請那些有其他學習能力強,有特殊能力,懂得自我增值的人。現代是一個即使讀到書,也要自我增值。讀不了書,也要更加勤力自我增值。
因為無論由古至今,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不需要一個正常思考的人,他們需要一個永遠自動具生產力的機器。 達文西科學家都沒有想到,其實永動機一早已經出現了。「香港人」
現在我其實無法改變這個社會,讀書能力好,那就繼續,適當時候家人要照顧他們的心理,給他們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如果他們有興趣,讓他們自己發展,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的時間,懂得如何平衡生活工作學習。讀不了書,那就發展自己的興趣。
剛剛從中學畢業的我,以前有很多人管我,但突然間沒有了人管制我,關心我,我的生活就打亂節奏了。其實某程度上管制是一種依賴,因為小朋友不用自己選擇,也不需要負責。所以要懂得收放,要懂得讓他們自己負責和平衡。
我還沒有小朋友,但是我知道小朋友想什麼,聽一聽林夕填詞的《Shall We Talk》。也許會明白如何相處。
亞里士多德和孔子也說了「中庸」就是保持自己的情緒平穩,在適當的時候可以調節。如果被他人傷害時你可以憤怒,憤怒是人的天性,用來避免自己被排斥或者受威脅時嚇怕的敵人。如果自己犯錯事應該要感到抱歉,自愧。這種恰如其分,收放自如,就是中庸。用理性去管理自己的品性。
希望小朋友放暑假可以出去玩,peace.
    avatar-img
    2會員
    4內容數
    一個年輕人對香港的文化社會政治的隨筆。知更鳥象徵的是愛情,更是象徵著善良、無辜的人們。我的立場,不是天下烏鴉一般黑,我只是一份材料一分話,沒有材料不說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夢溪筆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每行一步棋的成本越來越高,然而對政府沒有任何影響。也可以這樣說,人們期待米國的救贖。疫情下政府的怠慢與粽國的強硬,令數以千百計人命枉死,最終在社會機器和司法制度崩潰之下,二百萬人成了受害者?
    一個關於月餅嘅故事(故事純屬虛構,真係對不起喜歡五仁月餅的人)香港這個殖民主義濃厚的城市,出現了代表勞動人民,辛勞成果的五仁月餅,這個本土文化上的衝突,慢慢走上政治上的舞台。正好遇上米國和粽國之爭,香港成為大角力的一粒棋子。白熱化階段,更激烈的行動中⋯⋯
    每行一步棋的成本越來越高,然而對政府沒有任何影響。也可以這樣說,人們期待米國的救贖。疫情下政府的怠慢與粽國的強硬,令數以千百計人命枉死,最終在社會機器和司法制度崩潰之下,二百萬人成了受害者?
    一個關於月餅嘅故事(故事純屬虛構,真係對不起喜歡五仁月餅的人)香港這個殖民主義濃厚的城市,出現了代表勞動人民,辛勞成果的五仁月餅,這個本土文化上的衝突,慢慢走上政治上的舞台。正好遇上米國和粽國之爭,香港成為大角力的一粒棋子。白熱化階段,更激烈的行動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如果是兩年前,一個學生沒有什麼進度, 我還會去關心一下學生是不是最近發生什麼事。 後來學生漸漸多了,我也就對那些拿得出成果的學生比較上心, 那些拿不出成果的學生,就讓它隨緣。 總感覺這樣好像是一種偏心,或者感覺比較功利。 今天讀到華杉老師這一講,感覺很有啟發, 人走茶涼,我們也無需再追。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這一篇要寫如何走出原生世界?原生世界就是不知善、不知惡、不知真、不知假。第一就是要好好的工作,解決人的需要,只是命運寫下我們的工作,因此可以走出原生世界也是有它的規定性的。總統不可以走出原生世界,因為他們要統領三軍,必要時還要兵戎相見,他們的枷鎖是滿滿的,這是必要性的。 讀書人可以走出原生世界,因
    Thumbnail
    很多時候都不能有所行動! 因為主動出擊,也要等待時機、靜候佳音,而被動觸發,是等待成熟、沈潛出生命無限覺醒的精彩可期。 「無為」因主動而落寞,因被動而興奮,所以自然中庸平衡,因志氣而更能生機蓬勃。 無為而治就是這麼地至高無上,宛如每一秒都是神來一筆,卻又悄悄然,宛如一切與自已無關。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為了自我實現而學習,探求人生意義;自古至今,學習的意義與人生需求息息相關;從先秦時期的個人修養,到香港的教育自由,教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然而,仍然還有許多地區的人無法獲得教育,教育對於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Thumbnail
    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常為人垢病,「學會學習」對大部分家長、老師乃至學生而言只是口號而已。但放眼經典,先民早在《禮記·學記》就曾「投訴」當時的老師只會照書讀了!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
    如果是兩年前,一個學生沒有什麼進度, 我還會去關心一下學生是不是最近發生什麼事。 後來學生漸漸多了,我也就對那些拿得出成果的學生比較上心, 那些拿不出成果的學生,就讓它隨緣。 總感覺這樣好像是一種偏心,或者感覺比較功利。 今天讀到華杉老師這一講,感覺很有啟發, 人走茶涼,我們也無需再追。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這一篇要寫如何走出原生世界?原生世界就是不知善、不知惡、不知真、不知假。第一就是要好好的工作,解決人的需要,只是命運寫下我們的工作,因此可以走出原生世界也是有它的規定性的。總統不可以走出原生世界,因為他們要統領三軍,必要時還要兵戎相見,他們的枷鎖是滿滿的,這是必要性的。 讀書人可以走出原生世界,因
    Thumbnail
    很多時候都不能有所行動! 因為主動出擊,也要等待時機、靜候佳音,而被動觸發,是等待成熟、沈潛出生命無限覺醒的精彩可期。 「無為」因主動而落寞,因被動而興奮,所以自然中庸平衡,因志氣而更能生機蓬勃。 無為而治就是這麼地至高無上,宛如每一秒都是神來一筆,卻又悄悄然,宛如一切與自已無關。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為了自我實現而學習,探求人生意義;自古至今,學習的意義與人生需求息息相關;從先秦時期的個人修養,到香港的教育自由,教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然而,仍然還有許多地區的人無法獲得教育,教育對於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Thumbnail
    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常為人垢病,「學會學習」對大部分家長、老師乃至學生而言只是口號而已。但放眼經典,先民早在《禮記·學記》就曾「投訴」當時的老師只會照書讀了!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