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五千年前的控訴!先秦時期,已經有人反對照本宣科,提倡啟發教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香港的填鴨式教育常為人垢病,「學會學習」對大部分家長、老師乃至學生而言只是口號而已。但放眼經典,先民早在《禮記·學記》就曾「投訴」當時的老師只會照書讀了!

五千年前老師的問題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只會死記硬背,不足以做老師。)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現在的老師啊,只會照著書簡來朗讀,只顧灌輸知識,一味求快快教完便算了,沒有理會學生是否已明白所學。教學時沒有誠心耐性,不會因才施教;教學方法違背常理,要求亦不講道理。)

怎樣才是好老師?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所以,君子的教學應該要啟發學生,引導學生而不是牽拉強迫;要求嚴格但不壓抑學生發展;引導啟發而不是直接說出答案。

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老師親和,而又能啟發學生思考,就是最好的教學方式了!


你同意〈學記〉對好老師的看法嗎?

歡迎追蹤:

陳星晴Facebook

陳星晴Instagram

由小一教到中六,由精英班教到特殊需要,由實習教師做到教師培訓。離開前線卻從未放棄教育體制,紀錄一下多年來的觀察與反思。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升官發達死老婆自古以來是每個男兒的夢想,自隋代科舉制度設立以來,莘莘學子就捲入這場考試遊戲,愈玩演瘋狂。我們來看看清代《儒林外史》曾記述的兩個故事。
通常飛髮鋪嘅旺季都係農曆新年前,除咗因為想恤個靚髮見親戚朋友,仲因為過年後剪髮會有「剪斷發財路」嘅意思。以前飛髮鋪仲會喺臨過年前加價。 冇諗過而家到初八、初九,飛髮鋪又迎來另一個「旺季」。 今日我哋講下「頭髮」嘅文化意義。
為甚麼「賽」字不是宀部,而是貝部? 如果貝是古代交易的道具,比賽與金錢買賣有甚麼關係?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升官發達死老婆自古以來是每個男兒的夢想,自隋代科舉制度設立以來,莘莘學子就捲入這場考試遊戲,愈玩演瘋狂。我們來看看清代《儒林外史》曾記述的兩個故事。
通常飛髮鋪嘅旺季都係農曆新年前,除咗因為想恤個靚髮見親戚朋友,仲因為過年後剪髮會有「剪斷發財路」嘅意思。以前飛髮鋪仲會喺臨過年前加價。 冇諗過而家到初八、初九,飛髮鋪又迎來另一個「旺季」。 今日我哋講下「頭髮」嘅文化意義。
為甚麼「賽」字不是宀部,而是貝部? 如果貝是古代交易的道具,比賽與金錢買賣有甚麼關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古文新讀:國文課堂之外的文學魅力】     傳統的國文課堂中,我們一定惠要求學生背誦和理解經典古文,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他有不可取代性,並且所有人都可以從中獲取自己可得的智慧和箴言,但是現實情況,通常在學習的當下,我們可以得到一群更不喜歡國文的孩子。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早自習,晚點名 朝五晚九的鴨群生活
文化存則國存;文化亡則國亡   我們教出來的是那國的 在師院待了二十年,任職期間,因為擔任<教育實習>課程的關係,經常會帶學生到國小去參觀、見習、試教、實習,參觀過的班級算起來應該有六百班以上,坐在後面觀察老師們認真的教,學生用心的學,教的學的都是為國家的未來在打根基,喜悅之外又有著一份驕傲和
Thumbnail
前一篇提到維京時代可能有怎樣的教育內容,除了教會學校經典的文科訓練外,還有古北歐硬漢風格的「人格養成教育」。本文更深入一點,帶大家看看這些課綱還包含什麼意想不到的內容?包括瀕臨家暴邊緣的膽識測驗,以及鍛鍊藝文氣息的北歐神話經典導讀。
這兩天以馬內利美語和 KUMON 公文式教育教師 / 家長的沾沾自喜文 / 真情喊話文被炎上,孩童為了超齡先修被要求排滿補習和功課行程、每天只睡不到六小時,嚴重違背兒科醫生和醫學研究的建議,甚至從被孩童揉成一團隨處藏匿的評量練習卷也能看出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慘。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古文新讀:國文課堂之外的文學魅力】     傳統的國文課堂中,我們一定惠要求學生背誦和理解經典古文,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他有不可取代性,並且所有人都可以從中獲取自己可得的智慧和箴言,但是現實情況,通常在學習的當下,我們可以得到一群更不喜歡國文的孩子。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早自習,晚點名 朝五晚九的鴨群生活
文化存則國存;文化亡則國亡   我們教出來的是那國的 在師院待了二十年,任職期間,因為擔任<教育實習>課程的關係,經常會帶學生到國小去參觀、見習、試教、實習,參觀過的班級算起來應該有六百班以上,坐在後面觀察老師們認真的教,學生用心的學,教的學的都是為國家的未來在打根基,喜悅之外又有著一份驕傲和
Thumbnail
前一篇提到維京時代可能有怎樣的教育內容,除了教會學校經典的文科訓練外,還有古北歐硬漢風格的「人格養成教育」。本文更深入一點,帶大家看看這些課綱還包含什麼意想不到的內容?包括瀕臨家暴邊緣的膽識測驗,以及鍛鍊藝文氣息的北歐神話經典導讀。
這兩天以馬內利美語和 KUMON 公文式教育教師 / 家長的沾沾自喜文 / 真情喊話文被炎上,孩童為了超齡先修被要求排滿補習和功課行程、每天只睡不到六小時,嚴重違背兒科醫生和醫學研究的建議,甚至從被孩童揉成一團隨處藏匿的評量練習卷也能看出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慘。
Thumbnail
懂這麼多道理,為什麼卻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一個大哉問! 在台灣,小時候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希望透過考一個好學校,改變命運。 這對於60年代出生的長輩或許是,但對於80後的我,好像沒有什麼感覺,就算我已經讀到了台灣第一學府。 這是思維的錯誤,讓學歷變成待罪羔羊 但事實是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