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8|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學法語、德語的小小發現

前面幾篇都是比較認真正經的資訊類文章,這篇想來聊聊自己學外語時的經驗與想法,文末跟大家分享一些可愛的詞彙。
我之前住在瑞士法語區四年,在去年年中搬到了德國,所以前後接觸了法語跟德語,先說我都沒學超過A1,大家不要有過度的能力期望值,雖然是教語言的人,知道怎麼學,卻是個對學語言這事,不是太有熱情的人。但如果是分析不同語言的特性的話,我就很有興趣了。

學法文的過程
剛去瑞士時,野心勃勃想把法文學好,報名了大學語言中心開設的法語課,為期三個月,學費不便宜,不過我那時蠻驚訝於老師對於課堂時間的分配,大部分放在語法解說,小部分直接播音檔讓我們說,剛聽到了什麼,這樣的作法對一個受過語言教學訓練的人來說,唔、老實說、有點、沒系統。
不過我可以理解老師的難處,雖然有一群人被分在A1這個程度,但我們的程度落差很大,我那時去上課,只知道發音規則而已,但班上有同學已經能大致聽懂老師在說什麼,並舉手用法文發問了。對歐洲人來說,法語跟他們各自母語的關係,可能就像韓語跟中文的關係,或者更接近。家中可能有成員會說,或者環境中多少接觸過,或者母語跟法語一樣同為拉丁語系,詞彙長得很像,於是記得很快。
我們是全法文上課,老師受限於班上程度落差大,不可能慢下腳步來等後面的人,於是每次上完課我都感到精神耗弱,因為課堂上我需要保持高度專注,從老師的表情、手勢去猜可能的意思,同時努力從那些像沙子滑走的音節中篩出一些我學過的聲音。
法語留在我心中最深的印象是,它寫出來的樣子不等於它被唸出來的樣子,這點一直都很困擾我。

原來我是一個⋯⋯的學習者
在學法語的過程中,每當出現這種時刻,於我都是一面面鏡子。它讓我注意到,由於母語是中文的關係,我已經習慣藉由漢字連結語音,變得相當仰賴視覺學習,看過才能記住,看過才能協助耳朵去抓住聲音。反過來說,就是耳朵不太靈敏。
一旦看過的樣子無法符合聽起來的樣子,學習就變得很辛苦。如果直接播一個音檔,是我沒學過的內容,比起我先看過/學過詞彙再聽錄音,直接播放會讓我比較焦慮。這也是為什麼實際對話時我很常突然失語,因為我無法預期對方會說出什麼,完全依靠耳朵這件事好令人害怕。
這個特性的另一個例子體現在,我很不擅長靠耳朵記名字
即使是中文,也要問過漢字之後才比較能記憶,而外文名字,如果沒聽過類似的名字,或無法轉成大概的拼音文字,常常聽過就忘記。換句話說,需要有符號的搭配——不管是拉丁字母、漢字或其他語言使用的符號——才能確實地把聲音留在腦海裡。如果是像老師在講台上點名那樣,手裡有名冊的話,由於一邊念也一邊讀到文字了,這樣就不太會影響我記憶名字,但如果純粹靠耳朵聽,不依靠符號,聲音就會像一陣風,吹過了無痕。說來好笑,我都數不清我問林桑幾次,樓下的鄰居叫什麼名字了,每次聽了就忘。

結果常常變成⋯⋯
依賴視覺學習的結果很容易就變成,閱讀比聽力好。
「閱讀比聽力好」是我在學英語、法語及德語的過程中,都出現的現象。主要是因為眼睛看了很快可以辨認,但耳朵不行,耳朵需要時間適應。這個過去也很常被拿來批評台灣英語教育的現象,經由個人經驗,我才深刻地體會到,教學方式與考試導向固然是重要原因,母語習得過程養成的學習習慣也在影響因素之列,這點我相信任何母語的外語學習者來說都是一樣的:既要依靠過去的學習經驗來學會新東西,卻又難以避免被累積起來的經驗或習慣影響
不過呢,也不是所有外語,都是閱讀比聽力好。
身為戲劇愛好者,在看日劇、韓劇的過程中,藉由原文聲音加上中文字幕沒系統地記憶了一些短句及詞彙,其中有一類是跟中文的語音很像而從台詞中抓取出來的,好像也是很合理的事(吧?)。因為是無關學習的輸入,所以學多學少也不在意,最後就變成反倒可以從某些音猜到大概的意思,但看原文看不懂。
這告訴我們兩件事:ㄧ是學習語言的重點仍是大量輸入,無論是哪一種輸入:聽力、視覺或混合;二是沒意識到自己在學習的時候,其實大腦正默默地、偷偷地在學,而且搞不好還學得比較好。
所以呢,我想法語跟德語就是要想辦法跨到日語跟韓劇的階段,靠著不自覺地輸入來習慣聲音。其實在瑞士後期,我已經漸漸地從眼睛進步到耳朵也習慣法語了,然後、我們就搬家了嗚。
學德文時,好幾次下意識法文脫口而出,尤其是常用的數字跟星期,重複的力量果然很可怕,說太多次之後腦袋就進入自動化處理,我甚至沒發覺,還是老師看我沒意識到發生什麼事,先笑出來問道:
你剛剛說的是法語吧!?
我才突然清醒,咦、什麼、是嗎、怎麼會、我想一下、呃、德文、是⋯⋯。

學外語的小樂趣
噢要幫德語說一下話,德語的發音比起法語真的是簡單不少,沒有連音、沒有什麼字尾寫出來但不發音,有時候卻又因為後面跟著母音開頭的詞彙而發音了這種奇奇怪怪的發音與聽力障礙賽。但就語法來說,可就一山還有一山高了呢,法語名詞分陰陽性,德語則是陰陽性加中性;德語的受格甚至有兩種……。
說是這樣說,但也是有小小的樂趣啦,比方說法語的馬鈴薯是pomme de terre,直譯是地裡的蘋果;海鮮是fruits de mer,直譯為海裡的水果。學到這兩個詞的時候,不禁笑了出來,太可愛了。
德文的話這樣的例子就多了,這點德文跟中文很像,可以將字跟字合起來,變成另一個詞,像是火(fire)跟山(mountain)合起來變火山(volcano)。這使得在學習詞彙時很有效率,也帶有一些樂趣。
舉幾個德文的例子。
  • Krankenhaus:病人(kranken)+房子(haus)=病人待著的房子=醫院
  • Spargeltarzan:蘆筍(spargel)+泰山(tarzan)=像蘆筍一樣乾癟的泰山=形容幾乎沒有肌肉的人,類似我們說人「弱雞」或「白斬雞」,超級形象化的詞,我第一次看到時真的是立刻笑出來
  • Dreikäsehoch:三(drei)+起司(käse)+高(hoch)=三個起司高的人=小不點,用在暱稱小孩子上,也是個很生動的形象化詞彙
  • 還有一個常見的英文詞彙,其實根本是德文:Kindergarten 孩子們(kinder)+花園(garten)=有很多孩子的花園=幼稚園 這也是為什麼是garTen而不是英文的garDen唷,又學到一個冷知識了呢(笑)
你學外語的過程,有沒有什麼個人小發現呢?或者你也知道一些可愛又有趣的外文詞彙呢?歡迎留言跟我分享交流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