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疫情後復工的壓力調適

      自全國宣布進入三級警戒後,部分民眾為因應疫情而調整為居家辦公的工作型態,業務內容、工作步調及人際交往皆與在職場大不相同。當我們逐漸適應工作狀況,找到屬於自己穩定生活作息的同時,對於要重返「疫情前的工作型態」,可能會需要再次經歷一段因變動而產生「適應期」。
      在家工作或許比在職場來得工時較彈性,可自由規劃工作排程,且不需要通勤,也能減少與同事間不必要的社交互動。當這些生活條件即將被剝奪,並感到煩躁、憂鬱、倦怠、效率變差、與人疏離等感受時,或許可以在復工前、工作期間做一些準備與因應,減輕工作型態變動的影響。
    復工前的加油打氣
    復工前的加油打氣
    (一)復工前:當工時變得彈性且個人可運用的時間變多時,意味著我們有機會睡晚一點、熬夜追劇,待在家也讓能量消耗變慢、飲食變得不規律,對復工後反而容易適應不良。如疫情期間已經保持規律作息(與以往工作的時程表相近、穿插適當的休息時間),固然最好,即使熬夜晚睡,白天的補眠時間也建議不超過兩小時,避免打亂生理時鐘。
    (二)工作期間
    1. 給自己一個緩衝時間:不論有多久沒來工作場域、業務量的變動多大、代辦事項有多少,請記得在重新銜接工作時給予緩衝時間,若工作能自由安排進度,建議先按自己可負荷的工作量逐步完成,以找回工作節奏,避免陷入低潮與倦怠。
    2. 時間規劃與彈性設定目標:重返工作崗位意味著可彈性運用的時間變少,也許在疫情期間培養的專長嗜好或訂立的目標,都可能受影響而無法隨心所欲進行。如果這件事已經成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符合現實生活的狀況下試著將標準微調,也有助於內在穩定和自我接納。
    3. 發掘小而平凡的美好:當我們迎來最初期盼的正常生活時,也別忘了回顧疫情期間的生活模式,試著發掘自己和疫情前有所不同的地方,即使是微小而平凡的改變,也能成為自我肯定的亮點。
    也別忘了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
    勤洗手,照顧自己也照顧他人
      無論是居家辦公或是重返工作崗位,我們的歲月靜好有賴於個人配合防疫,更得益於他人的付出與犧牲,在全體國民團結抗疫下,也逐漸形成一股安定力量。因此,當我們受疫情影響、負面情緒再度滿溢時,請時刻提醒自己:珍惜與感恩,感謝他人的無私奉獻,感謝自己努力前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臨床心理師。有閒暇時間的話,也常利用發散性的思考做出很多不務正業的舉動。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魏敬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