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冗長的前情提要
爺爺在上週過世了,高齡95歲
今日參加了頭七,儀式途中發生一些事,按照過往我媽身為媳婦與公婆和親戚的愛恨情仇,加上我對我媽的了解,回程途中她會不會有些抱怨,幾秒鐘之後我就回神繼續專注在送爺爺的儀式上了。
回程的車上果然
媽:我覺得XXX請來的人喔,辦得很隨便,當初我幫我媽跟我爸辦,找的那個人細心多了....
我心想:登愣!真的來了,媽媽標準起手式:不合她意的就不行
媽:而且錢庫也燒太少了吧,要馬就不要辦,要辦就還是搞剛(台語:費工)一點...
我心想:O@$NSK#@%....人家的爸爸你也管這麼多!
我爸:阿你一開始就要說要幫你爸媽辦的人咩,現在都辦下去了...
回到家後媽媽又準備開始再唸一次,平常她在唸其他事情,我也都隨她去,但這次我覺得,過世的是我爸爸的爸爸,何必在人家爸爸的儀式後講這些事情呢?有沒有考量到爸爸的心情呢?當初爸爸也沒過問你如何辦外公外婆的喪禮呀,而且要是真的有干涉,我媽應該早就火山爆發,罵爆我爸管太多。因此我就出聲阻止了我媽繼續碎念(也是想阻止可預見的爭吵)
我媽明顯在忍耐而悶悶不樂,因為她還想念300次(無誤)。我的心情也受到影響,覺得為什麼你又這樣,每次只要不是照你的意思,就要不開心,就要給別人“意見(強迫)”
以下才是正文XD
BUT!文章的重點不是要抱怨啦(鋪梗要鋪多久!),而是自我觀察。之前上課老師有提到:通常一個人對某件事反應特大,反應的是當事人對自己不是很愛,就是很討厭這件事的恐懼。例如:看到亂丟垃圾的人會想大罵對方一頓,其實對自己亂丟垃圾極度不能接受,也有可能是極度想亂丟垃圾(好,這個例子有點爛XD)
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也因爲此事心情不好,為什麼我看不慣這個行為?第一個解釋是,因為我媽一直也是這樣對我們,所以我很討厭被控制。因為我很討厭,我想逃避這個施加行為,所以我反應很大。看似是正解,也合乎我會討厭被任何人控制或指揮每個細節的個性,但仍覺得這答案沒有中。繼續思考:上課也有提過,看不慣別人的行為,基本上也是看不慣自己的行為,對自己沒有同理心,因此對別人也沒有同理心。所以我沒有同理心嗎?我試著不去糾結“對,我媽就是一直都這樣,我不喜歡”的念頭,轉去思考她會有這念頭的原因。OK,有一點效果,但只是針對我心情煩躁的轉移,仍然不是我被影響的主因。後來腦裡閃過個念頭:原來,我也做了一樣的行為!我媽的想法跟做法跟我不同,我就不開心,只是我不一定有講出來,我以為這樣就代表我自己不一樣。這就驗證了前面上課提到的觀點。所有我們對他人的看法(不論自己覺得是好是壞),都是反映我們內心的一部分。原來,我自己會這麼做,卻又不能接受我自己有這個行為,因此當別人有這樣的舉動時,我投射出了自我的厭惡。
OH!難怪我沒有辦法同理,我媽她有她自己的想法,而不一定跟我的想法一樣,是極為正常的,至於她是否將她的想法強加到別人身上,那是她自己的議題,如果我們能知道且堅守自己的界線,其實就不會受到影響。或是像這次,整件事基本上與我無關,我自己把自己掃進暴風圈了。(不過他們倆吵架的確會影響到目前人也在家的我....這點我還不知道如何釋懷,如果有人能給我建議就真是太好了)
又解鎖了一個內心的結,不管上了多少課,看了幾本書,實際拿來用才是正解,光是意識到,但沒有處理,結可能永遠在那邊。
對了,後來我媽進房間後果然忍不住繼續跟我爸碎念,然後他們就有點吵起來了(無奈)。對話大意就是我媽覺得我爸那邊親戚禮數做得不夠,我爸就回嘴“那你去用啊”,我媽再回“他們會聽嗎,你們都最厲害啊,我講話就是被認定來亂的blah blah blah...”
這又讓我開始思考另一個問題:被他人拒絕(不管是一個建議,一個邀約,傳出的訊息遲遲未被已讀),就代表自己沒價值嗎?我媽一直都用這個SOP來回嘴(如同上面的例子)。綜合第一個例子,當我做的事情跟她不同=不開心=不接受建議就會說我們都瞧不起她。但文章用意不是要來說我媽多糟糕,重點都是要回歸到我的自省。不管是從小有被她影響,或是成長過程中各種影響交雜,我也有一樣的問題。我想大家或多或少都面臨類似的問題:我們習慣將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外在的人事物上。例如:考試100分才是棒的、不答應公司下班聚餐就是不合群、喜歡的人不喜歡我,我就是不被愛的。回想起我媽從結婚以來到現在,對我公婆跟那邊的親戚又愛又恨,恨(愛)到可以天天把他們掛在嘴邊講,即使沒有太多往來了,也要去打聽他們的消息來跟朋友抱怨罵好幾輪(像不像一間爛公司,會有些同事不管在職或離職,都要一直去找雞歪同事跟主管的消息來罵)。其實本質上應該是,我媽仍然極度想要得到他們的肯定,來證明自己有價值,如果真的不在意他們,就會跟我小嬸嬸一樣,已看破,跟我叔叔兩人去過鄉村生活。
而我有遇過這些狀況嗎?喔~可多了!最近的例子就是我以為前任在訊息中提出見面邀約的暗(明)示,我就主動提出見面邀約(還三次!),結果他不是說東西多,改天,就是他想但今天下雨他懶得出門之類的。到第三次我就對他發火了,我說既然你沒有真的想見面,就不要寫這麼多曖昧的字句!後來我對自己發火很後悔,深究原因,是我覺得我以為雙方都想見面,邀約一定會成功,我也提出邀約了(是直接說“要見面嗎”這種,不是假裝丟直球但其實不是球的暗示),還被拒絕三次,我覺得自己很丟臉,好像沒人要,熱臉貼冷屁股。但不管對方究竟是如何想的,是我讓這三次拒絕定義了我自身價值,我的忿怒,是衝著我自己來的。當然,我也可以說他搞曖昧是渣,都是他的錯,找姐妹站在我這邊,但對現在的我,這真的沒有幫助。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只有自己,不應該將它交到別人手中來決定。對於這個結,我想我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Again,以上的案例都不是要詆毀我媽(媽對不起”),只是這些以前讓我覺得純粹不開心的事情,現在開始嘗試換角度來看待這件事,以便自我反省。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完全有道理的,再負面的例子,只要我們用不同角度去檢視,一定都可以體悟到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