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綁架了你的價值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今天的冥想練習:觀察腦袋裡所有冒出來的念頭,不做停留,不做批評,不下評論,也不陷入其中,讓自己呈現第三方角色來觀察腦袋發生的一切。

思維不等於事實


思維是中性的,是否去相信它跟如何詮釋它,是我們自己的決定。當我們直覺性跳入一個坑時(慣性/思維),先停一下,腳不要踏進去XD,先觀察一下這個坑,這真的是我的想法嗎?或是我需要相信這個思維嗎?

例如我現在感到孤單,我會覺得難過,直到剛剛冥想前/冥想中我都是帶著這股悲傷的情緒,不時眼淚會留下。做完這個練習時,我突然一個念頭想著:為什麼我會覺得孤單不好呢,誰告訴我孤單是不好的,為什麼我感到孤單就想哭呢,我為什麼會去定義這是需要擺脫的狀態/思維,如果是兩歲的我,會想做一樣的決定嗎?(兩歲應該還不懂什麼是孤單XD)。像一個人吃飯,沒有好跟壞,有的人喜歡,覺得它是正向意義,有的人討厭,覺得它是負面的意義;有的人一開始討厭,後來喜歡,意義就改變了,因此一件事情對於我們的感受,造成的影響,是我們自己加諸上去的(還有從小到大身邊的人跟社會告訴你的)。

當我選擇相信,不去定義『孤單』就是不好的,這個新的角度讓我的結鬆開了(暫時性的XD 不過至少它開始鬆動了)。

冥想對我來說沒有特定期待的成效或結果,有時候帶來平靜,有時候痛哭流涕,偶爾發現藏在內心的聲音。在這練習的道路上,學習往後退一步,用第三方的角度來觀察我自己與周遭環境,默默的,開始體悟一些道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anis Chen的沙龍
5會員
39內容數
從21年6月經歷一次大低潮後開始上過許多身心靈課程,靜心冥想,瑜珈,動物溝通,能量...保持覺知,活在當下等詞彙聽了無數次,直到22年3月底找上一對一諮商後,才真正理解這些名詞的意義,感受到回歸自己身心的力量。很多人生議題和我們以為的問題其實身體都有答案,我們要做的只有聆聽。這個專題是紀錄每次諮詢後我體驗到的感受。
Janis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認識自己、尋求專業協助,不必等到危機發生才開始。其實,當你覺得人生「還可以」、沒有太大問題時,就是練習自我覺察的好時機。 為什麼呢? 因為當真正的危機來臨時,生活、生理、心理可能會同時有劇烈變動。這時候若沒有平時的累積與練習,要在暴風雨中維持穩定,是相對困難的。
2025/04/28
認識自己、尋求專業協助,不必等到危機發生才開始。其實,當你覺得人生「還可以」、沒有太大問題時,就是練習自我覺察的好時機。 為什麼呢? 因為當真正的危機來臨時,生活、生理、心理可能會同時有劇烈變動。這時候若沒有平時的累積與練習,要在暴風雨中維持穩定,是相對困難的。
2025/03/28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作者經歷一段低潮期,選擇接納自己的狀態,不勉強自己。春天來臨,作者重新調整目標設定方式,從「減法」改成「加法」,每天完成一件與目標相關的事,壓力減少,行動力提升。這份「自我接納」的品質也影響到作者的寧靜碰觸工作,讓作者更能理解與接納個案的步調。
2025/03/28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作者經歷一段低潮期,選擇接納自己的狀態,不勉強自己。春天來臨,作者重新調整目標設定方式,從「減法」改成「加法」,每天完成一件與目標相關的事,壓力減少,行動力提升。這份「自我接納」的品質也影響到作者的寧靜碰觸工作,讓作者更能理解與接納個案的步調。
2025/03/22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人普遍感受到的心理疲憊與能量耗竭問題,並提出「寧靜碰觸」等方法,協助讀者清理內在能量,創造空間,找回內在力量。文章並強調覺察自身能量流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運用資源來維持內在平衡。
2025/03/22
這篇文章探討了現代人普遍感受到的心理疲憊與能量耗竭問題,並提出「寧靜碰觸」等方法,協助讀者清理內在能量,創造空間,找回內在力量。文章並強調覺察自身能量流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運用資源來維持內在平衡。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近期都在處理心裡陰暗的那一面 發現原來我那麼的害怕「孤單」
Thumbnail
近期都在處理心裡陰暗的那一面 發現原來我那麼的害怕「孤單」
Thumbnail
上一次掏心掏肺的自我對話,是什麼時候了呢?
Thumbnail
上一次掏心掏肺的自我對話,是什麼時候了呢?
Thumbnail
最近回頭讀自己七、八年前的文章,被以前那個細膩、善感、念舊的自己嚇了一跳,我記得以前的我因為不被肯定而沮喪,但我不記得自己是那麼沒有歸屬感。「若不是實際生活充滿垃圾,滿足不了想望,又何必將生活寄託在遙遠的他方?」我曾經寫出這麼失落的句子,當時如果沒有寫文章,不曉得有誰接得住我呢?
Thumbnail
最近回頭讀自己七、八年前的文章,被以前那個細膩、善感、念舊的自己嚇了一跳,我記得以前的我因為不被肯定而沮喪,但我不記得自己是那麼沒有歸屬感。「若不是實際生活充滿垃圾,滿足不了想望,又何必將生活寄託在遙遠的他方?」我曾經寫出這麼失落的句子,當時如果沒有寫文章,不曉得有誰接得住我呢?
Thumbnail
情緒不是敵人,他只是內在需求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有時候因為成年了,所以可以在當下轉而面對其他人事時可以快速地轉換情緒和心態,但依然需要回頭關注它的存在,還有情緒出現的原因,如果讓它過了就算了,就會不斷的累積,不斷的在需求得不到滿足,甚至在內在需求無法得到解決,最終可能引發的是崩潰或憂鬱。
Thumbnail
情緒不是敵人,他只是內在需求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有時候因為成年了,所以可以在當下轉而面對其他人事時可以快速地轉換情緒和心態,但依然需要回頭關注它的存在,還有情緒出現的原因,如果讓它過了就算了,就會不斷的累積,不斷的在需求得不到滿足,甚至在內在需求無法得到解決,最終可能引發的是崩潰或憂鬱。
Thumbnail
接受且理解這些不舒服的感受, 才能使自己做出下一個更接近真正自我的選擇。
Thumbnail
接受且理解這些不舒服的感受, 才能使自己做出下一個更接近真正自我的選擇。
Thumbnail
把他們送回去你的心很簡單(他們變成小人走進我的心),你只要好好照顧他們,認同他們的需要,你們就能和解(這些小人在我心裡笑了起來,歡呼,和我揮手,我也笑著看他們) 在你旅途的後半段,你必須帶著他們一起,接受他們有不同的意見,共同解決問題,你們才能走完這段旅程,沒有他們,你是不完整的。
Thumbnail
把他們送回去你的心很簡單(他們變成小人走進我的心),你只要好好照顧他們,認同他們的需要,你們就能和解(這些小人在我心裡笑了起來,歡呼,和我揮手,我也笑著看他們) 在你旅途的後半段,你必須帶著他們一起,接受他們有不同的意見,共同解決問題,你們才能走完這段旅程,沒有他們,你是不完整的。
Thumbnail
情緒和感受是人天生的功能,但過快的生活節奏和過多的應該制約了自己去意識人生而為人的細膩。 我們會怕寂寞,那是為什麼?我們真的無法學會孤單嗎?心中反噬的情感需求是必然的嗎? 孤單是場修練,旁邊沒有任何人,正是如此,你有大把的時間與自己相處,沒有人告訴你接下來的人生應該做什麼? 漸漸地,我也不
Thumbnail
情緒和感受是人天生的功能,但過快的生活節奏和過多的應該制約了自己去意識人生而為人的細膩。 我們會怕寂寞,那是為什麼?我們真的無法學會孤單嗎?心中反噬的情感需求是必然的嗎? 孤單是場修練,旁邊沒有任何人,正是如此,你有大把的時間與自己相處,沒有人告訴你接下來的人生應該做什麼? 漸漸地,我也不
Thumbnail
孤寂,是一種情感的斷連和人際空虛的寂寞感,因此解方就是要能提高對情感的靈敏度和人際連結度。 孤寂者可能太習慣孤寂(鮮少和人相處),也可能因為要自我保護,以防自己脆弱的自我遭受打擊。他們害怕擁有後卻失去的感覺,索性都不要去擁有了。對有些孤寂者來說,雖然孤寂,卻還是寧可選擇一個人....
Thumbnail
孤寂,是一種情感的斷連和人際空虛的寂寞感,因此解方就是要能提高對情感的靈敏度和人際連結度。 孤寂者可能太習慣孤寂(鮮少和人相處),也可能因為要自我保護,以防自己脆弱的自我遭受打擊。他們害怕擁有後卻失去的感覺,索性都不要去擁有了。對有些孤寂者來說,雖然孤寂,卻還是寧可選擇一個人....
Thumbnail
理想化他人的人,是內在存在一個分裂的自我。一個我「感到好痛苦好自卑」,另一個我「好想擺脫痛苦及自卑,我要一個無痛無苦的世界。」 這兩個我是如何分裂出來的? 這是來自幼年的我們,面對環境及主要照顧者(家長)的忽略或冷漠,而感到情感缺失的落寞和沮喪,所變異出來的。
Thumbnail
理想化他人的人,是內在存在一個分裂的自我。一個我「感到好痛苦好自卑」,另一個我「好想擺脫痛苦及自卑,我要一個無痛無苦的世界。」 這兩個我是如何分裂出來的? 這是來自幼年的我們,面對環境及主要照顧者(家長)的忽略或冷漠,而感到情感缺失的落寞和沮喪,所變異出來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