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用奧運跟小孩談重要的事(教案引導與設計)

繼新冠肺炎之後的全球大事,當然以奧運為首。在如火如荼的賽事中,如何融入小孩的教養與教育?
談奧運,當然與運動精神有關,以下先以孩子的挫折感為例,再提供幾種可以討論的切入點。
從嬰兒時的翻身、爬行、站立與行走,人累積了許多失敗的經驗。同樣是跌倒,我們鮮少見到幼兒摔倒不願再嘗試,但學齡前後,某些學習的挫折感卻可能使孩子不願再學習。
如果挫折可以量化,翻身不順利的感覺與考試考差了,孰輕孰重?

反思:為什麼小孩更難以面對學齡後的挫折?

對一個翻身不順利的嬰兒來說,始終可以(哇哇大哭後)繼續挑戰,也多數擁有家長驚喜依然的笑顏。但如果我們會微笑、興奮地等待寶寶翻身,又提供多少溫和堅定的陪伴,給學習困難的孩子呢?
有沒有更多進步獎能夠頒發給每一個小孩(或自己頒給自己)呢?
在語文相關領域的教學現場裡,最常見到低年級小孩寫幾個字便喊手痠。有些家長會直斥為小孩偷懶,有些家長會解釋為小肌肉不夠,也有些家長會因此迴避語文與書寫。幸運者(?)因此找到新天地,有些苦苦掙扎,但還有沒有更多可能性呢?

反思:我做不到,一定要那裡跌倒哪裡站起來嗎?

答案也許是不一定。只是引導者能不能從中看出孩子的困難,是「我覺得我不行」,到原來我很在意、原來我還可以再試、原來別人是這樣做到、也許我可以怎麼樣試——原來有好多可能。
通常上述的孩子在幼兒園或低年級都有沒有被處理到的「挫折感」,隨著經歷不同的老師、際遇,而被程度不一的強化或淡化。
細看小孩喊手痠的狀況,可能同時具備能靈活摺紙、使用剪刀或做細部的手指工作,也伴隨著寫字時愁眉苦臉、彎腰駝背與哭泣。在這些小孩聽見可以不用寫的瞬間,也許更有一秒收淚的場景。(實際上,真的遇過三年級小孩寫八個字便會感到手痠,但陪著想辦法,也可以一次次增加寫字的效率)
大人聽到明天要上班的狀態,是不是也一秒想癱軟、耍廢呢?
因學習困難被過度責備的小孩,可能很早對自己、學習產生失望。當孩子的情緒與困難無從被辨識、協助,從說不出口的鬱悶、挫折,累積起對自己的失望與沮喪,一方面孩子變成看似賭氣的放棄,一方面又可能是成人對孩子軟爛的批評。

反思:沒有被處理到的,到底是什麼?

挫折感重複出現時,我們可不可以不承認呢?
很可惜,我們無法。我們會被工作拒絕、被老闆拒絕、被客戶拒絕、被戀人拒絕……有些繞得過,有些繞不過。不是每一個挫折都要笑納,只是我們得重新看待挫折感的處理,重新擁有各種複雜情緒與在對自己的失望中,還能想起那每一次的努力。
承認自己的在意?
看見小孩的真實情境,協助他們看見自己的成長,重新建立面對困難的勇氣,剛好拿奧運作為教材吧!
從「我不行」,變成「我可以」。也許只是看似扭來扭去的寫字,消化與前進。

看奧運,也能看見更多可能

在奧運競賽場上,可以看見許多有趣的議題,值得作為陪伴與引導孩子的教案。例如場地舉辦,各個國家如何展現該國創意與傳統,如何規劃、行銷與簡報?甚至是這次的地主國——日本,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威脅下的問題解決能力?一場開幕儀式,怎麼揀選重要的國家文化與元素?都適合帶著大一點的孩子討論。
也不妨陪著任何有前述挫折心態的孩子,看奧運選手如何輸、如何贏,如何策略分析、如何看待想要變厲害的自己,正向期許自己的努力,藉此創造「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是指「不直接將成果定義為個人的天資」,而重視努力,勇於挑戰等等。詳細內容可以上網google、參考ted演講或這篇國家教育研究院的文章
奧運場上看ROC一隊的重複名字,原來是「禁藥」風波,趁機探討「運動精神」與「選擇」。當同儕或國家暗示以禁藥來加強運動表現時,個人的選擇可以怎麼做呢?這時候談的不僅是運動,更是道德承擔的命題。
怎麼選?能承擔嗎?
奧運場上,看柔道好手楊勇緯怎麼贏、怎麼輸,帶領孩子認識規則以外,還可以趁機提問,為什麼我們看不出來輸贏的評判方式?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湊熱鬧」,一起嘻嘻哈哈觀賞的同時,我們怎麼陪伴孩子看懂學科與知識的門道呢?(有關於柔道金牌得主高藤直壽曾經落敗的心情與「柔道耳」
又或者,用「心智圖」帶領孩子觀看與解析奧運的方方面面,趁機認識一種新的學習方法吧!
而你的小孩,喜歡哪一種運動呢?聽他的意見、了解他的想法,讓奧運或任何一個時事都成為對話的可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