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部落粽:阿粨、奇拿富和DoReMi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喜歡吃粽子嗎?你吃的是哪一種粽呢?
臺東的各部落裡藏著多種「部落粽」, 我們常見的阿粨 (abai)、奇拿富(cinavu)、還有一般西部朋友較少聽過的 (qavay),都是「用葉片包裹米糧澱粉」的原住民傳統食物。它們到底有什麼異同之處呢?

阿粨和奇拿富

首先來說說阿粨(abai)與奇拿富(cinavu)。阿粨(abai)是魯凱語,奇拿富(cinavu)是排灣語,在臺東很常見,指的是同一種食物-- 以滿滿的小米或糯米,包裹油嫩的豬肉,再包覆一層假酸漿葉,最後用月桃葉整個包起來蒸煮。通常是包成長方形,但隨著族群、地域的不同,形狀和用料都有些微差異。
南島咖啡部落廚房的abai /達魯瑪克部落,魯凱族
有人稱呼這是「原住民的粽子」,但其實跟端午節一點關係都沒有喔!傳統上 cinavu 和 abai 常出現在祭典、節慶、親友團聚的場合,代表敬天、敬地、感謝祖先、以及與親朋好友分享的心意。
拉勞蘭小米工坊的 cinavu /拉勞蘭部落,排灣族

阿粨界的武林大會

你知道嗎?臺東農改場還舉辦過「全國 A Bai 風味餐競賽」,邀請各地製作 abai、cinavu 的廚人,端出各部落自家典藏的口味一較高下,堪稱 abai 界的武林大會。(武林大會後還有出版武林秘笈,請看:https://reurl.cc/Dg3oGO

排灣小米糕 qavay

而在排灣族部落,還有另一種外觀看似相同、但打開外葉咬下去就知道不一樣的 qavay。Qavay 是排灣語小米糕的意思,與 cinavu 最大的差異,在於 cinavu 所用的是泡過水的小米原粒,口感上可以嚐到一粒粒的顆粒;而 qavay 是小米泡水一兩天發酵之後,瀝乾搗成小米糰,再包進餡料蒸熟,所以吃起來是像麻糬一樣的口感。
在太麻里的拉勞蘭部落,qavay 也被暱稱為 doremi,因為發酵後的小米糰非常黏,要用手指不斷彈啊彈的把它壓好,好像在彈鋼琴do、re、mi一樣。發酵的味道很濃郁,族人一聞到,就知道外地家人要回家團聚了。
拉勞蘭小米工坊的曉鳳,為我們示範製作 qavay 的過程:1.小米泡水放一兩天至發酵,瀝乾後搗成小米糰。2.月桃葉上先鋪上假酸漿葉,然後把黏黏的小米糰努力彈壓平整。
與 abai、cinavu 相同,qavay 裡當然也不可缺少「假酸漿葉」這個重要角色!月桃葉上先鋪上假酸漿葉,然後把黏黏小米糰盡力彈壓平整,再鋪上一層芋頭梗,排上輕鹽醃過的五花肉,再平鋪上芋頭梗,撒上適量的鹽和蒜頭辣椒醬油,就可以包起來蒸了。
3. 鋪上一層芋頭梗,排上輕鹽醃過的五花肉,再平鋪上芋頭梗,撒上適量的鹽和蒜頭辣椒醬油。
4. 用月桃葉美美地捆包起來。
5. 包好的 qavay 就可以送進去蒸囉,大概要蒸一小時左右。

吃部落粽不用怕脹氣的秘密就在於......

不管你吃的叫做 abai、cinavu 或是 qavay,當你打開香香的月桃葉時,都會發現 假酸漿葉 已經跟小米或糯米你儂我儂、黏在一起了。不要急著把葉子撕掉喔,這才是精華之所在!
假酸漿是一種大型草本植物,生長於中低海拔森林邊緣或平野,是排灣、魯凱、卑南部落居家四周常見植物,原住民常拿來當野菜運用。薄薄的葉片裹著糯米、小米粽一起吃,有種淡淡的清香、也能增加纖維質,還具有幫助消化、緩解脹氣的效果。

有此一說

在我們訪談與蒐集資料的過程中,有資料顯示,在屏東的原住民部落裡,abai 與 cinavu是有差異的:abai 用的是被搗磨過的小米粉或糯米粉、所以吃起來很黏;而 cinavu 用的是原本的小米,可吃到一粒粒的米粒。
不過,這樣的定義只限於屏東範圍內有效,到了臺東,可能是因為東排灣族、東魯凱族居住地非常鄰近的關係,相互受到影響,兩者就沒有區分了。(可參考 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3419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帶你走訪臺東慢食評鑑所評選出的星級店家,認識實踐慢食精神的廚人,品嚐優質、純淨、公平的臺東真食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手冷腳冷嗎的冬夜,想不想來一碗吃了會發熱、通體舒暢又飽足的「雞腿薑母飯」?  掀起鍋蓋,香噴噴的蒸氣衝上來,溫潤的薑汁、濃郁的雞油包覆每一顆米飯,配上鮮美又富有彈性的雞腿肉...... 這次為我們示範的,是延平鄉宜興園民宿的莊姊。她直接抄起釘耙,先到家旁邊的田裡現挖竹薑!從產地到餐桌,只有十步距離
內行人都知道,參加臺東慢食節,絕對不能錯過每天下午的「慢食講」, 連本地人也每次都大開眼界。不但學習新知、發現藏於民間的慢食高手,更嚐到難得的滋味、聽見從來都不知道的故事。​ ​現在,就來重現去年《有種餐桌》的第一場慢食講:「吃一口就流淚的白色小米飯」。
寒流又要來一波,低溫下探5度C,你準備好面對了嗎?這時候,來一碗熱呼呼的雞湯,真是人間一大享受!來,帶你瞧瞧台東人冬日的幸福滋味、暖心又暖胃~  這次為我們示範的是「秘食私廚」的欣芝,欣芝的阿婆在民國62年就開始在關山經營飯館,接著由媽媽接手、傳承阿婆的滋味和手藝。身為第三代的欣芝,從小穿梭在廚房
手冷腳冷嗎的冬夜,想不想來一碗吃了會發熱、通體舒暢又飽足的「雞腿薑母飯」?  掀起鍋蓋,香噴噴的蒸氣衝上來,溫潤的薑汁、濃郁的雞油包覆每一顆米飯,配上鮮美又富有彈性的雞腿肉...... 這次為我們示範的,是延平鄉宜興園民宿的莊姊。她直接抄起釘耙,先到家旁邊的田裡現挖竹薑!從產地到餐桌,只有十步距離
內行人都知道,參加臺東慢食節,絕對不能錯過每天下午的「慢食講」, 連本地人也每次都大開眼界。不但學習新知、發現藏於民間的慢食高手,更嚐到難得的滋味、聽見從來都不知道的故事。​ ​現在,就來重現去年《有種餐桌》的第一場慢食講:「吃一口就流淚的白色小米飯」。
寒流又要來一波,低溫下探5度C,你準備好面對了嗎?這時候,來一碗熱呼呼的雞湯,真是人間一大享受!來,帶你瞧瞧台東人冬日的幸福滋味、暖心又暖胃~  這次為我們示範的是「秘食私廚」的欣芝,欣芝的阿婆在民國62年就開始在關山經營飯館,接著由媽媽接手、傳承阿婆的滋味和手藝。身為第三代的欣芝,從小穿梭在廚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黛比今年打算要做四種產品。加了綿軟馬鈴薯和豌豆的素食咖哩派、內餡濃郁用料實在的鄉村牛肉派、產季限定清爽酸甜的大黃派,還有乳香四溢層次豐富的酥脆可頌。 我們在黛比的指示下先從麵團開始準備。每種派餡的麵團配方不太一樣,這樣才能和各種餡料有著最完美的搭配。我認同黛比身為職人的堅持。 光滑的麵團
Thumbnail
南部人嘴裡說的「碗粿」,是將餡料摻進研磨後的米漿裡,比如香菇、肉末、蝦米、半切滷蛋等,再連碗一併放進蒸屜裡蒸熟,出爐再淋上滿滿的碗糕醬,盛放在你面前。 而「水粄」則是純米漿、跟餡料形成一邊一國各自壁壘,餡料通常是菜脯、豆乾、碎肉,舖陳在蒸熟的米漿之上,因為食材各自分開,所以較能久放。
Thumbnail
食子 ( 藏音:多瑪 ) 是西藏特有的傳承,往昔佛陀在印度住世弘法時,食子尚未出現。由於西藏資源不豐、食物取得困難,當時唯一的主食是糌粑,於是人們就將糌粑加上一些奶油和一點點糖,做成較莊嚴的形狀供佛或護法;因而發展出各式各樣作用不同的食子。擷取自龍德上師佛王誓約
Thumbnail
民國六十五年,雲南傈僳族的「饒八妹」帶著李福英兩姊弟到桃園忠貞新村投靠祖父在市場裡賣起滇緬家鄉味「米干」,後來饒八妹的大女兒「李詩梅」跟著丈夫「王根深」到桃園,民國七十年開始也在市場裡做起米干的生意,因為李詩梅的小名叫「阿美」,所以以阿美為名成為龍岡地區最出名的「阿美米干」。
粽子的種類 1.北部粽:台灣北部常見的粽子,主要以「蒸熟」的方式加熱,米飯吃起來口感扎實,也較粒粒分明,較分明Q彈,類似油飯 2.南部粽:台灣南部常見的粽子,主要以「水煮」得方式加熱,米飯吃起來較軟濡,口感也較「清淡」,著重於食材的原味。通常會配上醬料或花生粉。 3.鹼粽:鹼粽是在
Thumbnail
現在是如何處理小米的?瓦酪露部落常吃的「小米樹豆鹹湯圓」又該如何製作呢? 我們訪問了幾位部落中目前還在種植小米的長者與婦女,根據他們的經驗所給的建議為下:
Thumbnail
小米曾是瓦酪露的生活支柱,也是文化的根源。從食用到應用,小米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團隊與部落的長者、婦女合作,紀錄了小米從收穫、加工,再到製成傳統美食的過程,更深刻地認識了小米在部落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蘊含的文化意義。
Thumbnail
淡水阿給是台灣淡水區著名的傳統小吃,由油豆腐包入冬粉、絞肉、筍絲等餡料,再以特製的醬汁烹煮而成。阿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5年,當時楊文女士在淡水國中旁賣小吃,為了不浪費食材,便將油豆腐挖空,放入冬粉、絞肉、筍絲等餡料,再以特製的醬汁烹煮。這道小吃推出後,深受當地居民喜愛,逐漸成為淡水區的著名小吃。
Thumbnail
「草仔粿」是台灣人非常熟悉的米食點心,隨著揉進米皮中的野草不同,它有著各種名字,例如艾粄、雞屎藤果、茶粿 依照居住地區不同,它也叫做包仔粿、青糰、菜包。通常春天、清明節吃的才會將可食用野草揉進皮裡,讓它如春天到訪般有著各種綠色,同時也是祭祖好物;純白色米皮的粿則是冬至吃的,市場統稱為菜包。
第二十七章 烤 張雨寧看他疑惑站在原地這才解釋,這個“人神盟約祭”是排灣族重大的祭典,因為五年才有一次,又稱為“五年祭”!那一天會燃燒“小米梗”祈求未來每一年農收很好,還會造橋鋪路、製造刺球之類等等,有非常多的祭祀的步驟⋯ 張永年走過來說‘你要不要吃我們排灣族美食“撒布優”!’,孫三毛接過他遞來
黛比今年打算要做四種產品。加了綿軟馬鈴薯和豌豆的素食咖哩派、內餡濃郁用料實在的鄉村牛肉派、產季限定清爽酸甜的大黃派,還有乳香四溢層次豐富的酥脆可頌。 我們在黛比的指示下先從麵團開始準備。每種派餡的麵團配方不太一樣,這樣才能和各種餡料有著最完美的搭配。我認同黛比身為職人的堅持。 光滑的麵團
Thumbnail
南部人嘴裡說的「碗粿」,是將餡料摻進研磨後的米漿裡,比如香菇、肉末、蝦米、半切滷蛋等,再連碗一併放進蒸屜裡蒸熟,出爐再淋上滿滿的碗糕醬,盛放在你面前。 而「水粄」則是純米漿、跟餡料形成一邊一國各自壁壘,餡料通常是菜脯、豆乾、碎肉,舖陳在蒸熟的米漿之上,因為食材各自分開,所以較能久放。
Thumbnail
食子 ( 藏音:多瑪 ) 是西藏特有的傳承,往昔佛陀在印度住世弘法時,食子尚未出現。由於西藏資源不豐、食物取得困難,當時唯一的主食是糌粑,於是人們就將糌粑加上一些奶油和一點點糖,做成較莊嚴的形狀供佛或護法;因而發展出各式各樣作用不同的食子。擷取自龍德上師佛王誓約
Thumbnail
民國六十五年,雲南傈僳族的「饒八妹」帶著李福英兩姊弟到桃園忠貞新村投靠祖父在市場裡賣起滇緬家鄉味「米干」,後來饒八妹的大女兒「李詩梅」跟著丈夫「王根深」到桃園,民國七十年開始也在市場裡做起米干的生意,因為李詩梅的小名叫「阿美」,所以以阿美為名成為龍岡地區最出名的「阿美米干」。
粽子的種類 1.北部粽:台灣北部常見的粽子,主要以「蒸熟」的方式加熱,米飯吃起來口感扎實,也較粒粒分明,較分明Q彈,類似油飯 2.南部粽:台灣南部常見的粽子,主要以「水煮」得方式加熱,米飯吃起來較軟濡,口感也較「清淡」,著重於食材的原味。通常會配上醬料或花生粉。 3.鹼粽:鹼粽是在
Thumbnail
現在是如何處理小米的?瓦酪露部落常吃的「小米樹豆鹹湯圓」又該如何製作呢? 我們訪問了幾位部落中目前還在種植小米的長者與婦女,根據他們的經驗所給的建議為下:
Thumbnail
小米曾是瓦酪露的生活支柱,也是文化的根源。從食用到應用,小米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團隊與部落的長者、婦女合作,紀錄了小米從收穫、加工,再到製成傳統美食的過程,更深刻地認識了小米在部落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蘊含的文化意義。
Thumbnail
淡水阿給是台灣淡水區著名的傳統小吃,由油豆腐包入冬粉、絞肉、筍絲等餡料,再以特製的醬汁烹煮而成。阿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5年,當時楊文女士在淡水國中旁賣小吃,為了不浪費食材,便將油豆腐挖空,放入冬粉、絞肉、筍絲等餡料,再以特製的醬汁烹煮。這道小吃推出後,深受當地居民喜愛,逐漸成為淡水區的著名小吃。
Thumbnail
「草仔粿」是台灣人非常熟悉的米食點心,隨著揉進米皮中的野草不同,它有著各種名字,例如艾粄、雞屎藤果、茶粿 依照居住地區不同,它也叫做包仔粿、青糰、菜包。通常春天、清明節吃的才會將可食用野草揉進皮裡,讓它如春天到訪般有著各種綠色,同時也是祭祖好物;純白色米皮的粿則是冬至吃的,市場統稱為菜包。
第二十七章 烤 張雨寧看他疑惑站在原地這才解釋,這個“人神盟約祭”是排灣族重大的祭典,因為五年才有一次,又稱為“五年祭”!那一天會燃燒“小米梗”祈求未來每一年農收很好,還會造橋鋪路、製造刺球之類等等,有非常多的祭祀的步驟⋯ 張永年走過來說‘你要不要吃我們排灣族美食“撒布優”!’,孫三毛接過他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