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8|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非營利組織依舊過著形而上的生活?

台灣非營利組織從二、三十年前的為使命而戰,爭取弱勢者環境,經歷變遷,一直到今天的以永續經營為目標,NPO的理念已經翻了好大一圈。
因為前輩的倡議與立法,漸漸的非營利產業朝向健全的發展,更符合社會規範,良好的勞動條件,以及在工作中看見未來發展的可能。
社會企業、社會創新的發展、企業與政府重視CSR的影響力,非營利組織在使命上面對著不同的挑戰與革新,已不再是單純高唱爭取弱勢權益的那個年代。
某一次看見 KOL 對於庇護工場經營不善的質疑,這個社會希望NPO能夠具備成長的能力,不再只是手心向上的角色,當然組織本身也察覺到這樣的氣氛,開始強調請用正面態度看待服務對象,給魚吃不如給他們釣竿,但組織呢?是不是還是一個只會吃魚的孩子?
我見過幾個機構在服務與募款蓬勃發展的時候,行政部門卻忘記長大,系統與流程依舊停留在遠古的那個時代,用舊有的勞工制度,組織架構,管理著新式的員工,教育著這批90-00後的青年,管理團隊年齡有著40歲以上的落差,用映像管電視世代的觀點做著決策,聽起來很不可思議。
沒有組織不能夠改變,過去的做法成功不代表未來都成功,應該有更科學的方法取代舊思維。
NPO的前輩們辛苦了,感謝您打下了台灣弱勢者權益的基礎,未來永續經營的繼承,就讓這個世代的人來做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