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觀點的總體架構(06)

2024/01/0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走到這種穩定階段的傳產,一間中小企業可以養活十幾二十個家庭幾十年,夠讓員工把小孩養大到研究所畢業,也多有餘力留下一間房產。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產業失衡,傳產的推力推不上,科技業門檻又太高,而經濟成長的果實分配不均,生活成本差異甚大。這現像不是台灣特有,只是我們把人家一百年的過程減半,衝突也感到很大。但,怎麼解決?這種架構在戰略上有什麼方案可以處理? 也不是沒有,但觀念要整個改掉,才會有新的產業,重點要放在後面,不是前面。

所謂的後面,指的是智力水準在一半以後的人,他們的適應能力通常也不好,若用中產白領的思維,覺得換工作就換,薪資不好就轉,只是害死這些人。這些人圖的是穩定,以及一定社會地位的工作。

由於大學學歷以上出來的白領工作者,對這些都已經滿足,所以心態上較偏向拔尖,故無法理解社會有一大半的人,需要的是穩定的生活。經濟政策推動時,過度追求推高,就會把中下層的人推去死。

主管斷層底層失業,傳產式微真的沒人願意救?

舉個近年的例子,雙北工業區持續外移,舊有的中小工業區,從老舊的鐵皮倉庫被趕走,捷運附近一棟棟新屋落成,打造新的都市樣貌,這不是很好嗎?

很好,筆者自己也認同,老舊的巷道、堆棧的易燃物,確確實實危害都市安全,治安也沒有很好,若能改造成寬廣人行道跟大馬路的區塊,提升在地生活品質,沒有理由不去做。

但這些勞工怎麼辦?雙北外圍的工業鄉鎮(區),會吸納大量PR30以下的勞工,不是PR50喔,用基測標準看是30以下,程度不到資源班,需要特教的程度,但反覆訓練可以操作一項機具,多年成為熟練技工,拿到證照是可以的。要筆者來講,近年所有的政策,不分政黨沒有人針對這些PR50以後,甚至到PR30以下的人去想。

因為提出感覺就很Low。

很Low是結果,並非原因,這要連教育制度看進去,以前基本上國中成績在PR50後的學生,大致上都唸不了在地縣市的「知名職校」,能進去的人都在PR50、60以上,現在有的會衝到科大,多數畢業生都可以拿到一兩張證照,進入職場皆有一定事務處理能力,以台灣傳產貿易、運輸,偏商科的狀況來看,一兩年就可以上手,能穩定做好工作。

其實過去就是這樣,只是現在以程度論,PR60都去念大學,導致職校這類人變少,跟上一篇一樣就不多提。

成本觀念淡薄,網路一代發財不成反落深淵

問題在後段高職,學校訓練不僅不紮實,學生在校表現也很混,社會化程度不高,更無基本工作倫理、道德觀的建立。這些學生畢業後的工作能力很差,只能應徵跟體力有關的工作,其中不乏進入灰色產業,或是到八大去。

在過去的年代,工業區如果缺人,這類畢業生就是進工廠後被「師徒制教訓」,教訓到乖,被社會化夠了,變成我們眼中的正常人。那在學校豈不是浪費三年?現在工業區沒了,這些人要去哪?直銷帶貨、詐騙的基層就這些人,加上網路時代,一堆鼓吹發大財的論調,國家等於有一批人穩定製造負面效應。


去改造學校有用嗎?有用,但沒人會想做。不然口號改成「本校將會嚴管勤教,打到你們知道怎麼做人,畢業後成為工廠忠實的勞工」,誰想要去啊。但現實就是,能去黑道混到縱貫線老大,比例比考到台大博士還低,各種灰色產業也是僅能糊口,不論男女只要年輕歲月被消耗在其中,未來就得花大量社會福利網去承接。

說白了,就是教育現在就得讓學生明白,一步一腳印的重要,不要只想一夕致富。但現今教育無法告訴學生「認命」,身為老師沒人說得出口:「你成績這樣,腦袋不好,家境不佳,努力認清現實,未來找個3萬多薪資的工作可以養自己再說。」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52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14.3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