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9|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本地分中 五識身相應地 第一 P.12

若於認識階段任由主觀涉入,很妙的是⋯⋯有些明擺著的客觀特質你就是會無視無感,因為他的直覺中的好惡或偏見會以否定判斷先行,判斷,而後納入。不是說其人對這些特質就不能知,例如眼,他與物相對時還是看見,因為他的官能是正常的,只是不入心;不入心智的物性特質,就進不了直覺意識中那個資料庫。我們對一物的客觀知覺認識就不再單純根於你所見、聽、聞、味而攝受的那個「什麼」,這就是「不正」。故依此認識為背景所支持的思維及判斷,就容易偏離「物象本然」所能提供而知覺感官所能感受的一切。
你看他在五識裡特別強調「眼識」,就如同我在審美論述進行中發現,之於直立身軀行動的二足動物而言,這個感官是一切感官的前哨,至於原理,我在那命題中步步審慎,做得算是太仔細了。所以開章不遠就說「眼識為一切種子識」,可惜他沒有發展論證,只是作為結論提出。所以其人若問了「為什麼」,可能就得自行求解,這對於閱讀只止於字義的讀者來說,其實有點困難。
我認為直到目前為止,理論中的「正與不正」、「染與淨」、「生或不生」,都不涉及世俗道德判斷。也就是說,在這些二元對立的概念(或比喻)中,沒有一個正義與邪惡的二分。這些二元的概念所指涉的是我們前述「本然」的狀態與其對立面。所以我們不應當說,「染」就是受污了、本然意識之不生就是被「蒙蔽」了,而「不正」想當然是「不正確、不正當、邪惡或匱缺可悲的」,事實上,這些帶有批判性質的字眼本身指出詮釋者的觀念滲入道德判斷,故此這個決定心本身就是「與認識無關的其他標準或成見有染」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