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分中 五識身相應地 第一 P.8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以上詮釋,可以貫徹全篇」的意思是-關於「眼識自性」的詮釋邏輯和概念結構,同樣適用於此篇其他感官意識的詮解。
在詮釋系統中,這裡面關鍵的概念例如「自性」、「所依」、「等無間」、「意」「種子」、「淨色」、「無見有對」的詮釋應該具有統一性,力求於理論系統中到處適用、無礙無違,不至於前後矛盾。
意及種子如前分別,「耳識自性」意識中感官經驗的類型概念歸納,緣於我們於所有對「聲」的感官經驗,這些概念也是無見有對的。例如我意識中有一類聲的概念是「鼓聲」,我不必於當下聽見鼓聲,類型概念的內涵及特質自於意中有與感官印象應和指涉。這就是「無見有對」。這些類型概念有許多種,例如貝聲、大小鼓聲、舞聲歌聲、諸音樂聲、俳戲、叫聲、女聲、男聲、風林等聲、明了聲、不明了聲、有義聲、無義聲、下中上聲、江河等聲、諍諠雜聲、受持演說聲、論義決擇聲、如是等類有眾多聲。
意識中一切聲音的類型大略可歸納為三種-
  • 因執而受
  • 因不執而受
  • 因不執受不執受
這三種類型的區分原則⋯⋯得花一點功夫去發展推論澄清,之後或許可以確定。所謂「大種」-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涵攝共相特質所建立的類型範疇。
或許我們可以再複習一次「大種」的四大特質,這四大種為地、水、火、風-
  • 地-作為基礎的性質。於內,指涉自體的自我意識;於外,指涉自體所能感知的現象世界,包括對時間、空間的感知與時空條件之下物我相對關係的現實意識。
  • 水-指的是可能促成交融、互染的現象。於內,指意識融攝的能力;於外,聯類一切液態的特質。
  • 火-指的是使一切臻於完熟的動力。於內,指一切可能促發實踐行動的激情;於外,指一切性質溫暖,可能育孕、促熟事物的現象。
  • 風-現象世界的能動性。於內,指思維、觀念。於外,指現象世界可能移轉、傳播、變化的現象。
「因執受大種聲」-凡執以上一切為背景所受之聲。若依於此解,比較無法想像的就會是「因不執受大種聲」,那是怎麼樣的一種執受或那是怎麼樣一種聲音?如果依現實情境推想,單憑主體以五識身為相應地,如何能夠「不執受」?在這裡,我們思考一種「不執受」的狀況幾乎是不可能的,故而我認為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執受」或「不執受」的範疇定義。
「執受」由兩個動詞組成,先有所執,依執而受。如果我們把「執」這個動詞理解為「持有」,那麼依普遍生理共構「不持有」的狀態就是不可想像的;但如果,我們把「執」理解為「固執」或「執著」,那麼,我們在自覺主導意識的狀況下,就有充份的可能「不執」或「不受」。這怎麼說呢?我們就近一點回想「淨色」-「耳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淨色」,如前所述,我們的感官所能觸及,是這世界的表象;意識依五感所攝、識別這些表象,是依於「淨色」,也就是關於這些現象的類型概念。我們經由習染,先建立了現象的類型概念,而後才能依類型概念歸納一切生命歷程中的感官經驗。
換個方式說,在文明世界中的所有人,都是自「關於紅色」的感官經驗中,先依他人教導建立了「紅色」的類型範疇概念,而後依據概念去歸納現象世界中所有的「類紅色」,這就是「先有所執,依執而受」。但客觀現象的展現是先於概念,故而不受類型概念框限的,我們在紅色之中建立「紅」的概念,把所有現象世界的「紅色」歸於一類,對於感官觸受而言,這個「一」的感官意識,其實是粗陋、非真的。這就是「表象世界」之實與「概念世界之實」間的落差。
這樣,我相信夠清楚了。我得衷心贊揚一下這細心的詮說者。
所以相較於「執受」-依執而受的這些聲音,我都認為是真實的聲音。相反,我在接受這些聲音、受其觸動同時,能夠察覺認知與真實之間的落差,所以人感知物象能夠不受概念圈限,這是「不執而受」。
第三種類別很有趣,全天下有趣的事物都像個迷人的問題。「因執受不執受大種聲」,我覺得這是因於執受(也就是因於既定概念)否定客觀現象的一種狀況。例如我受類型概念所限,把某一種聲音歸於邪惡或虛假,我因為這判斷而拒絕攝入感官經驗的這類聲音。
是耶非耶⋯⋯其實我不太能夠確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會員
346內容數
自2020年初,我們被動地進入了一場漫長的生存戰疫,面對的,本是看不見的天敵,然因緣所會,人事交織,各有所私,天災,便有了人禍的特質,於大事件中的個人,所有無力、未知、種種驅力趨生避死,感蕩心靈,故有此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胡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復有二業:謂隨意識轉、隨善染轉。
又彼諸法同一所緣,非一行相,俱有相應一一而轉。
又即此色復有三種:謂若好顯色、若惡顯色、若俱異顯色。
又顯色者,謂光明等差別。形色者,謂長短等積集差別。表色者,謂業用為依轉動差別。
彼所緣者謂色,有見有對。 凡眼識所緣⋯⋯我覺得「攀附」的意象對理解兩者之間的相對關係很有幫助,這個意象會使「緣」字變得很生動。凡「眼」-視覺感官與物相繫而能知見的這一局部,就是世界在人眼中的表象的顯現。這是一組對生的關係,有眼所識,就一定有對應的所識之物,故「有見有對」。其區分歸納大致類似伽利略以
復有二業:謂隨意識轉、隨善染轉。
又彼諸法同一所緣,非一行相,俱有相應一一而轉。
又即此色復有三種:謂若好顯色、若惡顯色、若俱異顯色。
又顯色者,謂光明等差別。形色者,謂長短等積集差別。表色者,謂業用為依轉動差別。
彼所緣者謂色,有見有對。 凡眼識所緣⋯⋯我覺得「攀附」的意象對理解兩者之間的相對關係很有幫助,這個意象會使「緣」字變得很生動。凡「眼」-視覺感官與物相繫而能知見的這一局部,就是世界在人眼中的表象的顯現。這是一組對生的關係,有眼所識,就一定有對應的所識之物,故「有見有對」。其區分歸納大致類似伽利略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身體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五種感覺,平常就像空氣一般自然,很容易覺得習以為常,甚至變得麻木,通常只有在生病、受傷的時候,才會發現他們的重要性。 在五種感官中,如果必須要失去其中一種感覺,你會選擇哪一種呢?
攝類學 | 紅白顏色 | 立自宗 | 味處(1),介紹完了味處後,皆下來介紹五處中的觸處,觸處這部分(四大種能造/所造之觸)是非常重要的內容,要多注意喔~ 以下引用原文: 觸處之性相,身識所領受境。 觸分為兩種:四大種能造之觸與四大種所造之觸二類。 四大種能造之觸分為四種:地、水、火、風四類。
探討分享了「執受」、「大種」、「所生聲」各自是哪種意思,了解含義後就可以辯論鋼琴聲、錄音機的聲音、音響的說法聲,是是「執受大種所生聲」或是「非執受大種所生聲」了~
本文探討攝類學中的聲處概念。 聲處定義為耳識所聞境,分為執受大種所生聲(如鳥叫、拍手)和非執受大種所生聲(如風聲、雷聲),並且文末附上一些思考題目可供大家思考~
Thumbnail
理路幻藥課文內,立自宗定所義色法及其分類,包括五處(色、聲、香、味、觸)和顯色、形色等。顯色分為根本色和支分色。接著提出五個練習論式的問題,涉及眼識所緣境、形狀和眼識認知等概念。這些問題旨在通過辯論來深化對基本佛學名相的理解,強調使用論式進行討論的重要性。整體目的是培養學習者的辯論思維能力。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我們的心靈在經歷收回投射中,潛意識和意識的位置漸漸分層出來,此刻,我們的Self已經“看見”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皆為人類意識進化所需而設計的機制,都能夠被彰顯出來,即便這兩者從眼前看來是如此的矛盾相衝、無法被放置在同一個時空裡,然而,就因為如此,人類的物質與神性、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潛意識才能有各
Thumbnail
六、文化資產的結構   筆者從事文化資產修復工作,透過調查研究、規劃設計、修復工程到重新賦予文化資產生命的過程,何謂文化資產的結構?   第一,何謂文化資產之象徵?文化資產不管有形或無形,都具有有形、實在、物理的部分,如:聲音透過空氣振動傳遞。都具有想像的部分,如:成雙法則,一方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身體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五種感覺,平常就像空氣一般自然,很容易覺得習以為常,甚至變得麻木,通常只有在生病、受傷的時候,才會發現他們的重要性。 在五種感官中,如果必須要失去其中一種感覺,你會選擇哪一種呢?
攝類學 | 紅白顏色 | 立自宗 | 味處(1),介紹完了味處後,皆下來介紹五處中的觸處,觸處這部分(四大種能造/所造之觸)是非常重要的內容,要多注意喔~ 以下引用原文: 觸處之性相,身識所領受境。 觸分為兩種:四大種能造之觸與四大種所造之觸二類。 四大種能造之觸分為四種:地、水、火、風四類。
探討分享了「執受」、「大種」、「所生聲」各自是哪種意思,了解含義後就可以辯論鋼琴聲、錄音機的聲音、音響的說法聲,是是「執受大種所生聲」或是「非執受大種所生聲」了~
本文探討攝類學中的聲處概念。 聲處定義為耳識所聞境,分為執受大種所生聲(如鳥叫、拍手)和非執受大種所生聲(如風聲、雷聲),並且文末附上一些思考題目可供大家思考~
Thumbnail
理路幻藥課文內,立自宗定所義色法及其分類,包括五處(色、聲、香、味、觸)和顯色、形色等。顯色分為根本色和支分色。接著提出五個練習論式的問題,涉及眼識所緣境、形狀和眼識認知等概念。這些問題旨在通過辯論來深化對基本佛學名相的理解,強調使用論式進行討論的重要性。整體目的是培養學習者的辯論思維能力。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我們的心靈在經歷收回投射中,潛意識和意識的位置漸漸分層出來,此刻,我們的Self已經“看見”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層次—皆為人類意識進化所需而設計的機制,都能夠被彰顯出來,即便這兩者從眼前看來是如此的矛盾相衝、無法被放置在同一個時空裡,然而,就因為如此,人類的物質與神性、內在與外在、意識與潛意識才能有各
Thumbnail
六、文化資產的結構   筆者從事文化資產修復工作,透過調查研究、規劃設計、修復工程到重新賦予文化資產生命的過程,何謂文化資產的結構?   第一,何謂文化資產之象徵?文化資產不管有形或無形,都具有有形、實在、物理的部分,如:聲音透過空氣振動傳遞。都具有想像的部分,如:成雙法則,一方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