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8/1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個人品牌的價值內容與目標客群

前言
在個人品牌與社群經營相關的文章當中,不知不覺就來到了第四篇,在上一篇文章當中,談到的重點就是個人品牌的公式,這個公式當中蘊含了個人品牌的經營策略,而在這篇文章當中我同樣會以我自身為例,針對「價值內容」與「目標客群」來討論。
之所以寫了這麼多篇文章,更像是我本身在思考與發想的過程,回顧前三篇文章,也都在談論我自己的問題與我實際遇到的情境,包括重新開始「社群經營」本身、面對質疑、調整經營策略(這篇與上一篇都是)等。
我發現在經營的過程當中有太多挑戰與問題,是要開始了才會知道的,然而這就是在行銷上真正會遇到的狀況,所以我也藉由這些狀況與大家分享,我是如何去發想並且解決問題,也提供給還沒有先行開始,對個人品牌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參考,每個人的經營方法與策略都不一樣,也沒有一條絕對正確的路,或者某個絕對正確的策略,最重要的是找出最適合自己,且能夠創造機會的一條路。
鎖定目標客群之前:做好品牌定向
相信關於目標客群這件事,許多人都聽說過,也就是在行銷上常說的TA,而目標客群究竟是什麼呢?又要如何找到適合自己品牌的目標客群?
在設定目標客群的時候,要優先考慮的,就是一個個人品牌的定位,有了清楚的定位,才能思考要如何鎖定目標客群,這陣子關於我自己亂糟糟的品牌定位,大概就是最錯誤的示範。
我一連開了好幾個粉絲專頁,包括以文學與故事教學為導向的「秋逸靈X故事提煉所」,以心理學分析為導向的「心理室」,加上我自己的個人版面,也在IG把帳號全部都拆開來,不同的帳號放不同的內容,這樣固然有一個好處,就是定向可以更加的明確,受眾更加集中,但有著更大的壞處。
第一點,是如果把社群媒體的內容與受眾切分開來,就必須要耗費時間在與該領域的其他經營者競爭,這點光是以一個品牌來看就很難做得到,也要去思考每一個社群帳號的行銷策略,這也違背了我在上篇文章所談到的高效率、策略化經營,這樣把社群分散的作法不僅造成經營者本身蠟燭兩頭燒,也容易造成受眾的混淆。
第二點,是這些社群帳號吸引來的受眾,根本不會認識我的「個人品牌」,這些分散的帳號,都沒有辦法讓受眾記住「作者是誰」,這無疑是一種無效化經營,因此我在籌備下一階段的內容影音化時,才回過頭思考了這個問題。
因此,我決定不經營這些社群上的「品牌」,而是重新把導流回到我這個「個人」的身上,而我這個人的定向是多元且跨領域的,唯一能夠概括的即是「專業與深度議題」,無論是在文學、哲學、心理學、商管、法政、社會學等等我會產出的文章、影音或圖文,都能夠用這樣的定向去概括,也就是我所會產出的價值內容。
如何選定目標客群與篩選經營平台?
選定了定向之後,我要開始思考這樣「專業與深度議題」的內容,會吸引什麼樣的受眾,又是在什麼樣的社群平台上,比較可以聚集這些價值內容的受眾,我先以長篇文章作為第一個目標客群的定向,並且篩選合適的平台。
我觀察了好幾個比較多長篇文章的平台,包括medium、方格子、鏡文學等,在這些平台上發表內容的好處就是已經有固定的受眾群,並且可以穩定的更新內容,比較不利的部分就是競爭者的人數眾多,容易分散受眾的注意力,我個人認為會是在這些平台當中先穩定經營,到有一定的曝光度與受眾群時,再將內容導流到個人平台(付費架設的網站、社群帳號等)。
後來根據觀察之後,我選定了編輯器操作好用、客群與文章分類多元,並且有機會將文章投放到外部媒體的方格子網站,註冊了作者帳號,並且把之前撰寫的一些文章也放上網站。
目標客群不一定是侷限於大眾所熟知的年齡、性別、職業、地區等等,像是我設定的目標客群就是「對人文社科、邏輯、專業化、有深度的內容感興趣的讀者」與「想了解個人品牌經營與邏輯思維技巧的讀者」兩大讀者群。
當然,在我自己的臉書平台上已經累積了一些這樣的讀者,但在經營的過程當中,並不是把文章丟著等讀者自己送上門,而是要透過行銷與投放尋找潛在的客群,關於這部分在下面會有更詳細的說明。
價值內容的產出
設定完目標客群之後,就是要開始進行有系統、有目標,並且穩定的產出了,這部分其實非常考驗經營者的耐力與持之以恆的決心。
如果你是一個剛起步開始經營個人品牌的經營者,那在這個階段感受到的挫折會非常高,依據我自己的經驗,經常會有耗費心思產出的文章,但是瀏覽數與點擊率極低的狀況出現,而這狀況可能會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包括我自己也是。
這時候我採用的調適是把這些文章,也就是我生產的價值內容,不只是看作個人品牌與社群經營的工具,而是這些內容的生產對於我自己來說也是有價值的,想紅的方法很多,但都是一時的,我既然選擇了比較難吸引受眾的專業與深度內容,就勢必會面臨受眾培養的困難與品牌經營不易,這時候更要選定自己真正投入並且有興趣產出的價值內容為自己規劃,才會是有收益的。
我規畫了幾個近期寫作的方向,分別是心理與社會議題分析、邏輯與思考力、個人品牌與社群這三個大方向加上一些較零散的文章,並且為自己設定了每日更新與投放的目標,每天更新這三個大主題中其中一個主題的文章,並且擬定行銷與投放的規劃。
找尋適宜的投放與曝光管道
接下來就是關於行銷與投放的部分了,行銷與投放的管道我大致上分為下列幾種,並且逐一分析利弊:
  • 臉書、ig、推特等社交媒體的個人帳號:好處是沒有門檻,互動率較高,壞處是人數眾多紛雜,基本上沒有一個主要的定向。
在社交媒體上面經營,如果不是已經累積一定名氣的個人品牌,初期比較沒有辦法有系統化的經營價值內容,臉書的內容比較雜,會是個人的私人內容與社交互動居多,通常也不適合放長文。
IG可以進行系統化的經營(開設專業帳號),洞察報告的功能也都頗為實用,以視覺化或者影音內容為主,流量可以衝高但是長久經營也有一定的難度,一樣不適合放長文,我原本有想過可以透過視覺化圖卡內容的經營,但後來發現生產的內容不適合圖卡,且圖卡的生產時間成本過高,也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把內容有效的轉化成圖卡。
  • Medium:以英文介面與較多國際內容為導向的平台,我個人是沒有很習慣它的編輯器介面,但是也有許多台灣作者在使用,每周也有固定的電子報,如果有興趣的話撰寫長文的作者也可以嘗試此平台,我身邊也不乏這個平台的愛用者。
  • 方格子:有很多分類、編輯推薦、出版專題等等機制,編輯器的介面很簡單好上手,可以即時看見文章的瀏覽輛,也是我挑選過後覺得最適合我用的平台。
這些平台可以跟社群帳號混用,在社群帳號上尋找一些管道(社團、好友、合作粉專、廣告等)把這些平台的連結投放到有機會吸引受眾的地方,或者是像我第一篇文章提到的,如果在有潛在受眾的社群當中投放內容,就很有可能造成迴響,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寫小說,並且在小說創作的社團當中交流、求評論、求觸及,也就是想要透過社團當中的潛在社群導流到自己的個人帳號或者放置內容的平台,這樣的模式很多人在運用。
以我自己的例子來看,前幾天寫了幾篇文章同時放上方格子的平台,內容都是我所規劃的「專業化、深度」的相關議題,其中,沒有經過任何宣傳與投放,只是在平台上架的幾篇文章瀏覽數都停留在個位數,在個人臉書版面上撰寫、宣傳的文章獲得了三四十的瀏覽數。
有一篇談論批判性思維的文章,同時在個人臉書版面、臉書社團「職涯實驗室」、line的兩個社群上宣傳,就獲得了將近一百四十的瀏覽數,雖然比起其他長期經營的人來說這個瀏覽數是偏少的,但是以我自己在平台上的經營成效來看,確實是有一定差異的。
結語:持續經營才是一切的根基
要經營一家公司絕對不是一時半刻的,同樣的,個人品牌也不是,經營一個個人品牌同時需要穩定產出內容、擬訂行銷的策略、觀察競品的趨勢、衡量成本與收益、營造品牌形象、找尋合作與曝光機會等等,一家公司所需要具備的條件,在經營個人品牌時也幾乎都要具備,這些的關鍵都在於保持彈性、創新的思維與持之以恆。
一夕爆紅當然是很多人所欣羨的,在去年的時候我的寫作課程獲得華語故事首席教練許榮哲老師的推薦,該篇文章獲得了一千多讚,好幾百人轉發,在當時的文學圈內,尤其是有在經營故事寫作的人,掀起了一陣討論,也因為這樣我認識了許多平時不會有機會接觸到的編輯、作家、醫師、自媒體經營者等等。
我不否認這樣的經驗確實為我帶來了一定的人脈與流量,但是當熱度過去之後,要如何留住這些,而不是讓機會白白給損失,就是持續的經營,像現在已經過了差不多半年,熱度也都過去了,我才發覺要經營個人品牌不能夠只是靠偶然的人脈與機緣,一步一步穩穩的生產與經營,才能打造出穩固的個人品牌。
下一篇的文章將會談論到在個人品牌的經營當中需要具備的「軟實力」與「實用技能」,關於這方面的分析與如何培養,也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期許我自己與有意經營的讀者朋友們,在這些技巧與檢討的當中,能夠更成功的打造個人品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