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想靠近,而是禁不起傷害:淺談迴避型依戀與迴避型人格障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很多時候並不是願意選擇孤獨,而是害怕靠近所帶來的傷。

很多時候並不是願意選擇孤獨,而是害怕靠近所帶來的傷。


前言:捉摸不透,忽遠忽近

有一種人是這樣的,在一段關係當中,什麼心底的話到了嘴邊都說不出口,對待他人容易忽冷忽熱,無法輕易接受他人的給予,也不願意/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情緒、想法表達出來,總是選擇自己壓抑。

我們或許在表面上的行為看來,這樣的人是難以接近、多疑、甚至看來自以為是,不願意接受他人的想法,但真是如此嗎?這篇文章當中將從依戀理論與DSM-5的歸類來看,探討這類行為可能的心理特質與人格。

迴避型依戀的特質

什麼是「迴避型依戀」?首先我們要先從John Bowlby 提出的依戀理論開始談起,原先是該理論發展出來是針對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而後應用於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當中,我認為其實不只是親子、伴侶之間,而是可以應用在各類型的依附關係之間來討論。

依戀理論將依戀分為四種類型,以「逃避」與「焦慮」的程度來劃分,而迴避型依戀是其中屬於「高逃避」、「低焦慮」的依戀類型。

這類型的人往往對於一段關係抱持著高度的不安全感,對於建立關係中可能冒風險的行為會產生不願、不敢的認知,以致於在關係當中少有想法、感受的交流,常讓人有「疏離」之感。

有迴避型依戀特質的人,也會不敢接受、懷疑他人的好意,讓關係中的另一方時常產生錯誤的自卑感,「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我是不是不值得信任」等扭曲的認知,久而久之關係中的雙方都會出現問題。

他們具有對於建立親密關係的高需求,但同時有可能會具備「假性獨立」的傾向,告訴自己對於關係、在關係中產生的情緒是「無所謂」的。

這樣的認知又有確立與不確立的狀況產生,這樣特質較典型的個案在這類認知上通常是確立的,他們真的會認為「無所謂」,非典型一些的容易擺盪在「十分在意」與「無所謂」,兩種極端的認知之間。

他們也難以承接他人的情緒,因為連自己的情緒都難以承接,或者以壓抑的方式處理,因而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關係中另外一方的情緒。

因此,在與這樣特質的人維繫關係與信任往往是困難的,關係也容易不持久。

迴避型依戀特質的可能成因

會造成這樣的特質產生,時常是因為在幼年時期所受到的情感忽視,父母(個體在發展歷程當中,第一個接觸到的外在客體)與他們的親密關係建立並不完全,個體沒有獲得足夠的情感關注。

可能是父母只關注成就、表現,對於個體的心理發展與情緒較為不在意,甚或父母本身在與個體建立親密關係時,就帶有迴避型依戀的特質,讓個體容易複製原生家庭的關係模式。

也有另外一種可能,成因並不是於幼年時期所產生的,個體在一開始時尋求一種高度親密關係的建立,也嘗試自我坦露與表達,但因為在這樣的行為當中,個體得到的是負向的回饋(可能是被厭惡、被嫌棄、被遺棄等等),因而在個體的情緒上,這樣的行為直接連結到這些負向回饋所帶來的情緒。

因而面對下一段親密關係時,很容易將某些行為連結到過往的經驗,形成種種想法,累積起來成為一個難以消去的認知狀態,他們往往會為了避免這些負向回饋,而拒絕建立親密關係中重要的自我坦露,因而產生關係上的疏離。

這些認知狀態,例如「我只要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與情緒,對方就會覺得厭惡、煩躁。」、「對方有可能根本不是真心的在乎、關心我,且隨時都可能離開我。」

無論是什麼成因,與迴避型依戀特質的人建立關係是很困難的,他們也很容易在一段關係中受傷,即使他們的行為看來容易令他人不解或受傷,但其實在心理脈絡上都是有跡可循的。

我認為在與具有迴避型依戀特質的人建立關係的當中,要避免過度造成揣測的行為,因為難以摸清,因此他們會覺得十分的不安全,也盡量避免一些過度謹慎與表面化的行為,那會容易加深他們的不信任感。

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在關係上的一致性,讓他們在相處的過程當中觀察,發現「這個人是一致的」,也連帶能夠慢慢的放下他們放大的焦慮感與風險認知。

建立信任感後,再進一步就是同理他們的童年經驗、過往經驗,陪伴他們進行回溯,並且建立認知,即是「會發生這些不是你的錯,不是因為你做了某些行為,你就會被拋棄/厭惡」,當然這個過程需要許多時間,畢竟他們經歷過往事件形塑的認知,也不是輕易能夠改變的。

他們並不是希望疏離,因此關係中的另外一方,也不需要因為他們的疏離感而感到挫敗或者自卑,或許他們的某些行為可能讓人受傷,但他們要重新建立認知需要高度的信任與同理,關係中的另一方也要學習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給予。

關於迴避型人格障礙(APD)

上面談及的「迴避型依戀」是一種可能於關係之上體現的特質,而以下我們要來談到的是帶有這種特質的人,可能有的人格傾向,也就是「迴避型人格障礙」。

「迴避型人格障礙」不只像是體現在關係上的「迴避型依戀」特質了,上面所提到的「迴避型依戀」特質比較片面,而「迴避型人格障礙」則是比較全面性的。

這種人格障礙有幾個容易出現的認知狀態,以下是列在DSM-5(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的診斷標準。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贊同而受到傷害。

2、除了至親之外,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僅有一個)。

3、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捲入他人事務之中。

4、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盡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怕惹人笑話,怕回答不出問題。

6、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面前露出窘態。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以上的七項診斷標準中,符合四項(含以上)者,很可能就是迴避型人格障礙者,這些認知狀態有可能體現在社交恐懼、其他迴避行為當中,也有可能經由轉化而變為過度的自我膨脹等等。

他們具有嚴重的自卑感,對於自我價值的建立是不明確的,因此常常認為自己應該出類拔萃,當沒有達到的時候,就會因而焦慮,或者產生「我就是個廢物」這類型的極端認知,這不僅只於關係之上,而是對於成就、表現都會產生的認知狀態。

對於一段關係的渴望,他們通常渴望「完美關係」,但因為過度自卑或者是過度焦慮的緣故,認為自己不配得/完美的關係不存在/他人並不值得信任等類似的想法(因應個案的狀況不同,產生的想法也不會一致),

在行事上,他們的退縮往往是因為過度謹慎的關係,在考慮是否做出一個行為時,他們會對於潛在的危險(無論機率高低)產生高度的焦慮,而這樣的焦慮感就會造成他們不輕易做出任何帶有風險的舉動。

他們在一段關係之中,非常需要「證明」與反覆的「確定」,否則他們會持續的懷疑與感到焦慮、畏懼,對於自我坦露的行為(例如:表達情緒、想法),他們有可能是「不想」去做,認為「做了容易受到傷害」,或者是「想卻容易感到害怕、焦慮、懷疑,而導致做不到」。

他們很害怕受傷,或者得不到認同感,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他們可能會轉而尋求高度的優越感來填補認同感的需求,這樣的優越感同時也讓他們可以維持在安全地帶。

他們少有與他人進行交流的行為,或者是容易以忽略的方式排除反對的聲音或者情緒,這種時候通常會有人以為他們自高、自滿,聽不進他人的意見,而事實上,這樣的行為只是他們缺乏安全感與尋求安全感的表現。

迴避型人格障礙容易伴隨著社交焦慮症、憂鬱、恐慌症狀的產生,最主要就是他們的核心認知與情緒狀態是扭曲的,這些扭曲的狀態可能會有不當的連結,也就是潛意識中的情緒連結到某些認知上,因而造成某些常人不會產生的扭曲認知。

他們也常在關係中表現出上述提到的迴避型依戀特質,關於他們的成因,相較於迴避型依戀特質的成因又更加的多樣與複雜,因為人格是一個連續且非線性的發展過程,每個個案的個體差異性也非常大。

因此比起統一的歸因,我認為更準確的是去觀察不同的個案,每個個案在符合的特徵不同這幾項特徵的強度也不一,因而分析個體還是更好的做法。

結語:給予空間,加上信任與安全感才是相處之道

無論是迴避型依戀、迴避型人格障礙,我認為那都不是他們所願意選擇的,很多時候會看著表面的行為而去責怪、歸咎於他們,其實對於他們就會產生二度的傷害,甚至產生惡性循環,讓他們的自卑、焦慮情緒不斷的加深。

有這些特質或者行為的人,很多時候他們需要的是時間,心理上的特質甚或是人格不是一時片刻造成的,當然也不是一時半刻能夠解決的,而在關係當中他們也需要保有自己的安全空間與界限。

想要靠近他們,需要在他們覺得安全的界線內,慢慢去建立信任關係,並且讓他們感受到有人真正的在意與同理他們,進而在關係中讓雙方都保持平衡、安全的狀態,才能夠維繫長久的關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暖心湯圓-avatar-img
2023/01/27
與這樣的人交往,雖然深愛卻很折磨
avatar-img
秋逸靈的沙龍
33會員
18內容數
秋逸靈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1/23
心理效應都是在認知與情緒當中發生的,尤其是在投資市場,恐懼、貪婪、跟風等等的,都是在投資市場上常常出現的心理現象,在這篇文章中會進行解析與探討。
Thumbnail
2022/01/23
心理效應都是在認知與情緒當中發生的,尤其是在投資市場,恐懼、貪婪、跟風等等的,都是在投資市場上常常出現的心理現象,在這篇文章中會進行解析與探討。
Thumbnail
2021/09/18
在投資的操作當中,我們常聽到要停損、停利,停利的狀況不少見,但是關於停損的部分,往往會出現一個景況,許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為什麼明明知道該項投資商品的獲利會一直下跌,甚至賠光本金,卻依然有許多的投資人會繼續堅持續抱該項投資商品?
Thumbnail
2021/09/18
在投資的操作當中,我們常聽到要停損、停利,停利的狀況不少見,但是關於停損的部分,往往會出現一個景況,許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為什麼明明知道該項投資商品的獲利會一直下跌,甚至賠光本金,卻依然有許多的投資人會繼續堅持續抱該項投資商品?
Thumbnail
2021/09/12
前一篇,我們談過了前提為「理性」的賽局理論、在各種賽局當中適用的均衡策略,但是顯然在我上文中提及的「理性條件」與「非理性條件」共同構成一個情境時,賽局理論是不適用的,因為我們只能夠針對理性條件,且大多以量化的模式來計算。
Thumbnail
2021/09/12
前一篇,我們談過了前提為「理性」的賽局理論、在各種賽局當中適用的均衡策略,但是顯然在我上文中提及的「理性條件」與「非理性條件」共同構成一個情境時,賽局理論是不適用的,因為我們只能夠針對理性條件,且大多以量化的模式來計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依戀:一種超越肢體接觸的深層信任 依戀不僅僅是肢體接觸,更是與特定對象建立持久的相互信任感。遺傳因素在依戀中的影響相對較低,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佔據了四分之三,尤其是在一歲半以前的成長環境最為重要。我們通常認為性情是天生的,但實際上,它很容易受到養育者之間的關係影響,並且可以改變。
Thumbnail
依戀:一種超越肢體接觸的深層信任 依戀不僅僅是肢體接觸,更是與特定對象建立持久的相互信任感。遺傳因素在依戀中的影響相對較低,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佔據了四分之三,尤其是在一歲半以前的成長環境最為重要。我們通常認為性情是天生的,但實際上,它很容易受到養育者之間的關係影響,並且可以改變。
Thumbnail
迴避型依戀是一種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逃避、疏離、不信任的行為模式。迴避型依戀的人,通常不喜歡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不願意接受別人的關心和支持,他們寧願獨自解決問題,也不願意依賴別人。迴避型依戀的人,往往會錯過許多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也會讓自己和別人都感到孤獨和不快樂。 迴避型依戀的成因
Thumbnail
迴避型依戀是一種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逃避、疏離、不信任的行為模式。迴避型依戀的人,通常不喜歡與別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不願意接受別人的關心和支持,他們寧願獨自解決問題,也不願意依賴別人。迴避型依戀的人,往往會錯過許多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也會讓自己和別人都感到孤獨和不快樂。 迴避型依戀的成因
Thumbnail
Q:談戀愛時,哪一段話最符合你的戀愛模式? 選好答案了嗎?以下就要揭曉在親密關係中4種常見的依附模式,以及如果你和另外一半的依附模式不一樣?能用怎樣的方式,找出共同可以努力的戀愛步調。
Thumbnail
Q:談戀愛時,哪一段話最符合你的戀愛模式? 選好答案了嗎?以下就要揭曉在親密關係中4種常見的依附模式,以及如果你和另外一半的依附模式不一樣?能用怎樣的方式,找出共同可以努力的戀愛步調。
Thumbnail
初看這本書名「愛無能」以為講的是在愛中失能,但真正翻開這本書才理解到原來想要呈現的是許多人在愛的洪流中迷航而找不到上岸的方向,總是氣惱挑選了老半天卻總是找到錯誤的對象,不是在戀愛關係中唯唯諾諾失去自我,就是溝通出現問題而無法維繫長久且穩定的關係,尤其不解這樣的惡性循環到底要繼續到何時?是自己的戀愛運
Thumbnail
初看這本書名「愛無能」以為講的是在愛中失能,但真正翻開這本書才理解到原來想要呈現的是許多人在愛的洪流中迷航而找不到上岸的方向,總是氣惱挑選了老半天卻總是找到錯誤的對象,不是在戀愛關係中唯唯諾諾失去自我,就是溝通出現問題而無法維繫長久且穩定的關係,尤其不解這樣的惡性循環到底要繼續到何時?是自己的戀愛運
Thumbnail
什麼是依附關係呢? 我們將最初的母嬰關係稱為“依附” 依附是一種社會性情感聯接 它來自於嬰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感情上的聯結 成人的依附類型,跟小時候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十分相關 尤其在成人後的感情世界,不同的依附型態,對於感情會有極大的影響 因此,了解自己的依附關係的類型,就顯得很重要了
Thumbnail
什麼是依附關係呢? 我們將最初的母嬰關係稱為“依附” 依附是一種社會性情感聯接 它來自於嬰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感情上的聯結 成人的依附類型,跟小時候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十分相關 尤其在成人後的感情世界,不同的依附型態,對於感情會有極大的影響 因此,了解自己的依附關係的類型,就顯得很重要了
Thumbnail
什麼是逃避型依附的人 逃避型的核心是「不受束縛」。 他們既不依賴別人,也不接受依賴,認為獨立獨活的狀態最好 同時,也極力避免帶給別人麻煩,重視自我責任。 所以看起來可能很獨立 喜歡一個人生活,勝過於兩個人 不擅長表達或感受情緒,什麼事都是淡淡感覺 不喜歡做決定,不喜歡改變、不喜歡衝突
Thumbnail
什麼是逃避型依附的人 逃避型的核心是「不受束縛」。 他們既不依賴別人,也不接受依賴,認為獨立獨活的狀態最好 同時,也極力避免帶給別人麻煩,重視自我責任。 所以看起來可能很獨立 喜歡一個人生活,勝過於兩個人 不擅長表達或感受情緒,什麼事都是淡淡感覺 不喜歡做決定,不喜歡改變、不喜歡衝突
Thumbnail
心理學教會我,在批判之下,還有很多人性可以探究。在第一段感情分開後,我意識到愛情從來就沒有對錯,一百種人就有一百種愛情,愛情更是直接把人活生生地揭露出來,不論我們藏的多深,在愛面前,既渴求,又害怕受傷害。 焦慮依戀的愛像是轟轟烈烈的煙火;逃避依戀的愛像是一片平靜的湖面,兩種都是愛的形式。
Thumbnail
心理學教會我,在批判之下,還有很多人性可以探究。在第一段感情分開後,我意識到愛情從來就沒有對錯,一百種人就有一百種愛情,愛情更是直接把人活生生地揭露出來,不論我們藏的多深,在愛面前,既渴求,又害怕受傷害。 焦慮依戀的愛像是轟轟烈烈的煙火;逃避依戀的愛像是一片平靜的湖面,兩種都是愛的形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