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聲音的空間魔術師-Reverb效果器《上》

唱卡拉OK時我們常說:「加點Echo吧!」,錄音或舞台表演時常會聽到:「給我多一點reverb!」什麼是Echo?什麼是Reverb?兩者是一樣的東西嗎?
Reverb(殘響)是Reverberation的簡寫,前一篇文章有提過,當一個聲音發出後,當它碰到障礙物後會反射,碰到下一個障礙物會再反射,不停反射直至它的能量消失為止。這個持續在空間中反覆反射動作形成的聲音集成,就是殘響。
在錄音工程中提到的Reverb是有它的定義在。Reverb是從聲音發出後,至它降低60dB所花費的時間,專業上用RT60表示。不是每個頻率衰減的速度都一樣,但一般我們講的Reverb時間是用20-20kHz人耳聽力範圍去測出的平均數字。
Echo跟Reverb是指一樣的聲音嗎?通常Echo是指聲音發出後,要較長時間才會收到反射音的狀態,就像我們對著遠方的山大喊;「喂~」我們不會馬上聽到反射回來的聲音,通常是喊完後隔了一小段時間才會聽到明顯反射回來的「喂~喂~~喂~~~」,這種稱之為Echo,Echo算是reverb的一種,但reverb是個更大的概念。
混音或唱歌時為什麼要使用reverb?就上面的敘述文字就可知道,同樣的聲音在同個空間不同位置,到達人耳所經過的反射次數、時間都是不同的,混音時使用reverb器材或插件可重新塑造聲音的立體空間感,讓聲音有遠近等不同距離的層次。混音常用的Reverb效果器大概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靠電腦程式運算出來的演算式殘響(Algorithmic Reverb);另一類是取樣式殘響(Convolution Reverb)。演算式殘響就是利用程式運算,模擬空間的各種反應參數,是人工製造出來的殘響。取樣式殘響是在真實空間中做聲音脈衝反應的取樣(impulse response),加到欲使用的聲音上。
圖片來源:Division of Applied Acoustics at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圖片來源:Division of Applied Acoustics at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錄音技術從19世紀發明留聲機後,1960年代出現了多軌錄音機後,才有了混音器的誕生。最早期的錄音為了讓麥克風錄下的聲音有空間感,在錄音主要麥克風外,多架設了收現場空間音的麥克風,也就是Ambient Mics,這種方式仍是捕捉真實演奏空間的殘響,是”真”的殘響應用。人工Reverb效果的使用,最早是由Universal Audio創始人Bill Putnam, Sr. 於1947年開始應用到錄音上。
當時他是將錄音室的浴室建造成一個專門用來收集殘響的房間(Echo Chamber),在房間一個角落放一支喇叭,另一個角落放支麥克風,然後由控制室將錄下的音樂從喇叭放出來,再用麥克風把殘響室內的聲音反應收集下來,混入錄音中。這種錄音方式在1950年代成為主流。
參考UA第一張以此方式錄製的唱片”Peg o My Heart ”by Harmonicats
早期因為科技還未像現在發達,能夠產生殘響的方式就是錄音本身的空間,還有特別建造的殘響室。所以當時為了讓錄音有好的空間效果,都非常注重錄音室的建築聲響,許多知名的錄音室,像Capital Studio,就是以它錄音室優異的殘響而著名,想當然爾,錄音室一定是造價昂貴。隨著錄音科技的進步,多軌錄音變成主流後,為了讓收音的麥克風收到乾淨的樂器聲音,錄音室的設計變得越來越沒有殘響,混音也越來越倚賴人工效果器的使用了。

謝謝您來到我的聲音研究室,希望您喜歡我的文章,請多多支持幫我按讚、分享、訂閱及追蹤。如果有聲音後製、唱片製作上的需求,也歡迎連絡我的工作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