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在音樂裡對話,聽柴可夫斯基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每當想到俄國音樂家柴可夫斯基,我總會想起自己學生時期一位教「音樂欣賞」的老師。在課堂上,當回想起自己從前那段失敗的婚姻,老師感慨萬千的說:「你知道人生中最讓人沮喪的事情是什麼嗎?就是有一天當你發現你愛的人,其實根本不支持你這一生所愛的、所投入的事物……」。
1877年,當時柴可夫斯基所面對的,同樣是一段注定失敗的婚姻。為了逃避社會壓力和戀人一再的情緒勒索,柴可夫斯基迅速做出走入婚姻的選擇,但沒過多久,他就後悔了,只想逃離一切;他甚至企圖投河自盡,以求解脫。
不過回頭過來看,或許後代廣大樂迷們都該感謝柴可夫斯基人生中有這麼一段「錯誤」的磨難,因為就在他「快閃婚姻」的隔年,便在學生的陪伴下,用大約一個月的時間便創作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柴可夫斯基與其學生柯泰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然而這首如今令無數樂迷心醉神馳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說來也真是命運多舛。當時的小提琴演奏者不僅對這首樂曲發出太過艱深的評論,有些人甚至表示「無法演奏」或「拒絕演奏」。
想像一下,當時柴可夫斯基在婚姻失敗後心情沮喪,終於恢復求生意志、埋首於創作後,卻在作品發表後收到一連串無情又猛烈的批評(請看這段評論,實在有夠毒舌:「小提琴不再是演奏出來的,它被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被擊打得青一塊紫一塊……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次使我們可怕地認識到,有些音樂也可以臭得刺痛人的耳朵。」)
可以想見,當時的柴可夫斯基內心受到多麼強烈的打擊!會不會正是這個原因,使得他下定決心不再寫小提琴協奏曲呢?
幸好,這首〈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在當時還是受到少數伯樂的慧眼賞識,獨排眾議下堅持演出;也有人剛開始表示批評,但最後還是把譜抓回來勤練演奏。百轉千迴之下,這首名曲如今獲得世人給予「四大小提琴協奏曲」的讚譽及肯定,也成為現今琴藝超群的小提琴家必演之作。真要感謝那些真正識貨的伯樂!
我的CD收藏之一
我過去聽柴可夫斯基聽得少,印象中CD也只買過一張Pogorelich彈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至於〈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則是因為看電影《交響人生》才發現的,片末小提琴家演奏的琴聲(一邊懷疑琴聲到底是不是女主角拉的)與故事兩相交疊之下,看得我一整個止不住的噴淚,實在有點分不清是因劇情所致,還是這首〈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旋律太過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後來再聽〈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則是因為那年曾宇謙在柴可夫斯基大賽中勇奪銀獎的精彩演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請從41:04開始看)。當年的曾宇謙只有20歲,能夠表現出如此精準的演出,實在讓身為同胞的我們萬分感動哪!(看最後一樂章結束時觀眾們的慷慨情緒,真的吼……無法言喻的感動)
對我這個淺薄的小小樂迷來說,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就代表著斯拉夫民族的形象與核心精神,又因為他個人的性格與魅力,使得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似乎充滿著非常極端的特徵:一下子銅管壯大到不行,充分顯露俄羅斯的暴力美學;一下子又極端的嫵麗善感,勾起人們內心中最脆弱的情感,旋律美到讓人要落淚的衝動一直一直來。
有時候,彷彿也能在樂曲中聽到柴可夫斯基描繪最基層人民的生活與生活中無聲的吶喊,那是身為你、我、每個ordinary people共同的情緒與感受,有點無力,可是無力中卻又可以聽見遠方傳來的回聲(有時是木管樂器與小提琴、有時是法國號和木管樂器的對話)。
那回聲好像在對自己說:再撐一下、再撐一下下,就快要看見光亮了!
於是我們的心好像又穩住了一點點,為自己增添了一些些希望,開始覺得,自己或許還可以再撐一下,再一下下就好了……
特別在〈第五號交響曲〉第二樂章中可以聽到這個回聲,很美的法國號獨奏。
是的,人生如此艱難、卻又如此短暫,正因如此,也唯有以誠待己、以誠相待了。如果真實生活中我們還沒辦法做到,就一起在音樂裡忘卻憂煩吧!
寫於9月24日,聆聽NSO《開季音樂會》後的深夜。經過了這個夜晚,我重新愛上了柴可夫斯基。謝謝NSO、謝謝林品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