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顧爾德是在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加拿大導演法朗索‧吉哈德拍攝的《顧爾德的三十二個短篇》,以顛覆充滿創意的手法,描寫加拿大鋼琴家顧爾德集藝術家、哲學家、狂人於一身的傳奇,顧爾德二十二歲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錄製冷僻的《郭德堡變奏曲》,一炮而紅,三十一歲(1964)卻宣佈不再公開演奏,從此,僅在錄音室、廣播、電視和電影中演奏,平日深居簡出,影片有一幕是火車穿越加拿大渺無人煙的森林,搭配深思內省的旁白,令人難以忘懷。
找來《郭德堡變奏曲》,一聽之下,恍如遭受雷擊,巴哈不是中規中矩的宗教音樂嗎?在顧爾德手中,寧靜深邃充滿靈動,跳躍如奔騰野馬,結構嚴謹,音符精準到位,鋼琴家精湛的演奏技巧,為充滿和諧之美的巴哈音樂,注入獨樹一格的詮釋。
我本身是「音樂控」,但聽的範圍很廣,視寫作氛圍而定,不是典型的古典音樂樂迷,但接觸到顧爾德,一頭栽入,他演奏的音樂,寫的論述,錄製的廣播和電視節目,尤其是他的人,充滿迷人風采,大熱天穿厚外套、戴鴨舌帽和手套,錄音前手要泡熱水,演奏時喃喃自語,一輩子都用快解體的老琴椅,對鋼琴的挑剔,面對外界質疑,他認為「我一點都不覺得我哪裡怪」。
顧爾德說:「我沒有反對社交,只是如果一位藝術家還想把心思放在創作上面的話,那麼恐怕斷絕社交,以此自律,是非常必要的。」
他拋下公眾人物的生活,成就實際生活和心靈智性雙重孤寂,後來,他在廣播特別節目《北方印象》用五個想到北極生活的南方人經歷的巨大震撼,探討孤立對人的影響。
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網路時代,社群網站深深介入現在人的生活,顧爾德嚮往的「孤寂」,顯得不合時宜。弔詭的是,1981年去世的顧爾德,不僅打破音樂家成名的慣例,閉門造車依然大紅大紫,死後名聲更是火爆,今天,不僅顧爾德的紀念專輯張張暢銷,各式文摘譯成多國語言出版,相關的文獻研究數量名列前茅。
當然,這個傳奇有不少文獻探討,我書架上最厚的一本是凱文‧巴札納所寫的《
驚豔顧爾德》,606頁,作者整整花了二十年研究,出版後榮獲多項大獎,客觀詳實,可說是終極版傳記。
古典音樂界賺錢要靠音樂會,不靠賣專輯,與他同年代的音樂家,如霍洛維茲相比,顧爾德算是明星演奏圈的貧民階級,然而,從他留下的數量驚人曲目多元專輯來看,退出舞台後,他的音樂表現水準明顯提昇。
至於他投入極大熱情的廣播節目,收入微薄,花的成本大都是電台所付的三到五倍,他創造的「對位式廣播」,把節目、戲劇和音樂結合,這些充滿實驗性的作品,可說是當代的錄像與裝置藝術的先驅。
拋開了垂手可得的名利,顧爾德得到的是自由、獨立和隱私,有更多時間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這使他跨出了鋼琴的領域,成為音樂家、作家和廣播大師,短暫的一生,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
回想自己的創作生涯,轉捩點是2008年的單車青藏行,從蘭州到拉薩,在世界第三極的廣大無人區,匍匐前進,在生死一線的高度中,體會到─人生可以很簡單,決定三不政策─不說不想說的話,不見不想見的人,不做不想做的事。回顧這十三年,隔絕外界干擾,不僅持續專欄,出版《亞洲慢慢來》、《走入韓國之心》、《歐洲光之旅》和《永不停歇的旅人》,更跨界當代水墨,在陌生的領域從頭開始,七年,入選110年全國美術獎、玉山美術獎和雲林文化藝術獎,樂中其中的成果豐碩。
孤寂,是創作者最佳狀態。
- 心靜是作家 / 藝術家 / 抱雲齋人文藝術空間創辦人【江心靜的記憶維度】是一場跨領域的寫作實驗,結合文本、水墨、裝置,希望重塑數位時代被剝奪的沈思、冥想和開悟的精神自由。別忘了按下追蹤跟免費「連擊」下方【5個讚】以及訂閱支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