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漢演義-尚書變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漢順帝是一個依靠政變上位的廢太子。
當時,他只有十歲。

這是東漢政治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往常,皇帝駕崩,新帝年幼,背後總有一個太后。

不管太后執政是好是壞,國家總是有一個成年人元首在。
但漢順帝,沒有。

這次政變要打倒的對象,正是太后。
而順帝年號始建,太傅三公盡免……是誰,在操作這一切?

很自然會想,是政變發起人,宦官孫程吧。
孫程確實在當時相當跋扈,但也不過就是個騎都尉。

就在同一年,漢順帝廢了他的官。

找不到任何人能幫漢順帝撐腰的情況下,我只能想到一個答案。
內朝已經有足夠成熟的功能運作了。

孫程發起叛變後,跟過去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找上了尚書台。
這是一個只有二十人知道的計劃,不包含尚書台任何人員。

但尚書令很快擬好了詔令,對召集而來的官員宣布劉保即位,請大家立刻動起來安排禮儀。
並且讓尚書郎郭鎮前去調動羽林軍,對抗衛尉閻景帶入皇宮的軍隊。

從這兩個動作,可以看出東漢尚書台在這個時候,有非常大的「政權」。
它已經是一個決策機關,而非過去的執行部門。

根據後人所補的《後漢書‧百官志》,也可以看出,尚書台作為一個決策機關的獨特性。
尚書:掌凡選署及奏下尚書曹文書眾事。
尚書僕射:署尚書事,令不在則奏下眾事。
尚書六人,分掌六曹。
每曹有左右丞各一,侍郎六人,令史三人。
各曹職務不同。

其實看主官跟副官就可以了。
當主官尚書令不能履行職務時,尚書僕射是可以代理的。

在先秦兩漢,這並不是一個常識--我們現在是。

通俗點說,為什麼古代戰爭只要打倒主將,底下就會失控?
一個將軍是有許多副將的,他們都不能代替主將去對其他部隊下令。

過去一般的官署設置,比較像尚書曹:主管下有丞為副手。
他們跟副將一樣,都是「分工」體系的產物。
而不具備代理人的性質。

西漢尚書也沒有僕射這個有代理性質的副官。
兩漢原本有這種可行代理的副官,一是皇帝的太后,二是丞相的御史。

國不可一日無君。
蛇無頭不行。

需要有代理人的職務,對當時來說的重要性非常之高。

另一方面,太后跟御史同時肩負著「監察」主官的任務。
既是代理人,更有分權制衡的意味在。

尚書台的制度,其實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同樣也反應出,這個機關是相當於皇帝跟宰相的重要性。

東漢不設丞相,太后掌權的情況又日趨嚴重。
真正在制衡著太后政權不越線的,不是太傅三公。

而是這個尚書台。

這邊順便提一下,為什麼太尉楊震對於當時的政局有很大穩定性。
軍權早就被大將軍分走了。

但自漢章帝開始,就有以太尉錄尚書事的習慣。
簡單說,東漢的太尉,經常也是尚書台的主管。

有趣的點就在這裡:當漢順帝劉保等人發動政變時,太尉劉熹兼管尚書台。
可是尚書令劉光自己站了出來,挺劉保上大位。

尚書台的獨立性,跟最終成為東漢宰相,凌駕三公的起點,很可能就是這次事變。

漢順帝永建元年,大鴻臚朱寵為太尉,參錄尚書事。
劉光並沒有就此飛黃騰達,或許,是他自己婉拒。

這個在史冊上幾乎是籍籍無名的人,所在乎的也許只是政府的公正性。

但接下來有個詔令,也許能證實我們的猜想。
「九月辛亥,初令三公、尚書入奏事。」

奏事,可以看成報告。

西漢原本的機制,是由百官公卿向御史台報告,御史大夫呈報皇帝,皇帝再派由丞相處理。
入奏事就是親自,當面向皇帝報告。
西漢的丞相有這個權利。
東漢前半則無相關記錄。

但尚書原本是只能對光祿勳奏事的。

所以,不論東漢三公是不是本來就有「入奏事」的權利,尚書這時絕對是被漢順帝大大抬了一把。
這也讓長久以來隱居在兩漢政治幕後的尚書令,走上了舞台前。

漢順帝陽嘉年間,更有尚書令左雄登台,主持了一場變法改制。

左雄是南郡人,漢安帝時科舉孝廉,被任命為冀州刺史。
東漢末年分三國,刺史州牧獨霸一方的情況很明顯。
不過國小課本也都說過,那是劉焉建議造成的。

刺史的薪水少,員額也少。
其實本身是一個直屬於御史台的外部監察官。
在兩漢大多數的時間,年薪六百石。

只有西漢末年曾經立州牧,提高到二千石……這邊大致可以看出來,州牧也是王莽的手筆。
他在台上就有,下台則沒有。
關於刺史就是州牧這件事,也是不正確的。
東漢末年甚至有並存的現象。

太守治理的範圍比刺史小,但行政權跟軍權完整,是兩千石的官。
在外部擔任太守,回朝廷就有機會擔任九卿。

左雄面對的冀州,在東漢可說是「天下第一州」。

這不需要分析什麼地理課,新莽大亂,延燒全中國超過二十年。
冀州最早穩定下來:這裡是劉秀的發家地。

奇妙的是,冀州大族也是各種風向雞。

災損的情況最小,又是支持著劉秀的地方大族集團,冀州的實力不言而喻。
即使到了末年,袁紹據此稱雄,曹操憑此稱霸……冀州的經濟力量,更是曹魏一國的命脈。
再一次幫助北方政權,吞下了神州大陸。

天下第一州,當之無愧。

而左雄來到這裡當刺史,麻煩也比其他地方多更多。
冀州人深明有關係就沒關係的道理,紛紛前來「打點」新任刺史。

左雄不勝其煩,乾脆關起門來辦公。
該檢舉的,左雄一條也少不了。

論政績,左雄很棒。
可朝廷升官從來不能只看成績。

要再早一些,在鄧后執政時當官,認真幹活可能還有升遷機會--就像楊震。

但左雄面對的卻是王聖與宦官外戚屬之亂。
所幸,尚書台的領導人很公正。

左雄雖然未能在漢安帝年間升官,但他公正無私的態度,卻被記錄了下來。
等到漢順帝即位,朝廷徵辟了左雄回朝,擔任議郎。

一樣是六百石的職位,但左雄的表現,開始能夠直接為核心高官所見。
尚書僕射認為,左雄敢言,且言之有物,乃不可多得的直諫良臣,遂上書薦舉,延攬左雄入尚書台。

不久,左雄當上了尚書令。
如前所述,尚書令此時已是可比三公的政務官。

左雄一上任,就針對監察官員又上了一筆,從這邊,展開了漢順帝的中興……
好吧,並沒有。

宦官孫程雖然得罪了漢順帝,但順帝乳母宋娥枝連出去,仍然有許許多多的宦官,把持著權力中央。
記得嗎?孫程當初可是有十九個夥伴。

左雄上書之時,剛好漢順帝又想念起孫程的功勳,徵召他回京任官,再次恢復了二十英傑的權力。
小孩子這麼反覆是很正常的。
更別說這又是一個沒爹沒娘,乳母又當起了假太后的年代。

左雄在萬眾期盼中上台,卻馬上又被宦官壓制。
但他並不氣餒,繼續尋找著「宦官不會擋,皇帝能允許」的人才選拔之策。

左雄找到了:太學。

重新整修太學,擴大招生,對於宦官們並沒有立即的威脅。
再加上孫程年老重病……宦官們要如何畫下一個完美的退休句點?
同時,漢順帝也在這年冊立了梁皇后。

新的外戚梁商,才是宦官們面前最大的威脅。

打蛇隨棍上,左雄抓準良機切入了。

年滿四十,方可舉孝廉。
「舉者先詣公府,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牋奏,副之端門,練其虛實,以觀異能。」

左雄設定了年齡限制,以及考試察核辦法。
其實考察機制行之有年,主要是「不能落實」。
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加上了「治罪條例」。

漢順帝支持了這次辦法,並且在隔年選舉中,讓左雄親自審核,廢黜了選舉不實的太守與相關人等。

一時間,錄取了許多名儒之士,學風大盛。
同年,張衡也展開了侯風地動儀的製作。

前司徒之子李固也上書,表示近臣不宜為孝廉察舉把關……糟了個糕。

李固的用意,自然是很好很好的。
但卻在士人勢力未成之際,觸動了宦官們的敏感神經。

正好,孫程過世。
原本孫程是跟漢順帝請求,讓自己的弟弟能繼承封爵。
但大家再推了一把:孫程的封地一分為二,一半給弟弟,另一半,則給了養子。

有此前例,宦官養子繼爵,堂而皇之入大漢法。
宦官們再無後顧之憂,預備出手。

漢順帝最親者有三。
一是乳母宋娥。
二是皇后梁妠。

但隨著國家體制更趨「架空」皇帝,順帝仍是免不了需要一些「自己人」。

漢順帝更親信的,則是自己當太子時的宦官們。

其中,漢順帝最親信有愛的,乃是沛國譙人。
中常侍,曹騰。

這就是亂世梟雄曹操的「養」祖父了。

前面說到,新外戚梁商,此時位高權重,但性格優柔寡斷。

梁商連結了另一派曹騰等宦官,對於乳母派宦官而言,也是礙眼。
無巧不巧,漢順帝打算封梁商之子梁冀為侯……

士人與兩派宦官的交錯爆點,就在這個陽嘉四年了。

左雄不管三七二十一,兩邊一起砲。
乳母派則趁機誣告親帝派宦官。

照這個局面看來,梁商一派岌岌可危。
但比起父親的柔弱難斷,梁冀卻是個精明果敢之人。

梁冀立刻自辭封爵,讓左雄的砲火,一下子只能集中在乳母派身上。
趁著雙方狗咬狗之際,梁冀就任河南尹,更與曹騰收集證據翻案。

隔年,被宋派宦官鬥垮的張衡回京,曹騰絕地反攻,不但反檢舉扶順帝一眾宦官,更讓宋娥失卻爵土。
也就此奠定了接下來,梁冀專政的時代。

東漢的派系鬥爭,很久沒走這個模式了。
權力的核心,彷彿再次回到皇帝的本身。

一切都是因著漢順帝跟尚書台的緊密關係。
不然其實之前就外戚屬跟宦官混戰那一套。

尚書台的雄起,也正式宣告東漢士人擁有了一戰之力。
即使我們知道,等在這些知識分子前方的,只是不可逆的悲劇……

附帶報告一下,四世三公的袁家現在是空窗期,他們從鄧氏后朝就退出了政治舞台。
不願阿諛奉承鄧家的高尚情操,讓袁安的兒子走上了自殺之路。

自然,漢安帝覺得袁家好棒棒。

當你認為鄧氏后朝,是東漢破敗的轉折點,你會覺得袁家很好很高尚。
但你若認為,漢安帝親政才是壞滅的開始。

那避開大難的袁家,跟在敗局中努力求存的楊震與左雄相比之後,或許才是他們在史書中的真實面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3會員
91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鄧太后與漢安帝所面對的時代轉折,幾乎可以說是目前為止東漢最大的衝擊。 鄧太后大體上是一個好皇帝(無誤),面對天災兵禍不斷的時代,她穩住了局勢,拔擢了人才。 那漢安帝有什麼特別?他把宦官玩出了一個全新的體系。 皇帝的第一個媽媽,有外戚幫襯。 而宦官之所以能抗衡外戚,就是因為皇帝的「第二個媽媽」。
之前我們說過了「四世三公」的袁家招牌。 在東漢末年,還有另外一個「四世」大家。 背負著此一名號的男人,也許不如袁紹袁術那樣稱霸一方,但也算是鼎鼎有名了。 就是楊修。 四世太尉的頭牌,自然也不是隨便的無名小卒。 今天的主角楊震,當時可是有著「關西孔子」的渾號。
北朝鮮南韓的故事,還沒結束呢。 東漢時期,高句麗統一了朝鮮族。 而南邊的民族,仍是散亂的部落大聯邦體制。 漢人稱他們為「韓族」。 他們也不怎麼排斥這個稱呼的樣子。 因為,從《後漢書》提供的各種史料中顯示:韓族,是由中原文化與朝鮮文化混合而成的。 中原文化的提供者?正是韓國人。 就是你想到的韓國。
東亞國際第三彈。 看過了西域匈奴,鮮卑烏桓,怎麼能錯過傳說中的東北與朝鮮呢? 朝鮮,現代台灣人稱之為「北韓」。 南邊的其實才是「大韓民國」。 中國怎麼看這段歷史?朝鮮怎麼看這段歷史? 大韓民國又是如何解讀的? 同樣的角度,不同的歷史。 不一定發生在不同的史書中喔。
東漢國不泰,民不安,但卻奇妙的維持了政權不倒。 亂世,激發著人類進(生)化(存)的能量。 而這種半亂世的現象,同樣也爆炸出了巨大的火花。 學術、發明,把中華文化推上了另一個境界。 看過了竇氏執政,造紙術大師蔡倫的故事。 又怎麼能錯過鄧氏當道後的兩儀大師,張衡的故事呢?
東漢開始,中國史不再只是中國史。 我們都知道西漢武帝武功鼎盛,四夷來朝。 以世界史的角度來說,其實就象徵了中國地區的國家,正式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東亞爭霸。 來到東漢,班超一統西域,竇憲與北方民族合作消滅匈奴,再度將中國地區的東漢朝,推上了風口浪尖。 而東漢的政體,也隨著時局波動,進入了新世代……
鄧太后與漢安帝所面對的時代轉折,幾乎可以說是目前為止東漢最大的衝擊。 鄧太后大體上是一個好皇帝(無誤),面對天災兵禍不斷的時代,她穩住了局勢,拔擢了人才。 那漢安帝有什麼特別?他把宦官玩出了一個全新的體系。 皇帝的第一個媽媽,有外戚幫襯。 而宦官之所以能抗衡外戚,就是因為皇帝的「第二個媽媽」。
之前我們說過了「四世三公」的袁家招牌。 在東漢末年,還有另外一個「四世」大家。 背負著此一名號的男人,也許不如袁紹袁術那樣稱霸一方,但也算是鼎鼎有名了。 就是楊修。 四世太尉的頭牌,自然也不是隨便的無名小卒。 今天的主角楊震,當時可是有著「關西孔子」的渾號。
北朝鮮南韓的故事,還沒結束呢。 東漢時期,高句麗統一了朝鮮族。 而南邊的民族,仍是散亂的部落大聯邦體制。 漢人稱他們為「韓族」。 他們也不怎麼排斥這個稱呼的樣子。 因為,從《後漢書》提供的各種史料中顯示:韓族,是由中原文化與朝鮮文化混合而成的。 中原文化的提供者?正是韓國人。 就是你想到的韓國。
東亞國際第三彈。 看過了西域匈奴,鮮卑烏桓,怎麼能錯過傳說中的東北與朝鮮呢? 朝鮮,現代台灣人稱之為「北韓」。 南邊的其實才是「大韓民國」。 中國怎麼看這段歷史?朝鮮怎麼看這段歷史? 大韓民國又是如何解讀的? 同樣的角度,不同的歷史。 不一定發生在不同的史書中喔。
東漢國不泰,民不安,但卻奇妙的維持了政權不倒。 亂世,激發著人類進(生)化(存)的能量。 而這種半亂世的現象,同樣也爆炸出了巨大的火花。 學術、發明,把中華文化推上了另一個境界。 看過了竇氏執政,造紙術大師蔡倫的故事。 又怎麼能錯過鄧氏當道後的兩儀大師,張衡的故事呢?
東漢開始,中國史不再只是中國史。 我們都知道西漢武帝武功鼎盛,四夷來朝。 以世界史的角度來說,其實就象徵了中國地區的國家,正式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東亞爭霸。 來到東漢,班超一統西域,竇憲與北方民族合作消滅匈奴,再度將中國地區的東漢朝,推上了風口浪尖。 而東漢的政體,也隨著時局波動,進入了新世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前言 宋神宗不到二十歲就即帝位了;他有心改變北宋從立國以來,日益積貧、積弱的現象,因此重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為人執著,不恤人言,不通人情,在當時就有許多負面批評,然而為了振興北宋王朝,神宗仍然擋住所有批判,執意任用,並全力支持。史載高太后認為王安石在變亂天下,孝心很重的宋神宗
Thumbnail
袁紹最終崩盤的第一個環節,是董卓沒有任何官方指令就帶軍趕到洛陽了。 是誰在給董卓傳遞信息呢? 極大概率,是看似不起眼,但整場政變中極其關鍵的董卓之弟,奉車都尉董旻。 「奉車都尉」是個啥官呢? 「掌御乘輿車,出則陪乘,入則侍從」,皇帝的身邊人,霍光和竇固當年都幹過。 還記得靈帝病重時讓董卓去
Thumbnail
終於要好好說說袁紹了。 更具體的說,要說說他老袁家了。 當時提到他老袁家,有一個非常天皇巨星的詞:「四世三公」。 啥叫「四世三公」呢? 他老袁家連著四輩,當到了三公(司徒、司空、太尉)這個位置的高官。 權力最重的國家決策和軍事任用這兩條大動脈雖然在皇權,外戚,太監這三個勢力手下,但讓整個帝
Thumbnail
太尉李修在虞詡的建議後開始集中三公商討最終決定不棄涼,給鄧騭懟回去的同時開始辟西州豪桀為掾屬,拜長吏子弟為郎,以安慰關西豪族。 虞詡在劉秀留下的政治結構下利用三公的力量完成了對大將軍鄧騭的制衡,不僅保住了涼州,還將涼州的大量豪族子弟進行了特招入朝,變相的肯定並鼓勵了西涼豪族們對羌人的不合作。 他
Thumbnail
桓帝盛怒開始下詔各郡、各封國,逮捕豪族黨人,布告天下,令天下一致討賊。 結果公文在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的環節就被擋回來了,三公聯名拒絕執行。 大家如果還記得,咱們在寫前面的權力框架時我們說過「外朝官」是負責執行和監督的,太尉陳蕃將詔書退回,說:現在要抓的人都是「海內人譽,憂國忠公之臣」,就算有罪
Thumbnail
在劉秀的權力改造後,雖然沒有絕對權威的「內朝官」了,但是在小皇帝不懂事,太后代為行使皇權的情況下,作為「太后皇權」的延伸,外戚自然而然的就會出現權重干政的現象。 89年竇憲打禿北匈奴的時候,和帝封了竇憲為大將軍,領大軍鎮涼州,然後外朝中大將軍的級別和待遇一躍變成了三公之上。 不過劉家的皇帝到了和
Thumbnail
劉秀針對王莽這套篡權模板是咋辦的呢? 1、對外三公鼎立進一步分權。 2、對內不再培養親信的中朝官,不再設「領尚書事」這個崗。 劉秀在首先對三公中的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這三個官職的職責進行了改造。 總體來講就是平均性的分配。 大司馬的名字被改回到了原不長設的太尉,職能上「掌四方兵事功課,歲
接上文,靈帝駕崩,太子少帝即位,太后掌控朝政。
前首輔方從哲否定弒君,左都御史鄒元標聲援孫慎行,以及兵部尚書黃克纘聲援舊首輔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前言 宋神宗不到二十歲就即帝位了;他有心改變北宋從立國以來,日益積貧、積弱的現象,因此重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為人執著,不恤人言,不通人情,在當時就有許多負面批評,然而為了振興北宋王朝,神宗仍然擋住所有批判,執意任用,並全力支持。史載高太后認為王安石在變亂天下,孝心很重的宋神宗
Thumbnail
袁紹最終崩盤的第一個環節,是董卓沒有任何官方指令就帶軍趕到洛陽了。 是誰在給董卓傳遞信息呢? 極大概率,是看似不起眼,但整場政變中極其關鍵的董卓之弟,奉車都尉董旻。 「奉車都尉」是個啥官呢? 「掌御乘輿車,出則陪乘,入則侍從」,皇帝的身邊人,霍光和竇固當年都幹過。 還記得靈帝病重時讓董卓去
Thumbnail
終於要好好說說袁紹了。 更具體的說,要說說他老袁家了。 當時提到他老袁家,有一個非常天皇巨星的詞:「四世三公」。 啥叫「四世三公」呢? 他老袁家連著四輩,當到了三公(司徒、司空、太尉)這個位置的高官。 權力最重的國家決策和軍事任用這兩條大動脈雖然在皇權,外戚,太監這三個勢力手下,但讓整個帝
Thumbnail
太尉李修在虞詡的建議後開始集中三公商討最終決定不棄涼,給鄧騭懟回去的同時開始辟西州豪桀為掾屬,拜長吏子弟為郎,以安慰關西豪族。 虞詡在劉秀留下的政治結構下利用三公的力量完成了對大將軍鄧騭的制衡,不僅保住了涼州,還將涼州的大量豪族子弟進行了特招入朝,變相的肯定並鼓勵了西涼豪族們對羌人的不合作。 他
Thumbnail
桓帝盛怒開始下詔各郡、各封國,逮捕豪族黨人,布告天下,令天下一致討賊。 結果公文在太尉、司徒、司空三府的環節就被擋回來了,三公聯名拒絕執行。 大家如果還記得,咱們在寫前面的權力框架時我們說過「外朝官」是負責執行和監督的,太尉陳蕃將詔書退回,說:現在要抓的人都是「海內人譽,憂國忠公之臣」,就算有罪
Thumbnail
在劉秀的權力改造後,雖然沒有絕對權威的「內朝官」了,但是在小皇帝不懂事,太后代為行使皇權的情況下,作為「太后皇權」的延伸,外戚自然而然的就會出現權重干政的現象。 89年竇憲打禿北匈奴的時候,和帝封了竇憲為大將軍,領大軍鎮涼州,然後外朝中大將軍的級別和待遇一躍變成了三公之上。 不過劉家的皇帝到了和
Thumbnail
劉秀針對王莽這套篡權模板是咋辦的呢? 1、對外三公鼎立進一步分權。 2、對內不再培養親信的中朝官,不再設「領尚書事」這個崗。 劉秀在首先對三公中的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這三個官職的職責進行了改造。 總體來講就是平均性的分配。 大司馬的名字被改回到了原不長設的太尉,職能上「掌四方兵事功課,歲
接上文,靈帝駕崩,太子少帝即位,太后掌控朝政。
前首輔方從哲否定弒君,左都御史鄒元標聲援孫慎行,以及兵部尚書黃克纘聲援舊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