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六十生日感言

    我喜歡過節,但是我們家都是不過生日的,不管是從小長大的原生家庭,或者長大成家後的家庭,是不慶生的。
    印象中的例外只有兩次。
    一次是三十五歲生日,那時候在家裡辦讀書會民生健士會,其中有位朋友正在學廚藝,她以我生日之名辦了一桌精緻酒菜來慶祝,趁此展現也示出師之意(那位朋友就是現今著名的美食評論家張瑀庭)。
    第二次是我四十歲生日,那時候剛接讓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以生日之名,邀請許多伙伴聚餐,也算是辦荒野的幹部聯誼。
    其他五十八次生日,大概都沒有特別張揚或慶祝,這個習慣也擴及我太太跟兩個孩子,都不會因為生日而過得有所不同。
    雖然生日不慶祝,但是我喜歡過節,生日就像其他節慶一般,可以讓我們在綿延的時光之流中劃出段落,人為的創造出許多節點,在每個結束時反省,也在每個起點都有重新開始的動力。
    相信今天會如同有了臉書之後的許多生日一樣,會有許多朋友透過臉書捎來祝福。
    對於臉書這類新媒體,內心是矛盾的,電子科技,非常有效率地幫我們克服朋友往來必然的耗時費工,但是,世間許多美好的事物是否也在追求效率中消失了呢?
    以前要祝福別人生日,第一個難關就是要記得他哪一天生日,通常我們的腦袋只能記得二、三位至親家人,所以必須借助於記事本而且生日祝福是有時效的,不小心就錯失了時機,因此能收到來自於友人的祝福是很難能可貴的。
    第二是,祝福可以是打電話,但是在那沒有臉書沒有行動電話的時代,比較慎重的當然是寄賀卡與小禮物。這就更費工夫了,你要去買卡片,買郵票,寫好內容,找到郵筒或到郵局(寄禮物),才能完成對朋友的祝福。也因為費工又費心思,所以每個祝福後面都是重重的情意。
    到如今臉書時代,你不用記憶任何朋友的生日,因為臉書會提醒你,而且你也只要花三到五秒鐘(視打字快慢)就可以完成對朋友的祝福。嗯!非常有效率。
    因為效率與方便,似乎就失去麻煩中所顯現的珍貴了,但不要說別人不再寄實實在在,摸得到以及貼上郵票的卡片,我自己不也是許多年沒有寄給別人生日卡片,以及過年賀年卡了?
    不過今年生日到還蠻巧的,生日當天上午聯合報的橘世代周報來做專訪,下午參加今周刊的第五屆幸福熟齡論壇,我有一場十八分鐘的專題演講。這兩個活動都是針對熟齡,六十歲生日之後,總該可以名正言順地以熟齡之姿現身了。
    印象中的例外只有兩次。    一次是三十五歲生日,那時候在家裡辦讀書會民生健士會,其中有位朋友正在學廚藝,她以我生日之名辦了一桌精緻酒菜來慶祝,趁此展現也示出師之意(那位朋友就是現今著名的美食評論家張瑀庭)。
    印象中的例外只有兩次。 一次是三十五歲生日,那時候在家裡辦讀書會民生健士會,其中有位朋友正在學廚藝,她以我生日之名辦了一桌精緻酒菜來慶祝,趁此展現也示出師之意(那位朋友就是現今著名的美食評論家張瑀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