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起因來自國小老師「以分行句子寫詩」的作業。當時三、四年級的鄭琬融選擇以「色彩」做為寫作的元素,作品完成後,被老師稱讚「有高年級的影子」。「然後我就覺得,哦?」儘管現在回想起這個小而真切的鼓勵,自己都不禁感到有些好笑,但這的確不只是開始創作的契機,更是引領她繼續寫到大學的動力。
「現代詩給我的魅力,還是來自於我加入耕莘青年寫作會(現「
想像朋友寫作會」)之後。」認識一些真正研讀現代詩的人後,鄭琬融開始參與讀詩會,和伙伴分享彼此的讀物,也是在那時候慢慢發現「語言可以變成這個樣子」──「只要給特定幾個詞彙、既定的暗示,你就會馬上聯想到那個東西,我覺得這很大一部分是詩在做的事情。」透過把概念連結在一起,讓讀者很快速地聯想到從沒有想過的事物,這種特殊的語言型態讓她開始慢慢地喜歡上詩。
專訪全文刊於《詩藝的復興:千禧世代詩人對話》(臺北:臺灣師大,2023)
▎詩人簡介
鄭琬融,像風一樣的活著,四季就是血肉。1996年生,東華華文系畢。曾獲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x19詩獎、林榮三文學獎、第七屆楊牧詩獎、國藝會創作補助、台北詩歌節「15秒影像詩」入選等。出版詩集《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獨立出版詩冊《一些流浪的魚》。詩作收錄於《貳零貳零 台灣詩選》。
感謝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