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困難究竟源自何處?那為什麼還要寫,既然寫作讓我痛苦?我反覆這樣詰問自己。
也許是因為,我對太多事情感到困惑。比如原生家庭的創傷、比如身為華人的意義,書寫的技藝、無故降臨於人的不平之事⋯⋯我滿腹狐疑,而小說是我唯一學會的提問方式。
如果說人的一生是由「選擇」構成,那麼促使人類持續活下去的動力,或許就是尋找人生中各種疑問的答案。包含家庭、人生,甚至是自己存在的意義,每個人尋求解答的方式都不盡相同,對於小說家鄧觀傑而言,他的方法則是「寫小說」,而這些尋覓答案的過程,也造就《廢墟的故事》的誕生。
《廢墟的故事》由八篇帶有科幻色彩的小說構成,內容則涵蓋了親情、華人、馬來西亞的殖民隱喻與寫作等,雖然場景不時在台灣與馬來西亞間變換,實質上卻更像是作者藉由遠渡重洋來台的濾鏡,重新看見自己的故鄉。儘管是以追求解答為出發點,但小說的結尾卻未必能夠得出最終的答案,有時甚至會以神來一筆的一句話,為讀者帶來更多的想像空間。
從馬來西亞來台唸書 為尋找答案而寫的小說
就一位平凡且對馬來西亞不甚了解的讀者而言,書中的隱喻與暗示,或許是讀懂小說家意圖最大的困難處,尤其是對於東南亞華人、馬來西亞歷史的認識不足,更容易讓閱讀陷入五里霧中。然而,就算是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真諦,作者略帶灰暗卻流暢的文字與豐富的想像力,仍會讓人無法停下閱讀的腳步;而藉由閱讀其他評論所寫的解析,也能夠後天補足缺乏的知識,並更進一步在「發現」的過程中獲得反芻閱讀的樂趣。
在八篇的作品中,筆者在閱讀當下最有感觸的是〈Godzilla與小鎮的婚喪嫁娶〉,其中不論是科幻怪獸與婆婆間的互文、各種場景間的對比(熱鬧與荒涼),以及對於小鎮隨時代變遷的描寫,都非常精彩。至於藉由巡迴遊樂園的特殊歷史,隱喻馬來西亞發展歷程的〈樂園〉,則是筆者在看完其他解析後,印象最深刻的,同時也才明白為何主角的名字被設定為「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