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階級還存在的地方,不會解離到如此嚴重,因為總有一些地方型的意見領袖、知識分子,會整合這些價值觀,變成一套完整的意見。這導致我們投票行為,在年輕世代上出現很妙的落差,以至於政策必須解離式的宣傳。
上周講到地方頭人越來越少,這有幾個前因後果。
最直接的前因就是地方選舉(區長、區代表)被取消,後果是各種政治出路變少,基層政治人物公務員化,越來越不需要跟選民溝通。(編按:意指直轄市在2014年區長改為直轄市首長指派,取消區立法機關,即此後無區代表選舉)
另外的因素,就是台灣這個島嶼實在太剛好,沒有大到有如同南美城鄉差距般恐怖,也沒有小到根本沒城鄉之別。而幾十年經濟發展的成果,台灣在地理上的差距並沒有國外的情況那麼嚴重。在台灣,我們講到城鄉差距,兩地距離可能是50公里,但放在日本?這恐怕還在東京都範圍內。
不投入基層選舉,反而鞏固地方派系
這種微妙的距離,造成都市化後,大量城鄉邊界的模糊地帶,原本的地方型政治人物在都市選區參選。而都市選民想要消滅地方型政治人物的力量,所做的努力比較像是死沒有錢的新人,然後對有錢的政治家族束手無策,畢竟你選不贏人家。
為何?假設今天有個鎮民代表選舉,台灣某小黨想要集中攻下其中3成,倒也不是做不到,先取得這個鎮的執政,表現優異後再說。而且這樣對於培養政治人物有幫助,接觸選民了解實際狀況也很快速,更重要的是你要面對的對手,不見得可以砸錢砸死你。選個鎮民代表是需要砸幾百萬幾千萬?
但今天沒有基層選舉,你面對的都是立委跟市議員,動輒千萬開銷的選舉等級。現實就是這麼殘酷,一場選舉就可以吃掉整個小黨的資源,而敵手可以跟你耗好幾次。而無論你怎樣想要透過削弱地方的方式,都只會砍到沒資源的新人,連練功的機會都沒有。
這也是都市青年,筆者常聽到的某一種謬論,他們認為地方選舉都很黑金,所以應該取消掉官派就好。這樣,他們就可以透過比較乾淨的空戰,拿下大選區的執政,直接改革成功。呃,請加油。
今天地方選舉很糟糕,你應該回鄉參選,鼓勵大家參政,如果整個鄉代、鎮代會都是年輕人,還怕沒辦法監督什麼?真要落實地方自治,就該修法下放權力,而不是因為看到地方政治很黑,就收回所有權力,然後在那邊唉聲嘆氣覺得選上也無濟於事,所以廢掉就好。
信任的基礎在階級模糊中流失
講了一半,只是要說明,當我們從各條路來看台灣社會的階級(編按:如前包括城鄉差距在內),都發生了模糊邊界的情況,那麼接下來會怎樣?
這個答案是,政治上的互不信任,更缺乏能建立信任的基礎。
台灣的政治不信任,不是只有藍綠對決後才產生的,黨外年代開始,我老婆他們就是徹底的對黨國不信任。這不是偏見,是血淋淋的每次選舉都被舞弊,然後黨外運動開始砸票櫃,一路拚到創黨還能當執政黨為止。
信任的培養需要很長的時間,摧毀則只要一下子,這大家都懂。為何筆者要提這個?
因為,今天學歷已經慢慢無用,職業辨識度也沒那麼高,知識分子、政治業者(因為基層選舉取消後)幾乎沒有地方型,可以站出來代表個幾百幾千人意見。
那麼,你怎麼透過「相處來了解人格」這個千古定律,讓一般民眾相信你?
別說國民黨了,黨外年代的政治人物,怎麼會有那麼死忠的支持者?國民黨的支持者往往無法理解,所以最後的結論,就是這些人很蠢被騙,被宗教洗腦了。
然後現在同套說法,變成泛綠中的台派去嘲弄國民黨,以及某些泛藍公教背景的台派,嘲弄泛綠的老人,其實邏輯都相同,我們都可以用這公式型說詞,直接判斷說話的人是黨國腦無誤。
其實黨外的死忠支持者,你有去了解過就可明白,很多都是有相處過,認識政治人物本人、了解其個性,知道他小孩在哪讀書,平常為人處世如何。也就是說,是先建立起對此人的信任,才產生對他的政治信任,不是因為價值觀、政治意識型態類似,所以無條件相信。這些死忠支持者,才形成政治信任往外擴散的節點。
沒有信任基礎,投票更仰賴宣傳、口號
許多年輕人沒有經歷過這種情況,所以往往無法體會,從而輕信宣傳的抹黑,認定他們反對的人,一定人格低劣,故支持者也是,這大錯特錯。
對現在大概40–50歲以上的年紀,就開始接觸政治業的人,以泛綠黨外來說,都是先從認識人開始,信任這個人後才死忠力挺到底。不明白此點,就會以為跟自己一樣,都是看政策看口號,憑邏輯跟宣傳印象投票。
筆者就說白了,這種做法很國民黨,個人是因為從小聽先父在罵政治人物長大的,他直接就說電視中那個某某某私德很差、誰誰誰能力極爛……呃,電視上不是這樣說的欸?所以即便黨提名,他就是不去投。所以筆者才提早有這種思維,換其他人多半是沒有。
那你現在光憑媒體印象就去斷定此人必定人格如何,豈不就跟我們老國民黨的宣傳模組一個樣嘛!
政治不信任產生的後果,只是這樣嗎?
一個個團體彼此不信任的國家,內耗會很嚴重,雖說這也有利弊,但直接的結果就是極端團體會起家,畢竟他只要顧好自己那一小撮人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