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台灣未來的分歧點(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傳統階級還存在的地方,不會解離到如此嚴重,因為總有一些地方型的意見領袖、知識分子,會整合這些價值觀,變成一套完整的意見。這導致我們投票行為,在年輕世代上出現很妙的落差,以至於政策必須解離式的宣傳。

上周講到地方頭人越來越少,這有幾個前因後果。

最直接的前因就是地方選舉(區長、區代表)被取消,後果是各種政治出路變少,基層政治人物公務員化,越來越不需要跟選民溝通。(編按:意指直轄市在2014年區長改為直轄市首長指派,取消區立法機關,即此後無區代表選舉)

另外的因素,就是台灣這個島嶼實在太剛好,沒有大到有如同南美城鄉差距般恐怖,也沒有小到根本沒城鄉之別。而幾十年經濟發展的成果,台灣在地理上的差距並沒有國外的情況那麼嚴重。在台灣,我們講到城鄉差距,兩地距離可能是50公里,但放在日本?這恐怕還在東京都範圍內。

不投入基層選舉,反而鞏固地方派系

這種微妙的距離,造成都市化後,大量城鄉邊界的模糊地帶,原本的地方型政治人物在都市選區參選。而都市選民想要消滅地方型政治人物的力量,所做的努力比較像是死沒有錢的新人,然後對有錢的政治家族束手無策,畢竟你選不贏人家。

你覺得跳級打怪跟人選市議員就不會遇到黑金?

你覺得跳級打怪跟人選市議員就不會遇到黑金?

為何?假設今天有個鎮民代表選舉,台灣某小黨想要集中攻下其中3成,倒也不是做不到,先取得這個鎮的執政,表現優異後再說。而且這樣對於培養政治人物有幫助,接觸選民了解實際狀況也很快速,更重要的是你要面對的對手,不見得可以砸錢砸死你。選個鎮民代表是需要砸幾百萬幾千萬?

但今天沒有基層選舉,你面對的都是立委跟市議員,動輒千萬開銷的選舉等級。現實就是這麼殘酷,一場選舉就可以吃掉整個小黨的資源,而敵手可以跟你耗好幾次。而無論你怎樣想要透過削弱地方的方式,都只會砍到沒資源的新人,連練功的機會都沒有。

這也是都市青年,筆者常聽到的某一種謬論,他們認為地方選舉都很黑金,所以應該取消掉官派就好。這樣,他們就可以透過比較乾淨的空戰,拿下大選區的執政,直接改革成功。呃,請加油。

這真的是很離譜,嚴重混淆了因果關係。

今天地方選舉很糟糕,你應該回鄉參選,鼓勵大家參政,如果整個鄉代、鎮代會都是年輕人,還怕沒辦法監督什麼?真要落實地方自治,就該修法下放權力,而不是因為看到地方政治很黑,就收回所有權力,然後在那邊唉聲嘆氣覺得選上也無濟於事,所以廢掉就好。

信任的基礎在階級模糊中流失

講了一半,只是要說明,當我們從各條路來看台灣社會的階級(編按:如前包括城鄉差距在內),都發生了模糊邊界的情況,那麼接下來會怎樣?

這個答案是,政治上的互不信任,更缺乏能建立信任的基礎。

台灣的政治不信任,不是只有藍綠對決後才產生的,黨外年代開始,我老婆他們就是徹底的對黨國不信任。這不是偏見,是血淋淋的每次選舉都被舞弊,然後黨外運動開始砸票櫃,一路拚到創黨還能當執政黨為止。

信任的培養需要很長的時間,摧毀則只要一下子,這大家都懂。為何筆者要提這個?

  • 編按:講到「信任」一定要回顧這個系列

因為,今天學歷已經慢慢無用,職業辨識度也沒那麼高,知識分子、政治業者(因為基層選舉取消後)幾乎沒有地方型,可以站出來代表個幾百幾千人意見。

那麼,你怎麼透過「相處來了解人格」這個千古定律,讓一般民眾相信你?

別說國民黨了,黨外年代的政治人物,怎麼會有那麼死忠的支持者?國民黨的支持者往往無法理解,所以最後的結論,就是這些人很蠢被騙,被宗教洗腦了。

然後現在同套說法,變成泛綠中的台派去嘲弄國民黨,以及某些泛藍公教背景的台派,嘲弄泛綠的老人,其實邏輯都相同,我們都可以用這公式型說詞,直接判斷說話的人是黨國腦無誤。

其實黨外的死忠支持者,你有去了解過就可明白,很多都是有相處過,認識政治人物本人、了解其個性,知道他小孩在哪讀書,平常為人處世如何。也就是說,是先建立起對此人的信任,才產生對他的政治信任,不是因為價值觀、政治意識型態類似,所以無條件相信。這些死忠支持者,才形成政治信任往外擴散的節點。

沒有信任基礎,投票更仰賴宣傳、口號

許多年輕人沒有經歷過這種情況,所以往往無法體會,從而輕信宣傳的抹黑,認定他們反對的人,一定人格低劣,故支持者也是,這大錯特錯。

對現在大概40–50歲以上的年紀,就開始接觸政治業的人,以泛綠黨外來說,都是先從認識人開始,信任這個人後才死忠力挺到底。不明白此點,就會以為跟自己一樣,都是看政策看口號,憑邏輯跟宣傳印象投票。

筆者就說白了,這種做法很國民黨,個人是因為從小聽先父在罵政治人物長大的,他直接就說電視中那個某某某私德很差、誰誰誰能力極爛……呃,電視上不是這樣說的欸?所以即便黨提名,他就是不去投。所以筆者才提早有這種思維,換其他人多半是沒有。

那你現在光憑媒體印象就去斷定此人必定人格如何,豈不就跟我們老國民黨的宣傳模組一個樣嘛!

政治不信任產生的後果,只是這樣嗎?

一個個團體彼此不信任的國家,內耗會很嚴重,雖說這也有利弊,但直接的結果就是極端團體會起家,畢竟他只要顧好自己那一小撮人就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John Chiang-avatar-img
2021/11/29
臺灣很多東西都抄國外,國外有這樣制度一定有道理。政治人物可以小鎮耕耘,拿出實力說服大眾,就像高學歷工程師一定是非主管職務開始,一定歷練長大也比較壓得住,一開始當總工程師用嘴巴設計、協調,一定出問題。反正台灣人搞不清楚,幾個人講,大黨趁機順水推舟把基層民選代表給廢了。不勝枚舉,還不都是大黨得利但是對台灣長期不好,立委減半、總統立委同時選舉(一月到五月還有四個多月智障看守內閣時間差)、單一國會,好的反而不學,明明三權分立,就要搞個總統領導五院,權責不清。台灣人這方面大都搞不清楚狀況,太多倒果為因被大黨亂搞。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1.1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過來台灣之前,也是知道台灣人對政治的投入求很高,幾乎大部分人都有支持的政黨。當我還在香港修讀學士課程時,教授更曾提議揪團一起看台灣的大選現場,對比之下香港人對政治的投入度屬較低。不過也許因為香港回歸後的政策、管理、特首態度等多方因素影響下,當時的年輕人對政治的關注度大幅提高....
Thumbnail
在過來台灣之前,也是知道台灣人對政治的投入求很高,幾乎大部分人都有支持的政黨。當我還在香港修讀學士課程時,教授更曾提議揪團一起看台灣的大選現場,對比之下香港人對政治的投入度屬較低。不過也許因為香港回歸後的政策、管理、特首態度等多方因素影響下,當時的年輕人對政治的關注度大幅提高....
Thumbnail
「其實像我們這樣面對面說話,就是政治。」這是我高一參加台大杜鵑花節時,台大政治系的學姐告訴我的。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奇妙,人們組成社會,而政治和傳播是社會中無法分割出來的元素。所以政治並不是遠在天邊的,而是近在眼前的。
Thumbnail
「其實像我們這樣面對面說話,就是政治。」這是我高一參加台大杜鵑花節時,台大政治系的學姐告訴我的。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奇妙,人們組成社會,而政治和傳播是社會中無法分割出來的元素。所以政治並不是遠在天邊的,而是近在眼前的。
Thumbnail
所以到底是政客膚淺,還是他們「選擇」展現膚淺,因為人們漠不關心、盲目又愛看熱鬧。我們選擇的,真的是那些對我們未來有幫助的政見嗎?
Thumbnail
所以到底是政客膚淺,還是他們「選擇」展現膚淺,因為人們漠不關心、盲目又愛看熱鬧。我們選擇的,真的是那些對我們未來有幫助的政見嗎?
Thumbnail
是說選舉雖然號稱是「選賢與能」,但實際運作的情形,常會出現選民將選票投給黑道候選人,導致這些黑道候選人進入各級議會,甚至成為地方行政首長。這種情況並非只出現在台灣,在許多民主國家,也都有類似的情況,在一些民主制度發展的較不成熟的國家,甚至還選出黑幫老大或其代理人擔任國家領導人,形成惡性循環.....
Thumbnail
是說選舉雖然號稱是「選賢與能」,但實際運作的情形,常會出現選民將選票投給黑道候選人,導致這些黑道候選人進入各級議會,甚至成為地方行政首長。這種情況並非只出現在台灣,在許多民主國家,也都有類似的情況,在一些民主制度發展的較不成熟的國家,甚至還選出黑幫老大或其代理人擔任國家領導人,形成惡性循環.....
Thumbnail
所以募款很重要,但為了要省錢,又能得到選票,最好也最快但最辛苦的辦法,就是候選人自己下去掃街。
Thumbnail
所以募款很重要,但為了要省錢,又能得到選票,最好也最快但最辛苦的辦法,就是候選人自己下去掃街。
Thumbnail
還記得某位政客諷某黨在南部隨便擺一顆西瓜也能選上?這是有名有姓的事實,但不列出名字和政黨,因為要敘述的只是現今民主的假象,或做事過去另一個政黨也一樣。探討解析是希望讓大多數迷信民主迷湯的人們可以正視,並且重新把人民的權力從這個假民主拿回來,回歸真正的民主,甚麼才是真民主?
Thumbnail
還記得某位政客諷某黨在南部隨便擺一顆西瓜也能選上?這是有名有姓的事實,但不列出名字和政黨,因為要敘述的只是現今民主的假象,或做事過去另一個政黨也一樣。探討解析是希望讓大多數迷信民主迷湯的人們可以正視,並且重新把人民的權力從這個假民主拿回來,回歸真正的民主,甚麼才是真民主?
Thumbnail
抹平這些階級標誌的後果,就是走向消費主義的路,我們會變成要依靠其他外在的標籤去辨識,這造成年輕人會用消費定義你我階級。在政治上會讓政治人物透過鼓勵消費而非建設,讓人們感受到階級依然存在,各位可能不是很清楚,每一項的補貼或是消費券、振興券,其實都在協助你去定義自己、定義他人。
Thumbnail
抹平這些階級標誌的後果,就是走向消費主義的路,我們會變成要依靠其他外在的標籤去辨識,這造成年輕人會用消費定義你我階級。在政治上會讓政治人物透過鼓勵消費而非建設,讓人們感受到階級依然存在,各位可能不是很清楚,每一項的補貼或是消費券、振興券,其實都在協助你去定義自己、定義他人。
Thumbnail
其實黨外的死忠支持者,你有去了解過就可明白,很多都是有相處過,認識政治人物本人、了解其個性,知道他小孩在哪讀書,平常為人處世如何。也就是說,是先建立起對此人的信任,才產生對他的政治信任,不是因為價值觀、政治意識型態類似,所以無條件相信。這些死忠支持者,才形成政治信任往外擴散的節點。
Thumbnail
其實黨外的死忠支持者,你有去了解過就可明白,很多都是有相處過,認識政治人物本人、了解其個性,知道他小孩在哪讀書,平常為人處世如何。也就是說,是先建立起對此人的信任,才產生對他的政治信任,不是因為價值觀、政治意識型態類似,所以無條件相信。這些死忠支持者,才形成政治信任往外擴散的節點。
Thumbnail
2020年1月11日,是台灣第15屆總統大選,同時也是第7次民選總統的日子,隨著選舉的時間越來越近,台灣社會從媒體到人民、網軍到遊行;對於三位候選人的支持與反對明顯越演越烈,生活中充斥著候選人及其政黨彼此針鋒相對、互別苗頭、明槍暗箭的資訊。 說實話,民眾很難不被影響的,尤其是30歲左右的我們,一群
Thumbnail
2020年1月11日,是台灣第15屆總統大選,同時也是第7次民選總統的日子,隨著選舉的時間越來越近,台灣社會從媒體到人民、網軍到遊行;對於三位候選人的支持與反對明顯越演越烈,生活中充斥著候選人及其政黨彼此針鋒相對、互別苗頭、明槍暗箭的資訊。 說實話,民眾很難不被影響的,尤其是30歲左右的我們,一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