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2/1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燦爛時光會客室》第348集:建造夢想城鄉 讓無家者們與社區接軌

文 / 黃韾慧
走出高牆之外 接觸真實的社會 2011年,萬華艋舺公園發生清潔隊在寒冬中灑冷水驅趕遊民事件,引發爭議。十年過去,台灣社會看待「遊民」及「無家者」的眼光是否改變?社會上的歧視聲音、尖銳言語,已經消除?無家者與在地居民之間的鴻溝能否跨越?是否能構築對話的空間?
「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創辦人,同時也是台師大社會教育學系的教授徐敏雄,2008年時與萬華社區大學合作,進行社區研究計畫,然而在計劃做了四年以後,徐敏雄發現自己儘管關心在地議題,卻如同隔靴搔癢,無法真正走入社區。彼時發生的灑水趕遊民事件成了心中的火種,讓他重新思考面對社區問題的其他可能,三年後,成立了「夢想城鄉營造協會」。
節目主持人管中祥對此深有同感,正在執行USR計畫(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的他指出,對許多老師而言,要跨出校園走入社區並非一件易事,但先抱持著「與大家做朋友」的心態是很重要的。
徐敏雄分享道,剛開始踏入社區時他是被排擠的,有次,還未走進店門就遭到老闆揮手驅趕,讓他印象深刻。後來與店家逐漸熟絡,店家才坦言,社區裡常常會有大學教授帶著學生來合作,店家們出錢又出力,但學生們都只合作半年、一年就一走了之,讓店家不勝其擾,從此以後店家們面對大學教授都會防備。因此,徐敏雄說,剛進入社區時,他最大的工作就是聆聽,聆聽大家在做什麼、想要做什麼?有什麼是可以幫忙促成的?
歡迎來到夢想城鄉 挫折者的安身之處 無家者總是被社會簡略歸咎於「好吃懶做」或是「不夠努力」等個人因素,但徐敏雄表示,無家者多半是遇到健康問題,例如因為重大疾病無法繼續工作,導致家庭關係緊張,進而選擇離開家庭,其它如生意倒閉、中年失業等眾多因素也都可能是無家者離開家庭的原因。
徐敏雄也指出,有大約七成的無家者,其實都有在打零工,真正不願工作、好吃懶做的無家者只佔少數。也因為萬華區的無家者多半年齡較大,不僅健康狀況較差、缺乏一技之長,顛沛流離的人生也讓他們對於人際互動產生排斥,不容易與人合作,產生惡性循環。
夢想城鄉營造協會透過一系列的藝術文化方案,讓「無家者」、「在地店家」、「青年志工」一起工作,互相陪伴與成長,他們各有經歷過的挫折或失落,除了街友,夢想城鄉協會所服務的萬華也有許多是幾十年歷史的在地老字號商家,但年輕世代卻不見得偏好這些商品,而協會的青年志工則可能對於大環境感到徬徨無助。
徐敏雄說,這些「挫折者聯盟」其實都面臨一樣的生涯挑戰,即「當曾經優秀的自己已然逝去時,該如何面對真實的自己與社會?」因此,夢想城鄉逐漸定調在「面對真實的自己、接納不完美的自己、與人合作」的目標上。
與夢想城鄉一起 找尋生命的意義 近日,徐敏雄與夢想城鄉的夥伴們,將協會創立至今七年來的運作過程透過文字紀錄下來,出版了《歡迎光臨161號:從萬華開始,那些夢想城鄉的故事》,書中記述了無家者、在地店家與青年志工如何透過合作,面對並走出挫折。徐敏雄表示,剛開始團隊夥伴都很茫然,似乎找不到屬於夢想城鄉的特色,執行一段時間後才發現,夢想城鄉的實踐方式與奧地利精神學家Viktor Frankl所提出之「生命意義的三種途徑」不謀而合。
Frankl認為一般人可以藉由實現三種價值途徑來獲得生命的意義,分別是創造的價值(creative values)、態度的價值(attitudinal values)、經驗的價值(experiential values),這三種價值也成為夢想城鄉很重要的指引。
透過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作品中充滿創作者的自我特色,人們也能更輕易地接納、聆聽無家者的故事;在藝術裡,大家較能卸下心防,原先無法輕易宣之於口的情緒,也能夠透過藝術創作間接地表達,這就是所謂「創造的價值」。
徐敏雄分享,有一位大哥總是覺得自己失敗的人生故事沒有說出口的價值,徐敏雄則會開導他:「你從一無所有的困境中撐了過來,這個勇氣值得許多年輕人學習」,當個人面對苦難時,決定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就是「態度的價值」。
而所謂「經驗的價值」,就是建立自然的關係,不論是木工班、導覽班或藝術創作班,在夢想城鄉協會裡,「聆聽」與「接納」是非常重要的事,徐敏雄舉了一個例子,一位居民爺爺在接受徐敏雄的訪談之後才驚訝地得知,原來他心目中那位總是在音樂班中教導他、等待他的「很好的同學」是一位遊民。當我們撕下對於他人的各種標籤或刻板印象之後,才能夠回歸人與人之間最單純的連結,至於那些被社會所框架出的階級、性別、各式各樣的差異,都會變得無足輕重。
聆聽對方的故事、互相了解,進而發掘彼此的優點,不僅能緩解無家者與在地店家的對立關係,更能與青年志工共同創造出三贏的局面。
做木工或藝術創作 生活就會改變嗎? 「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是部分大眾在解決無家者的問題上先入為主的見解,許多人可能也會好奇,與其花時間去畫畫或導覽,為什麼不去工作呢?無家者去做木工或藝術創作,生活難道就會改變嗎?
徐敏雄解說,藝術課程提供無家者一個整理儀容的契機與動力,因為需要面對同學,無家者開始會顧及自己的形象,也促使他們與人交談及合作,無家者如果沒有朋友的話,就不會想整理自己的門面,也不會想要努力生活。雖然夢想城鄉協會無法直接提供工作,但重新建立起無家者對他人的信任與安全感,對他們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後勤工作。
伸出扶持的手 接住你的脆弱! 無家者與青年志工,不只是互相支持的戰友,也是彼此學習的夥伴。徐敏雄分享一個令他深受感動的故事,有一位協會裡的學生志工,原本與父母關係不好,家庭氣氛緊繃,但他們發現無家者們不論貧窮或者流浪,對他們的孩子都抱著同樣的愛,被這份親情打動的學生,漸漸地願意與自己的父母溝通,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也舒緩了許多。
徐敏雄開始踏入夢想城鄉的起因,是因為覺得自己在大學裡很空虛,即使做了許多社區的評鑑委員,卻發現除了書本了理論知識之外,講不出自己的故事。因此,選擇了擺脫校園的限制,真正的走入社區,貼近這片土地。他也從這趟旅程中,得知了「自己至少可以被拒絕」,在遇見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可以聆聽、討論,這對他而言是在校園中學不到的收穫。
無家者問題的背後,是深刻的結構性社會問題,也許暫時找不到解決方法,但夢想城鄉協會希望從文化著手,建構出一個任何人都能展現脆弱的安身之處,鼓勵大家都伸出手來互相扶持,讓每個不慎掉落谷底的人,都能被溫柔地接住。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我們深信,透過群眾的涓滴支持,才是媒體真正能夠獨立的重要碁石░░░ 公庫官網其他平台群眾集資相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