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報導於:2018-02-10
編採:鄭珮宸 責任編輯:黃家茹
社區規劃師陳德君在累積了17年的經驗提煉下,於2016年成立「萬華社區小學」,將過往專業投注在萬華社區的營造。萬華社區小學是一個媒合性地方組織,致力於社區營造落地紮根,透過工作坊、寒暑營隊等活動,邀請居民參與遊戲設計、或者透過導覽介紹萬華過往風光與歷史,藉此來傳遞知識給在地小學生或一般民眾,從中創造與增強了社區之間的鏈結,重新讓大家更認識萬華,也持續與萬華在地的社會企業串連,像是關懷當地的無家者、弱勢團體,也觸及至劇場工作、藝術治療等多元面向。
萬華社區小學籌辦的「培根市集」取名自「培力草根」,透過市集媒合萬華草根團體與居民,凝聚地方的向心力與認同感。 來源:萬華社區小學
「在萬華,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是很緊密的!」
深耕在地的經驗和累積的人脈,是萬華社區中最重要的資源和成就。團隊成員以租房為例,「你要租房子,跟左鄰右舍說一聲消息很快就出去了!根本不用利用網路就能達成目的。」凸顯出在地住民、團體之間的溝通網絡以及好感情。「還有一次,周六活動在人手極為不足的情況下即將開天窗,週四和一個朋友訴苦,對方想也不想就回說:『大家就利用聚會時間幫你做道具啊!』當時很感動,因為我那時才剛加入這裡三個月,而來自其他社企的大家各有在忙的事情,卻願意在彼此休閒碰面的時間無私地伸出援手」。
雖然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才是最珍貴的資產,但就現實面看來,萬華社區國小坦白地說在營運上仍有資金上的困境。有一部分主因來自於其工作內容與慈善事業易使一般大眾混淆,使得萬華社區小學的角色定位、活動收費機制都相對不易實行。像是替當地值得推廣的商業或活動宣傳是否應該收費的?如果不收費,那麼會不會變相成為一個廣告資訊露出的平台?對於在「推廣有意義與價值的事情」以及「合理的成本負擔」之間,萬華社區小學仍在實驗與探索的階段。但也正因為這些運作上的內容,他們更願意聆聽、也更努力追求、定位自己的大眾教育的定位,這也是他們參加雜學校展覽的原因之一,希望藉由與大眾和其他組織的交流還有雜學校理念的碰撞能激盪出更多的火花。
在簡單的攤位上,萬華社區小學靠著暖暖的人情味與民眾熱情交流、貫徹串聯起地方的心意。 來源:萬華社區小學
這次參加雜學校的展覽,也是希望藉此與其他相關聯的組織相互交流學習。畢竟,執行團隊要不斷地接收新的能量與衝撞,才能實踐更多的理想、也發展出對應的方法與模式,且在社區發展上,紮根地方的事情當然還是越多人投入、越多人串聯起來,就有越有機會創造力量、帶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