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記哈都・裘德兩部短片|作為死亡的旁觀者 Death in Eyes

羅馬尼亞導演哈都.裘德(Radu Jude)的兩部短片 — 《一盡到底》和《晚安,噓》,皆以死亡為母題,和一鏡到底鏡頭形式來體現「死」之於生者,對於前者而言是極端化的情緒利器;對後者來說,則是潛藏在環境裡的迴鳴。
《一盡到底》A Film for Friends
自殺前的聲明錄像,一鏡到底的56分鐘。中年男性敘事者直面鏡頭,一一點名親友,藉著遺言紀錄而意在控訴,卻一再退言這些事情其實都不重要,但也就是諸多不重要的、人們應對進退的小事積累而走到今日,在最後一根稻草放到駱駝背上之前,你不會清楚牠原先都背負了些什麼。以死相求本身即是代價最大、力度最烈的情勒,敘事男子試圖和緩、消解情勒作用於自己身上的罪惡感,生命走到臨頭仍在為人際互動掙扎。
不曾停止的影像裡,被邊緣化的、正遭遇中年危機,幾乎與平凡中產階級無異的男子與觀者在銀幕上對視,哈都利用場景與攝影器材的時空限制,幾乎是以逼視的角度讓所有觀眾正對著承接眼前個體的苦痛,並成為男子所指控的對象。而人們在影廳裡的無作為,亦使得這份指控和迎面而來的情勒更讓人感到危惴 — 畢竟我們誰都有可能成為那群辜負者、無法確知我們事實上忽略了什、或是也同樣承受著關係的淡漠;又或是在人們的日常閃失裡,會有人這樣輕易地掉了下去。而那些指責也似是而真,在被剝奪反駁的對視關係下僅有質疑的空洞。
而錄像即使未嘗停下,但在敘事者舉槍自盡之後,觀者位處的觀看位置便從話語承受的對象退位至更疏遠的旁觀者,眼前的個體則從原先的精神痛苦跌進更巨大的肉體痛苦。就在這個時候,敘事者才獲得了點於事無補的幫助和關照,畫面裡的鄰人提供了彆扭、沒法消解痛苦的問句,乍看荒謬(於當事者而言或許惱人)無比,但其實這也僅僅是我們面對他者痛苦的無解和長期逃避本能規訓下的手足無措。
《一盡到底》於全片的前或後都是令人難安的視角,而死亡在此無法再被人們避諱,這些痛苦、不堪和消亡你都得去直視,這就是哈都所揭露的真實層。
《晚安,噓》 It Can Pass Through the Wall
同為死亡題材的一鏡到底短片,哈都的《晚安,噓》則在有限的空間內,多了幽慢的鏡頭運動,緩緩敘出女孩的睡前夢魘。《晚安,噓》的長鏡頭裡,攝影機意識地在公寓內游移,仿若徘徊不前的死亡本身蟄伏、端看著女孩的恐懼,而17分鐘的片長,一眨眼的時間都沒有留下。鄰人自殺了,而爺爺的盲人朋友以說書人之姿捎來慘烈自盡現場的閒言...這顯然絕非給孩童的床邊故事。「死亡」二字被提得很輕,輕到爺爺說可以用厚重的牆壁抵擋,大人們的謊言如是,可哈都又以懸疑的陳設和詭移的鏡頭來暗示這份害怕的情有可原,女孩張望著畫面外的空間,神情恍惚而擔憂,那是因為她被遺留在黑暗裡與未明的恐懼源共處;而母親的缺席與關係互動的不安全感也在敘事背景上促成了童稚目光裡的疑懼。
死亡的陰影勾起人們脆弱的心靈感知,在恐懼渲染過、被塑造成魅影存在(不斷以畫外音、不絕於耳的哭嚎聲提醒)的某種初探,我們會知道「死」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忌諱,而人自決的死則將被引申為墮落。然觀者與女孩卻僅僅是以聽覺來意識到空間裡的死亡,我們都未曾見到促成「死」的原因,不知道人在決定死之前承受了什麼、被什麼給逼迫著。所以,在那樣的被蟄伏裡,對死的恐懼是毫無疑問能穿越且包圍意識的。
這兩部短片先後讓人想起《旁觀他人之痛苦》,在桑塔格的著作裡,她寫道,在目睹戰爭及死亡影像之後,人們必須追問的是:還有哪些照片,誰的暴行,哪些死者,不曾被傳媒揭露?此外,作為一個觀者,人能夠投入多少去感受他人之苦? 死亡影像的被展演,理所當然地是具有激發性的敘事,當《一盡到底》裡的中年男子在鏡頭舉槍自盡,在槍響當下,滿廳的震驚與譁然,那便是桑塔格所指出的一種因觀看所產生的責任感與承受義務。在短片前半,我們聽著主角訴苦、進入他充斥著痛苦的經歷裡,但我們未能確定這些片面言詞是否為真,唯有當下的情緒驅動會使我們憐憫且感到不安。 哈都之所以讓他的觀眾目睹死亡,並且又將短片後半鄰人在死亡現場所表現的憐憫與對陌生生命的負責,即是一種並行的反省,同時也指認出影像內外之人的罪惡感 — 影廳內的人無力去消解他人痛苦,但即便是影像內的人物,也未必能接住殞落的生命 — 在個體的盡頭面前,我們都是無力的,只有憐憫,但也別無他法。 哈都在關於死亡的影像敘述裡,不斷地操弄著觀者面對「死」的感知,像是在《晚安,噓!》裡故布的懸疑,在感官上更能是同理女孩之於恐懼的包覆;在男子錄像裡,則又是更大幅的調動觀者的位置,從承受轉為旁觀,在無力之後牽引出更茫然的失落。而這些確實脱去了桑塔格面對死亡在鏡頭呈現裡,原本指控因無力所產生的麻木,而是更具張力地包含了所有觀看的主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