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真,為美 - 電影《無主之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無主之作 Werk ohne Autor》
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 / 2018 / 189min / Drama, Biograp
納粹政權下出生,在東德長大的Kurt不願為政治作畫,決定與妻子Ellie移居西德,追尋藝術的真諦。在追尋的過程中,他無意間越來越靠近被掩蓋的真相。

年幼的Kurt跟著阿姨Elisabeth去參觀美術館

年幼的Kurt跟著阿姨Elisabeth去參觀美術館

電影參考藝術家Gerhard Richter的部分生平,以藝術做為媒介,帶出德國從納粹、東西德分裂的生活風景;在充滿磨難的生活中,誠實面對自我、探討真實與真相,是藝術形成的重要養分。電影帶有政治陰謀的氛圍,以及近乎純真浪漫的愛,同時有德式黑色幽默,畫面乾淨美麗,劇情細膩,節奏舒服,看完電影完全感受不到已經過了三小時。

(以下有雷)

|善、惡,真實、秩序,與美|

「妳沒有小名嗎」,Kurt把女子送到家門口時問。
「我爸都叫我Ellie」,後來Ellie跟Kurt約會、交往、結婚,但兩人的生活始終被Ellie爸爸脅迫著。

Ellie爸爸因納粹政權崩解而風光不在,也遭受被清算的命運。在被俄羅斯將軍拷問、待監獄的時候,意外救了胎位不正的將軍太太,保全母女也保全了自己,將軍問:「為什麼幫我」,他答:「因為我能這麼做」。Ellie爸爸的原則為精英世界,所以優良的人類的後代需要保護,協助將軍太太生下小孩無違此優生學原則。

Kurt在為生計去廣告刊版工廠工作時,也說過一樣的話。所有人都需要字母模板以描繪看板字母,Kurt只憑右手,就把字母寫得完美漂亮。隔壁桌的同事看了不爽,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是要羞辱我們嗎?覺得自己高人一等?」Kurt困惑地回答:「我這麼做,是因為我能這麼做」。

Kurt跟Ellie爸爸都是有才能之人,某種程度而言他們很相似,然而,兩人心中的秩序、關於生命的價值並不同,這影響了他們的決策與行為。Kurt長大後的某個天氣晴朗午後,爬到樹上看風吹大地,突然頓悟「我明白了,我明白世界運作的道理了,萬物都是相連的......一切的一切,我不再害怕,沒有事情能動搖我,我會一直追尋真實......」。對Kurt而言,生命單純順應自然而生,不能停止注視真實。

儘管如此,Kurt其實有自己下意識沒有面對的一塊記憶,導致他嘗試許久,仍無法創作出滿意的作品。某天,指導教授說想看看他的作品,看完後,跟他分享了自己戰爭中受傷、被攻打對象救了一命的故事。這段我印象深刻,十分真摯動人(所以任性地不翻譯它):

" Wenn ich mich frage, was ich wirklich weiß, was ich wirklich empfunden habe im Leben, was ich behaupten kann, ohne zu lügen, dann ist es das Fett auf meiner Haut. Wenn mir andere von Liebe erzählen, zu Frauen, zu ihren Kindern oder von Sex, dann weiß ich, was sie meinen, nur weil ich Filz und Fett auf meiner Haut gespürt habe. "

教授表示,當自己思考藝術是什麼,就會想到這段過去。這個讓他在鬼門關前還能思考生命意義的,有油脂(Fett)與毛氈(Filz)的,住著少數民族的,他鄉。教授離開前問了Kurt:「你是誰?你是什麼?」這是關於藝術創作的重要命題——此時此刻,造就自己的是什麼、自己回應世界的真實是什麼。我當下才恍然大悟,原來教授展覽作品的素材源於此。

Kurt曾思考:為什麼相片那麼寫實,人還是喜歡肖像畫?這個提問延續到Kurt與教授會面後的省思與對話。Kurt兒時總以手遮蓋雙眼讓眼前發生的事情變得模糊,他在成長的過程中始終對原生家庭的種種磨難保持距離。保持距離所產生的抽象情感超越主觀判斷,卻更靠近真實。沒有作者也沒有定論的模糊畫面,單純反應出天時地利人合的狀態,如樂透彩的隨機組合數字,只有一組有意義,這讓人產生美的感受、讓人用力。這些客觀存在、去個人化的無主之作,即為真、即為美的事物。

|生命的隨機與因果|

Ellie是Elisabeth的暱稱,Kurt年幼時很喜歡的美麗阿姨也叫Elisabeth,她後來因為納粹的精英政策被絕育、關進精神病院、處死。其實我看完電影後才想到這件事,導演讓這個安排顯得不刻意,好像只是碰巧。

Elisabeth是被Ellie爸爸(婦產科權威醫生)送上手術台絕育的,Elisabeth在掙扎的過程中,狂喊Ellie爸爸「爸爸」,眼淚還滴在他的皮鞋上。這些驚恐都沒有阻止Ellie爸爸支持元首政策的決心。Elisabeth死後多年,Ellie長大、與Kurt相戀並決定廝守終生。但Ellie爸爸認為Kurt有個自殺的爸爸,家族有「不好的基因」,為維持自家血統純正,百般阻撓兩人,甚至在發現女兒懷孕後不惜欺騙,親手幫女兒墮胎,造成Ellie未來嘗試懷胎時多次流產。

反覆發生的偶然其實就不是偶然。誕生的時代、身體裝著什麼靈魂是隨機,但個人的選擇與行動都會產生「果」。Ellie爸爸死守的秩序早已被淘汰,他的生存道理也無法逃脫被時代巨輪輾壓的命運,種種的果、他死守的過去,如鬼魂般不斷追著他。而Kurt成功了,他的個人展覽「無主之作」獲得極大迴響,老婆Ellie也在不斷努力下成功保住胎兒。

最終導演並沒有讓Kurt發現Ellie爸爸是把阿姨推向死亡的兇手之一,而是讓Kurt在光影變化中找到創作靈感,將阿姨跟Ellie爸爸的臉疊合,完成如同影像重曝的畫作。當Ellie爸爸某日又到畫室準備羞辱Kurt時,看見這幅畫馬上見光死,麻木不仁的心再起漣漪之外,並以為掩蓋的謊言被揭穿而震驚、倉皇離開。我非常喜歡這樣的安排。

「所有為真的事物,就是美」,面對真與美的凝視,惡無所遁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FangYC
1會員
4內容數
📍柏林
FangYC的其他內容
2025/03/04
申請永居的條件:"無"藍卡或德國配偶/家人的條件如下: 持有德國居留證滿五年、已繳納至少60個月退休保險、有穩定工作&收入、有語言能力證明 (至少B1)、通過融合考試 (這部分柏林不要求)、有穩定合法的住處空間、無違反公共安全或秩序。
2025/03/04
申請永居的條件:"無"藍卡或德國配偶/家人的條件如下: 持有德國居留證滿五年、已繳納至少60個月退休保險、有穩定工作&收入、有語言能力證明 (至少B1)、通過融合考試 (這部分柏林不要求)、有穩定合法的住處空間、無違反公共安全或秩序。
2022/07/01
前情提要:因為疫情還沒結束,飛回台灣辦登記十分麻煩,又德國結婚證書若超過半年需要重新申請才能辦理手續(否則會產生額外費用),所以決定在半年內跨海辦完在台灣的結婚登記。
Thumbnail
2022/07/01
前情提要:因為疫情還沒結束,飛回台灣辦登記十分麻煩,又德國結婚證書若超過半年需要重新申請才能辦理手續(否則會產生額外費用),所以決定在半年內跨海辦完在台灣的結婚登記。
Thumbnail
2021/11/30
用三個月觀光簽在德國登記結婚之闖關記錄
Thumbnail
2021/11/30
用三個月觀光簽在德國登記結婚之闖關記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本片以德國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李希特(Gerhard Richter, 1932-)的傳記為藍本。描述居住在德勒斯登(Dresden)的主角Kurt Barnert(Tom Schilling 飾),小時候目睹阿姨因行為異常而被第三帝國(納粹政府)帶至醫院治療,最後因優生學政策而在集中營
Thumbnail
  本片以德國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李希特(Gerhard Richter, 1932-)的傳記為藍本。描述居住在德勒斯登(Dresden)的主角Kurt Barnert(Tom Schilling 飾),小時候目睹阿姨因行為異常而被第三帝國(納粹政府)帶至醫院治療,最後因優生學政策而在集中營
Thumbnail
佛洛伊德認為,父子之間的衝突是天生的,遲早要發生的: 「弑父是人類的,也是個人的一種基本的和原始的罪惡。」 《德語課》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不用弑父, 不用毀掉上一代留下來的東西,只要我們能夠保持懷疑。
Thumbnail
佛洛伊德認為,父子之間的衝突是天生的,遲早要發生的: 「弑父是人類的,也是個人的一種基本的和原始的罪惡。」 《德語課》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不用弑父, 不用毀掉上一代留下來的東西,只要我們能夠保持懷疑。
Thumbnail
《無主之作》以溫柔堅韌的口吻、如詩歌般優美的影像,與不疾不徐的場景切換,描繪主角寇特令人動容的心境成長。不同於導演的前作《竊聽風暴》,《無主之作》很輕緩地碰觸德國的時代傷口,聚焦於藝術與自由。 長達三小時的故事,會將觀眾緩緩捲入其中。
Thumbnail
《無主之作》以溫柔堅韌的口吻、如詩歌般優美的影像,與不疾不徐的場景切換,描繪主角寇特令人動容的心境成長。不同於導演的前作《竊聽風暴》,《無主之作》很輕緩地碰觸德國的時代傷口,聚焦於藝術與自由。 長達三小時的故事,會將觀眾緩緩捲入其中。
Thumbnail
《偷畫男孩》(Deutschstunde)是一部德語片,改編自德國大文豪齊格飛.藍茨(Siegfried Lenz)的著作。內容跟德語課,好像沒有太直接的關係(有另一個二戰德國背景的書/電影叫《波斯語課》就非常有關聯)。
Thumbnail
《偷畫男孩》(Deutschstunde)是一部德語片,改編自德國大文豪齊格飛.藍茨(Siegfried Lenz)的著作。內容跟德語課,好像沒有太直接的關係(有另一個二戰德國背景的書/電影叫《波斯語課》就非常有關聯)。
Thumbnail
1989年,克莉絲蒂是東德崇尚社會主義的單親媽媽,卻在柏林圍牆倒塌前夕因為心臟病昏倒了。八個月後甦醒的她,錯過了兩德統一、錯過了世界劇變,孝順的兒子亞利為了不讓媽媽再度受到刺激,只好聯合周遭進行一連串偽裝行動,彷彿讓時間停留在過去,假裝媽媽深愛的祖國從未改變⋯⋯
Thumbnail
1989年,克莉絲蒂是東德崇尚社會主義的單親媽媽,卻在柏林圍牆倒塌前夕因為心臟病昏倒了。八個月後甦醒的她,錯過了兩德統一、錯過了世界劇變,孝順的兒子亞利為了不讓媽媽再度受到刺激,只好聯合周遭進行一連串偽裝行動,彷彿讓時間停留在過去,假裝媽媽深愛的祖國從未改變⋯⋯
Thumbnail
這般相互欺瞞雖然建構於虛無飄渺的世界,帶來的情感卻再真摯不過,穿越意識形態重重對抗,人性終究是共同語言。母親真正放不下的一切,其實不是社會主義,不是哪個領袖,而是她相信的世界,她活過的一生。在冷戰結束後三十年的現今,《再見列寧!》這部電影巧妙得像是亞利亟欲重塑的空間,提醒我們上一代人類曾經歷過的荒謬
Thumbnail
這般相互欺瞞雖然建構於虛無飄渺的世界,帶來的情感卻再真摯不過,穿越意識形態重重對抗,人性終究是共同語言。母親真正放不下的一切,其實不是社會主義,不是哪個領袖,而是她相信的世界,她活過的一生。在冷戰結束後三十年的現今,《再見列寧!》這部電影巧妙得像是亞利亟欲重塑的空間,提醒我們上一代人類曾經歷過的荒謬
Thumbnail
如阿多諾曾言,「在奧斯威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在「(過去)義務是種美德」的脈絡下,遵循命令的義務同樣適用於這段敘述。戰前,詩/義務是值得追求與實踐的,然孕育這些美的土地上,亦發生了我們無法想像的去人性化事件,使得詩與義務在戰後成為了罪責。對於義務的連續實踐,正是他們拒絕讓罪責穿透這份美德⋯⋯
Thumbnail
如阿多諾曾言,「在奧斯威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在「(過去)義務是種美德」的脈絡下,遵循命令的義務同樣適用於這段敘述。戰前,詩/義務是值得追求與實踐的,然孕育這些美的土地上,亦發生了我們無法想像的去人性化事件,使得詩與義務在戰後成為了罪責。對於義務的連續實踐,正是他們拒絕讓罪責穿透這份美德⋯⋯
Thumbnail
改編自德國知名作家-齊格飛藍茨文學經典〈德語課〉。 對遭到公權力踐踏的人民,進行自省自覺, 知名度超越了海明威〈老人與海〉。
Thumbnail
改編自德國知名作家-齊格飛藍茨文學經典〈德語課〉。 對遭到公權力踐踏的人民,進行自省自覺, 知名度超越了海明威〈老人與海〉。
Thumbnail
僅管在兩部電影中、政治因素都試圖對藝術家施加影響力,但是透過他人的犧牲或是藝術家本人的被動拒絕,政治的因素幾乎被排除在外。不論納粹時期或是東德共產政權,政治都沒能影響到他們的創作。藝術最終在精神的浩劫中勝出了。它沒能記錄下時代的晦暗不明,而僅留存了人性的美好價值,對其他的醜惡事物視而不見。
Thumbnail
僅管在兩部電影中、政治因素都試圖對藝術家施加影響力,但是透過他人的犧牲或是藝術家本人的被動拒絕,政治的因素幾乎被排除在外。不論納粹時期或是東德共產政權,政治都沒能影響到他們的創作。藝術最終在精神的浩劫中勝出了。它沒能記錄下時代的晦暗不明,而僅留存了人性的美好價值,對其他的醜惡事物視而不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