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子27]來趟心靈旅程吧(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一、心靈地圖

最近又拿起《心靈地圖》閱讀。(Original name: The Road Less Traveled) 這本書是在1978年首次出版,後來在80年代開始爆紅。
它紅並不是因為它是雞湯,而是因為鼓勵大家與心靈的問題直球對決
作者Scott Peck身為一個心理醫生,在長長的執業生涯中看到許多案例,最中凝結理論和臨床的智慧,將哪些行動可以促使心靈成長匯集成冊。
這本書我覺得英文原名更適切也更直接,英文書名是 The Road Less Traveled,少有人走的路,會這麼取名,是因為大多數人是傾向待在自己心靈上的舒適圈,而要跨出心靈的舒適圈,雖然可以成長,但也要面對痛苦。
可是,在作者的觀點裡,心靈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讓人更明晰事理,甚至可以以此共創一個更好的世界。
《心靈地圖》這本書分為四部:紀律、愛、宗教、神恩。
「咦?所以這是一本宗教性質的書嗎?」「嗯。果然還是雞湯書啊,只是怎麼有點辣(太直接)?」
說起來,臉貓是很久以前在博客來買這套書的,當初會買,純粹是因為網頁打書加上要湊運費而已,想著主打心靈成長,而且還有對「愛」解釋,便想說買來讀讀看好像不錯。
然而,當年還在上大學的臉貓,收到書打開後只有四個字:看、不、進、去。為什麼呢?因為作者對一些詞彙的定義,跟我理解的不一樣,光是紀律部分就有點抽象了,超出當年臉貓理解的範圍。
不過最近重翻,臉貓不僅看得入迷,對於其中不少直擊內心深處的語句更忍不住點頭稱是。那麼就一節一節來看看作者寫了什麼吧!(除了愛[=第二章]那章,因為那章內容很豐富,會獨立出來分享。)

二、三部曲

1.紀律

一般來說,我們理解的紀律,不外乎規律作息、吃健康的食物、好好工作等。然而,作者從心理醫生的角度去描繪紀律,這一詞的範圍突然擴張許多。
在作者的定義裡,心靈上的紀律是與愛連結的。
是一種不斷希望自己變好,進而讓其他人也變好的那股動力。
所以,作者在這章裡,除了舉很多臨床案例外,還反覆提及讓心靈有紀律是為了邁向更好的人生,而「睿智的人生是思考與行動的綜合(p. 46)」心靈成長就是透過思考與行動,讓自己變得更睿智。
那要怎麼讓自己的心靈有紀律呢?
首先,就是要對自己全然負責,我們在每一刻都是能選擇的
其次,就是要超越本性,保持人性
關於前者,作者舉了他自己的例子,他曾是一名工作狂,但是卻又覺得為什麼其他同事可以準時下班,於是他去問了另一位醫生。可事實上是他自己選擇要工作那麼久的,所以,最後他得出了結論:「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困難之處,就在於行為的後果會帶來痛苦。」(p.34)別讓其他人當自己的主人,而選擇了就不要後悔。
而對於後者,作者提及:「超越本性,學習做並非出於本性的事,正是人性的重要特徵。」(p.48)在這裡的人性,包含愛、寬容、反省和原諒,透過人性中的光明面以邁向更高的心靈層次。(不過...這裡臉貓想打槍一下,人性中難免還是有黑暗面跑出來呀!作者在書中並沒有說可以怎麼解決。)
在人性的部分,作者最看重「反省」,因為深刻地、打從心靈地反省,直面自己的問題對人而言往往是會感到痛苦的——作者就如此寫道:「觀察外在世界引起的痛苦絕不會像反省內在世界那麼大,當然是大多數人反逃避反省的原因。(p.42)」
不過,當真正地反省,並走過痛苦的歷程而不是逃避,那真正的成長就會出現。
而當越來越熟練做心靈的反省,很多大事就漸漸成為小事,最終變成可以駕馭的事了。
在反省的終極模式,就是學習放棄。在書中作者是用「放棄的哲學」,而實際作法竟是「放棄自我」以提及提升心靈層次。
對於這點,作者是這樣描述的:「成人的學習過程中有一種極為重要的技巧,我稱之為『存而不論』(bracketing),是促進心靈成長不可或缺的工具。『存而不論』基本上就是在肯定自我、保持穩定與放棄自我(暫時忘懷自我、邊不對現實世界做任何預先的假設,為新資料騰出空間)以換取更大更新的知識之中,取得一個平衡。」(p.57)
其實就跟道家的無為,與佛教的無我有點接近,當放下我執,反而可以接受到更多的思想與知識,而當了解越多,也就越平靜、越快樂。
在這一部的最後,作者歸結道:「心靈成熟的人都有豐富的愛心,愛得愈多,快樂也愈多。(p. 60)」以及「一個人偉大與否端視他受苦的能力,但偉大是一種歡樂。(p.61)」
**

2. 宗教

與紀律一樣,作者對宗教也有超範圍定義。
作者定義宗教為:「每個人對世界的本質都有一套特定的觀念與信念,只是不一定說出來罷了。」(p. 164)所以,其實作者想說的宗教比較類似於世界觀
生活是自己在過的,每個人在生命的旅途中,不免會遇到不同困難,這時我們抱持的態度是什麼呢?其實這些外顯的態度都是從內在發出,所以,作者提到了:「最適合我們的宗教,必須從現實的試煉中產生,經過質疑,才真正屬於我們。(p.176)」
也許因為成書年代較早(40年前),加上臉貓沒在美國生活過,作者有不少臨床案例是因為信教或不信教而產生的痛苦。
比如有個案例是,有個人因家庭因素而得非常虔誠,但又時刻覺得自己是無神論者,所以他陷入無限的分裂感及罪惡感中,在問診之間,作者最後對他的病症歸結道:「你其實是信教的。你的宗教博大精深,因為你崇拜真理,你相信自己會成長和進步。⋯⋯你願意承受擺脫過往經驗和面臨新挑戰的痛苦。⋯⋯你的靈性位於更高的層次,因為你具有質疑的勇氣。(p. 172)」
這段話臉貓很喜歡,因為其實有時候不從眾,本身就是一種挑戰甚至是危險。
此外,還有一句話「對文化中約定俗成的一切,採取科學的懷疑態度,乃是追求心靈成長的要素。(p. 206)」臉貓也很喜歡。
生在自由時代,而且基本上成長過程中,脫離高中教育後就被鼓勵可以自己去探索各種知識的,抱持研究精神並找到證據驗證的學習環境,讓臉貓覺得上述的話很自然。然而,在看完書中案例也才發現自己是何其幸運,因為其實在許多國家和社區,當地文化產生的「教條」,而要擺脫就像自我分裂一樣。對於這點,臉貓真的只有無限感恩。

3. 神恩

看到這個大標時,臉貓忍不住好奇作者會怎麼寫。然而讀畢,臉貓覺得很平靜也開始感恩發生在臉貓周遭的事。
正如宗教不僅是指基督教一樣,這裡的神恩,是指任何不可思議、具有指引性的事件,由一個更高層次、更具智慧的存在所推動。
每個人一定都有機會不期而遇某些事,像作者就說自己在成長過程中,莫名其妙地巧妙躲掉不少交通事故;而對臉貓而言,那就是某日心情低落地走在街上,遇到一隻貓看著臉貓「喵」了一聲打招呼,被療癒。
作者提到,如果抱持著探究世界的精神,我們便會發現自己對世界所認知的一切真的很少很少,而許多無法解釋的部分,其實可以歸為神恩,然而,大部分的時候,人們卻會選擇刻意忽略掉那些神奇的事情,會如此做,作者歸結到是因為人會恐懼,而「大部分的恐懼是基於懶惰(不想對世界有更多了解,繼續待在舒適區)(p. 241)」
然而,只有當跨出舒適圈,讓自己更有能力接受更多,才會讓自己心靈更加成長茁壯。
作者提醒我們,其實每天都會有「不期而遇的收穫」,只是看我們有沒有發現並接受這個禮物而已。
「不期而遇的收穫」在書中的定義就是「意外發現有價值或令人喜愛事物的天賦才能。」關於這點,臉貓看到近期最明顯的例子,大概就屬疫情剛開始那時。疫情的發生大幅地改變了大家的生活模式,不僅工作模式因此必須改變創新,還有很多人因為一開始被迫要關在家,最後無意間發現並發展自己的興趣。
**
這章中,還有一段話讓臉貓深有感悟:
「當佛陀在不再尋求時豁然開朗,因為他讓「悟」來到自己心中。但另一方面,誰敢說他的開悟不是因為他花了至少十六年的功夫尋索與準備?它既尋找它,也沒有尋找它。(p. 272)」
如果幸運的話,生命是很長的一趟旅程,在這趟旅程中,有時候我們努力尋找,卻求而不得,有時候停下來,反而希望的事情就發生,然而,不論哪個時候,都會是最好的時候吧!雖然有時候沒有獲得某個想得到的結果,但是,誰能說過往走的路沒有價值呢?

三、總結

心靈的拓展常常是需要透過紀律與愛,然後真實面對自己的為什麼會產生某些心態,甚至這些心態影響到了生活。
透過紀律中的保持人性,學會反省而進步,透過希望變好的那份愛,讓自己願意走過歷練後成長。
而心靈的拓展,也需要先看看自己擁有的世界觀是什麼,而且去相信它,如果不滿則是去調整它,但不要否定或壓抑它。
不斷地讓心靈擴張,人們最後終會發現自己的渺小,然而人們又是何其幸運,可以有很多不知道為什麼發生,但就是發生的事情引導著。
這就是《心靈地圖》,與大家分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雖然現實使人臉貓,可是逃進書裡臉不凹。 是以建一個專題,存放與書、與文字共舞的記憶:3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偶爾贏球時就享受比賽,輸球時就想「哎,人生之中習慣輸也很重要。」(第一人稱單數・養樂多燕子詩集)
在上一篇提到了康采恩與金融市場在新自由主義學派的宣傳下,似乎應該要全面政策鬆管以達到全然的自由,但作者透過歷史脈絡與案例指出,資本主義必須接受政治控管才能繁榮興盛 (p. 132) 因此,在第三篇作者透過深入了解「金錢」與金錢衍伸出的各種業務,更加鞏固她的理論。
在第一篇作者架構了資本的崛起,在第二篇作者要解決對資本主義的三種誤解。在這一篇包含了三章,分別為「資本主義不是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不是國家的對立面」以及「全球化並不新」這三個觀點...
上一篇概略簡介了這本書所探討的議題與其基礎,今天就從第一篇的五章,來了解資本的崛起吧!在這一篇中的五章分別為:「成長奇蹟:財富形成的時候」、「古羅馬人熱愛金錢,卻不是資本家」、「偶然?為何中國的經濟未曾大幅成長?」、「恰好在英國:資本主義的誕生幾乎沒有資本」即「抄襲:得國人千方百計迎頭趕上」
(慢慢讀系列:又是一本想請大家有機會可以看文本的作品。可能會寫得比單一文化系列還長...但因為真的太多部分想跟大家分享了啊...) 書名:資本的世界史——財富哪裡來?經濟成長、貨幣與危機的歷史。 [請繼續閱讀]
在第一篇架構了單一文化與經濟故事的定義後,在第二篇依循作者的篇章安排,整理了作者在書中指出的「經濟故事如何在各領域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和行動」。當時看書,有時候順著文字一句句閱讀時,還想著「不就是這樣嗎?」或「有問題嗎?」但是等到作者指出:這就是經濟故事在背後指導著我們的思維和行動,才嚇出一身冷汗...
偶爾贏球時就享受比賽,輸球時就想「哎,人生之中習慣輸也很重要。」(第一人稱單數・養樂多燕子詩集)
在上一篇提到了康采恩與金融市場在新自由主義學派的宣傳下,似乎應該要全面政策鬆管以達到全然的自由,但作者透過歷史脈絡與案例指出,資本主義必須接受政治控管才能繁榮興盛 (p. 132) 因此,在第三篇作者透過深入了解「金錢」與金錢衍伸出的各種業務,更加鞏固她的理論。
在第一篇作者架構了資本的崛起,在第二篇作者要解決對資本主義的三種誤解。在這一篇包含了三章,分別為「資本主義不是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不是國家的對立面」以及「全球化並不新」這三個觀點...
上一篇概略簡介了這本書所探討的議題與其基礎,今天就從第一篇的五章,來了解資本的崛起吧!在這一篇中的五章分別為:「成長奇蹟:財富形成的時候」、「古羅馬人熱愛金錢,卻不是資本家」、「偶然?為何中國的經濟未曾大幅成長?」、「恰好在英國:資本主義的誕生幾乎沒有資本」即「抄襲:得國人千方百計迎頭趕上」
(慢慢讀系列:又是一本想請大家有機會可以看文本的作品。可能會寫得比單一文化系列還長...但因為真的太多部分想跟大家分享了啊...) 書名:資本的世界史——財富哪裡來?經濟成長、貨幣與危機的歷史。 [請繼續閱讀]
在第一篇架構了單一文化與經濟故事的定義後,在第二篇依循作者的篇章安排,整理了作者在書中指出的「經濟故事如何在各領域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和行動」。當時看書,有時候順著文字一句句閱讀時,還想著「不就是這樣嗎?」或「有問題嗎?」但是等到作者指出:這就是經濟故事在背後指導著我們的思維和行動,才嚇出一身冷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人生是一場旅行,雖然意義不明(人生目的),但是你可以決定目的地(人生目標)、你可以創造旅行的氣氛(幸福感)、你可以決定體驗哪些景點(時間管理)。這本書被稱為「被書名耽誤的好書」的原因在於,書名可能讓人誤以為這只是一本普通的個人成長書籍,但實際上,【個人成長】在探索人生意義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Thumbnail
懶惰大師說,當我們感到生活過得不快樂時,通常會牽涉到一個我們很難察覺到的「應該」或是「想要」、「需要」、「一定」......,這些類「應該」們,讓我們評斷自己和他人,造成壓力。對治這個症頭的方式,就是看著他們,當他們被看見,他們就會失去力量。 《懶,讓你變更好》,發懶還可以變更好?看到這樣的書
Thumbnail
當我覺得沮喪、被卡住時,我就會拿起這本書,翻起其中章節,充電、提醒自己。 看著那些問題問自己:接下來,我該怎麼做? 這些答案都與外界無關,而是誠實的面對自己。
Thumbnail
在初次接觸身心靈領域時,是否總被五花八門的名詞與觀點搞得暈頭轉向,我相信往靈性發展的路途,最終回歸自身的都應該是純粹而透徹的,所謂的外求是內心的動盪也是世人誤以為的捷徑...於是寫了自己觀點的身心靈領域的闖蕩守則ʕ•ᴥ•ʔ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每天我放鬆的方式,除了看迷因外,大概最愛的就是關乎心理學、哲學的書籍、文章、學術等(好像還滿變態的,怎麼會有人放鬆方式是看這些),這幾年也逐漸從中算是找到了自我的屬性、人生的信念,及適合執行的方式,通常我看完一個理論或方向,會從生活中開始實踐,畢竟要找出自己適宜的方式,要能夠長久且穩定。
Thumbnail
今天這本書不只是2019年必讀,我覺得它根本應該納入人生必讀。無論你的起點在哪裡,想要改變什麼,增進健康、金錢、人際關係等等...這本書給的四大法則都能完整解惑,倘若你真的這輩子只能讀一本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就是它了《原子習慣》。
Thumbnail
明白每個人的心靈都有「復原力」,好好增強感受著個部分並學習如何妥善利用「後設認知」,能夠幫助我們在工作、學習、人際關係、自我探索上達到更高程度的發展,以及更舒服的順應在這些關係裡。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作者的心靈成長書單,包含阿德勒心理學派、薩提爾冰山理論、高敏感HSP等書籍,並提及這些書籍對於個人成長、育兒觀念上的影響。作者提及讀後的個人體悟,並鼓勵讀者去閱讀並思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覺醒之旅上的探索過程,提出了一些思考的問題,並分享了作者在朋友身上的一些觀察和體悟。文章強調了在自我成長過程中敞開心靈,接納內在的靈魂轉化的重要性。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人生是一場旅行,雖然意義不明(人生目的),但是你可以決定目的地(人生目標)、你可以創造旅行的氣氛(幸福感)、你可以決定體驗哪些景點(時間管理)。這本書被稱為「被書名耽誤的好書」的原因在於,書名可能讓人誤以為這只是一本普通的個人成長書籍,但實際上,【個人成長】在探索人生意義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Thumbnail
懶惰大師說,當我們感到生活過得不快樂時,通常會牽涉到一個我們很難察覺到的「應該」或是「想要」、「需要」、「一定」......,這些類「應該」們,讓我們評斷自己和他人,造成壓力。對治這個症頭的方式,就是看著他們,當他們被看見,他們就會失去力量。 《懶,讓你變更好》,發懶還可以變更好?看到這樣的書
Thumbnail
當我覺得沮喪、被卡住時,我就會拿起這本書,翻起其中章節,充電、提醒自己。 看著那些問題問自己:接下來,我該怎麼做? 這些答案都與外界無關,而是誠實的面對自己。
Thumbnail
在初次接觸身心靈領域時,是否總被五花八門的名詞與觀點搞得暈頭轉向,我相信往靈性發展的路途,最終回歸自身的都應該是純粹而透徹的,所謂的外求是內心的動盪也是世人誤以為的捷徑...於是寫了自己觀點的身心靈領域的闖蕩守則ʕ•ᴥ•ʔ
因為講座的主題吸引了我,特地跑到台北,想記錄下講座給我的心得 "我們要先把自己搞定,才有辦法搞定別人" 這句話我把它抄寫在筆記本上,提醒著自己,原來在潛意識裡,不覺得自己需要搞定,反而是我需要去搞定好別人又或者別人要搞定好他自己。 心理師提到,人的一生中,會有三大心結(創傷) 1.羞恥 2.
Thumbnail
每天我放鬆的方式,除了看迷因外,大概最愛的就是關乎心理學、哲學的書籍、文章、學術等(好像還滿變態的,怎麼會有人放鬆方式是看這些),這幾年也逐漸從中算是找到了自我的屬性、人生的信念,及適合執行的方式,通常我看完一個理論或方向,會從生活中開始實踐,畢竟要找出自己適宜的方式,要能夠長久且穩定。
Thumbnail
今天這本書不只是2019年必讀,我覺得它根本應該納入人生必讀。無論你的起點在哪裡,想要改變什麼,增進健康、金錢、人際關係等等...這本書給的四大法則都能完整解惑,倘若你真的這輩子只能讀一本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就是它了《原子習慣》。
Thumbnail
明白每個人的心靈都有「復原力」,好好增強感受著個部分並學習如何妥善利用「後設認知」,能夠幫助我們在工作、學習、人際關係、自我探索上達到更高程度的發展,以及更舒服的順應在這些關係裡。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作者的心靈成長書單,包含阿德勒心理學派、薩提爾冰山理論、高敏感HSP等書籍,並提及這些書籍對於個人成長、育兒觀念上的影響。作者提及讀後的個人體悟,並鼓勵讀者去閱讀並思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人在覺醒之旅上的探索過程,提出了一些思考的問題,並分享了作者在朋友身上的一些觀察和體悟。文章強調了在自我成長過程中敞開心靈,接納內在的靈魂轉化的重要性。